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激起觀眾的興致,編劇們常常會編寫恐怖的鯊魚攻擊場景,在現實生活中,這類慘案也每年都有發生。媒體對這些鯊魚攻擊案件的報導通常雲淡風輕,致命的鯊魚攻擊案情通常十分複雜,每一種情況都要考慮很多因素。由於鯊魚是用嘴來測試周圍環境的,人們認為,大多數非致命的傷害都是由於鯊魚的誤判造成的。我們通常通過YouTube等視頻分享網站或在線新聞報導對此加以了解。然而,這些途經往往缺乏某種形式的規範框架,會影響我們對於上述信息的理解。
當我們親眼看到有人從衝浪板上被拉下來,或者傷員在水中掙扎,我們很少會像影片中那樣驚慌失措地厲聲尖叫。從生理上來看,所有救生員都認為,無論是否出現鯊魚,恐慌是我們在海洋中遇險時最危險的反應。
前不久,衝浪運動員米克·范寧(Mick Fanning)被鯊魚追擊,拿他的遭遇和隨後鋪天蓋地的報導相對比是趣事一樁。2015年7月19日,在南非傑佛瑞灣公開賽上,範寧從衝浪板上摔落,所有人都目擊了這懾人的一幕。
目瞪口呆的記者們眼看著範寧擊退鯊魚,撿回一條命。這場遭遇立刻被描述成了鯊魚攻擊,《衛報》的一篇文章甚至以此為標題:「米克·范寧在衝浪比賽中遭遇鯊魚攻擊:『我只是鬧著玩兒呢。』」(Mick Fanning battles shark attack at surfing competition: 『I'm just trippin』)範寧在文章中表示,鯊魚甚至都沒有露出牙齒,很可能是被他腿上的繩索困住了。
米克·范寧被鯊魚「襲擊」 圖片來源:YouTube
當魚鰭破浪而來時,看過《大白鯊》的觀眾可能正在頭腦中想像一個血腥的畫面,但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鏡頭是範寧臨危不懼,處變不驚。所有的海洋遊泳者和衝浪者都在水面活動,這裡也是鯊魚最有可能來尋找漂浮物和屍體的水域,但運動員們知道,暗礁與離岸流更加危險,既然選擇了水面,他們就必須接受這種潛在的威脅。
地球上有76億人口,平均每年有6人死於鯊魚攻擊。所以,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我們如此害怕鯊魚?
顯然,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因為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把鯊魚描述成人類的敵人。我們害怕未知事物,害怕沒有見到過的事物,我們害怕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遭遇襲擊,我們害怕是因為海洋並非我們熟悉的生存環境,我們害怕被活生生地吃掉,我們害怕得知海洋裡有比人類更強大的生物。編劇們就是利用這些可能性讓我們在屏幕前尖叫的。
下面的圖片截取自由手持Go-Pro拍攝的視頻,從中可以看出,雖然我們對鯊魚如痴如醉,它們對人類卻沒有絲毫興趣。攝影師沃爾夫岡·利安德勸告我(指本文作者Vivienne Westbrook),如果我不下海,就沒辦法研究鯊魚,我這才開始和鯊魚一起潛水。他說的沒錯。當然,能夠自由自在地與巴哈馬的虎鯊一起潛水,應該說也是一種特權。
鯊魚對人類視若無睹 圖片來源:YouTube
龐大、優雅的鯊魚在潛水員身邊愜意地遊來遊去,只要潛水員按部就班,循規蹈矩,不侵犯它們,就會一片祥和。但是,這些龐然大物力大無窮,如果它們執意要吃了我們,就算一拳打在它們鼻子上也無法阻擋其進攻。
在墨西哥的瓜達盧佩島,人們可以在安全地帶從藍汪汪的海水中看到大白鯊,不幸的是,現在他們不能和鯊魚一起暢泳了。部分原因是鯊魚館附近過於喧鬧,也可能是為了保護鯊魚,當局正在出臺相關法規,阻止人們靠近鯊魚。在下圖中,大白鯊與同類間的互動非常有趣,它們轉著圈,保持著距離,即使周圍有食物,也絕不會靠近彼此。
大白鯊與同伴保持著友好的距離 圖片來源:YouTube
今天,我們仍然喜歡把大白鯊描述成瘋狂的、橫衝直撞的怪獸,這樣我們就可以在舒適的影院中自己嚇唬自己,但我們需要理解自然界中的大白鯊和我們文化中的大白鯊之間的差異。
在《巨齒鯊》電影原著中,巨齒鯊的隨機菜單裡還有霸王龍。事實上,早在巨齒鯊能夠吃霸王龍之前,這一恐龍之王就已經滅絕4200萬年了。所以,電影裡是否還會出現這一幕呢?
本文原載於The Conversation,作者:Vivienne Westbrook,翻譯:陳藝帆,編輯:黃月,未經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