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不僅僅是只有手鼓這麼律動自由的樂器,非洲人民在音樂方面的造詣直指靈魂。
本期,是非洲樂器的一個簡單盤點。
複雜和精細是美,但簡單和直接,卻是生命本身。
開始啦
👏
1、卡巴沙
幹的葫蘆瓜上套上一個用繩和種子織成的網,在搖晃時會發出聲音。演奏卡巴沙的時候,手持著較小的一端在大腿或手掌上輕輕地拍就可以了。
2、非洲鼓(Djembe)
就是我們常說的手鼓啦。
非洲鼓(Djembe)在非洲音樂和舞蹈是生活中極重要的部份,尤其是各種節日慶典,例如月圓、婚禮、收成、齋戒月後及其它慶典,他們都會載歌載舞,採用的樂器中最流行的便是非洲鼓(Djembe)。
它是曼丁哥(Mandinka)人的樂器,起源可追溯至十二世紀的馬利帝國(Great Mali Empire),後來成為西非最普及的樂器,現今在西方國家也甚為流行。
3、非洲低音鼓(Djundjun)
就是我們常說的墩墩啦。
非洲低音鼓(Djundjun)也是非洲鼓樂中十分重要的樂器,因為它的音色低沈雄渾,為合奏音樂提供了穩定的節奏,可以說是鼓樂合奏的「脈搏」。
非洲低音鼓(Djundjun)的兩面都蒙上牛皮,用棒敲擊,傳統上有三種大小,稱為Kenkeni、Sangba及Djunmba,現在也有其它不同大小的製品。
4、木頭鼓(Ekwe / Log Drum / Slit-drum)
木頭鼓,或者叫「非洲木魚」,幾內亞的樂器。
用一整片木頭,在兩端各挖一個穿透木體的長方洞而成。由於兩個洞的洞壁厚度不相同,所以敲在兩邊時會發出不同的聲音。
木頭鼓除了用來演奏音樂外,也主要用來傳遞訊息和示警等。
5、姆指鋼琴(Kalimba)
姆指鋼琴是非洲的傳統樂器。
在不同的非洲國家,姆指鋼琴有不同的名字,例如Kalimba 是肯亞對這樂器的稱謂,而在辛巴威它則被稱為Mbira,剛果人就稱它為Likembe,它還有Sanza和Thumb Piano等名字。
姆指鋼琴的發聲體部份就是上面一根根長短不一的彈性金屬條,下面則用木或葫蘆瓜作為共鳴箱。從前這些金屬條的原料只是在礦石中熔化出來的金屬,現在則採用質素較高的鋼製造。
姆指鋼琴有很多不同的形狀,鋼條的數目也不一定,例如辛巴威的姆指鋼琴有22至28根鋼條,排列成兩排。
姆指鋼琴主要用來伴唱,演奏的時候,要兩手拿著琴體,然後用兩隻大姆指彈奏,當姆指按下再放開時,鋼片便會振動而發出聲音了。
通常用一種紅色,名為「Orji」的樹木製的木頭鼓較為珍貴,因為這種木質的天然色澤較美,而且有防蟲蛀的能力。
6、非洲木琴(Balaphon)
在非洲的加納或辛巴威都可以找到這種樂器。
以長短不同的木塊作為發聲體,能發出不同的音高,是用作演奏樂曲旋律的樂器。
為了使木琴能發出更響亮的聲音,在木片下會加上一些葫蘆瓜,作為共鳴箱的用途。
7、葫蘆豎琴(Kora)
是非洲最有特色的豎琴似魯特(harp-lute),在西非塞內加爾, 甘比亞, 幾內亞, 馬利等地都十分普遍。
8、砂槌
很多民族使用的樂器,樣子大同小異,上面也經常刻了具有民族色彩的圖案。
最常見的砂槌是用瓜殼盛載珠子,加上木柄製成。還有尚比亞的砂槌,由數個瓜殼連接在一起製成。
演奏時,手握砂槌的木柄輕輕搖晃。砂槌很多時候會成對使用。
9、馬林巴
馬林巴是一種非洲木琴。它的結構,音響與一般的歐洲木琴有很大不同。
它所採用的琴板比紅木的質地軟,發音寬厚,音區低,餘音較長,每塊琴板下面都有用各種果殼、葫蘆或罐頭盒、長方形木盒等做的共鳴體,這些共鳴體的大小,長短是與相應的琴板相適應的。在每個共鳴體上還開有1-2個小孔,孔上蒙以竹膜、雞蛋膜、薄紙或動物的尿泡。
你沒有看錯,的確是尿泡。
演奏時聲音由琴板傳到共鳴體和孔上的薄漠上,聽起來嗡嗡作響,產生出一種特殊的共鳴效果。
10、班卓琴
班卓琴起源於非洲。是在一個手鼓上插了一根木棍,然後再加上琴弦做成的。
較早的班卓琴,製造簡單。圓形琴身用幾塊葫蘆果殼並成,蒙上羊皮紙或獸皮。長長的琴頸上沒有檔子或指格,頸端較為寬闊,以容琴軫。四根弦線繫於琴身下端。
那麼,看完這些簡單古樸的樂器,你覺得它們能演奏出什麼樣的音樂呢?
更多資訊請關注「純真時代」。👍
如果您覺得我們是可以一起玩耍的小夥伴,請幫助發送給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在此深表感謝。
掃一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