《八佰》上映的消息一傳出,豆瓣和知乎兩大平臺,完全是不一樣的聲音。豆瓣網友如同過年,知乎網友一片罵聲,當然這一切都是電影上映前大家的反應。如今電影上映後,朋友圈、豆瓣以及整個社交媒體的一致好評,卻讓我恍惚了。
目前,《八佰》已經點映了三天,點映票房也已經破了1500萬,在疫情之下能有如此成績,可見大家對這部電影還是非常關注和期待的。昨天,《八佰》的評分也出爐了,豆瓣8.3,是一個不錯的成績。可僅僅過了一夜,評分就滑到了8.1,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八佰》的口碑跌了呢?下面談談我的想法。
我認為《八佰》是一部很擰巴的電影,管虎既想將主旋律進行到底,又試著去批判電影裡政府的不作為。那麼問題就來了,主旋律本身和diss政府是矛盾的。如果你想批判國民政府,那應該力度更大一點,而不是通過黃特派員的幾句話一筆帶過;當然弘揚主旋律那更不可能,國軍的先天條件不允許。用主旋律的方式去拍一部反主旋律的電影,本身就不合適。
《八佰》算主旋律嗎?什麼是主旋律?國府軍民,四位一體,謂之主旋律。回顧一下我國主旋律戰爭電影的發展,無一不是如此。從最早的《上甘嶺》、《英雄兒女》,到90年代的《大決戰》,再到新世紀的「大業」三部曲、《戰狼》都是如此。
那《八佰》呢?這四位一體裡,別的暫且不提,這「府」肯定不包括在內。那你說這是主旋律,我不認同。因為主旋律和diss政府是背道而馳的。
這就涉及到第二個問題,批判國民政府。有一說一,這部電影大可不必向主旋律靠攏,因為不管是電影還是歷史,國民政府的錯誤指揮使得這四百多人無援無助。導演完全可以把這部電影拍成一部反思性的戰爭電影。
今年我在上影節看了一部俄羅斯戰爭電影,名字是《勒熱夫戰役》。勒熱夫戰役是二戰蘇德戰場上的一次戰役,蘇聯和俄羅斯雖然有承襲關係,但終究不是一家。
那麼俄羅斯導演就可以毫無忌憚地「黑化」蘇聯。其實,也不能叫「黑化」了,蘇聯確實比納粹德國好不到哪兒去。《八佰》完全可以按照《勒熱夫戰役》的模式去拍,罵上級、罵國府、罵老蔣。大家可以一起罵啊!可惜,這些在電影裡一點兒都沒有體現。導演只派了一個「黃特派員」告訴謝晉元,政府不管你們了,一筆帶過。
同樣有批判精神的電影,在中國也有,比如和《八佰》同屬一公司的《集結號》。張涵予飾演的穀子地就是一個反傳統型的軍人形象,他在面對上級的指令和同志生死時,表現出的心理狀態也是電影的一大矛盾。
甚至在戰後,他對著曾經上級領導的靈位破口大罵,正是因為他的失信,全連戰士除了他之外,一個都沒留下。可惜這些在《八佰》裡通通沒有體現。順便說一嘴,《集結號》的故事發生在我軍。
有人會說事實就是如此。《八佰》幾乎是對歷史的完全還原。事實如此,但電影是藝術,藝術可以再加工。當然這種加工不是篡改,可以厚此薄彼。導演可以把重點核心放在某一個點上,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電影前後完全兩張皮。
看的人不知道導演想說什麼,觀眾看完不知道該說什麼。你覺得應該為八佰壯士鼓掌喝彩,可他們的犧牲完全是國民政府不作為下的悲劇;那你覺得國民政府很可恨,但卻沒有展開來講。
關於被很多人誇上天的「群像戲」, 我也有話要說。電影裡沒有誰是絕對的主角,尤其前半段更是如此。導演很想把所有人都面面俱到。如果條件允許,他估計能把這四百多人都當成主角,這就犯了大忌。所謂的「群像戲」只是相對而言,任何藝術作品,都會有一個相對而言的主角。《水滸傳》,是不是群像戲?可唯一的主角依舊是宋江。
「群像戲」的塑造使電影前半段失去了主次之分。尤其是那段八百壯士和日軍在倉庫內外搏鬥的戲份,導演東一榔頭西一棒頭,讓銀幕前的觀眾風中凌亂。為什麼有一些影視改編,會將一些人物刪除,或者將幾個人物的性格事跡合併在一個人物上,正是因為影視作品需要主次之分。
很多經典的戰爭電影都是群像戲,可依舊有主次之分。《拯救大兵瑞恩》難道不是群像戲嗎?可米勒上尉依舊是絕對的主角!如果一味追求群像戲,使得電影沒有主次,那就有些顧此失彼了!
《八佰》在人物塑造上也很失敗,尤其是張譯飾演的這個角色。他努力想讓人物複雜化,向反思戰爭電影靠攏。在電影裡,張譯飾演的老算盤幾次逃跑、幾次失敗,依舊鍥而不捨。可在最後,還是回到了主旋律的框架之中。你就讓他逃了又能怎地!
中國最好的戰爭電影,《八佰》當不上,當然也不是《集結號》。而是這部電影——《高山下的花環》。我覺得每一個想拍戰爭電影的導演,都應該看一下《高山下的花環》。看看謝晉大師是怎麼拍戰爭電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