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泰國的示威騷亂鬧得特別大。
以往,泰國街頭鬧破天,也不過是一群穿一樣顏色衣服的紅衫軍或者黃衫軍去上街堵個路,整個過程也比較平和,示威者和軍警鮮有過激行為,雙方甚至能一塊兒互相嘮嘮家常。
但這一次,泰國示威者們除了要求泰國總理巴育下臺外,還破天荒提出了限制君主權利的訴求,部分激進示威者甚至喊出:讓現任君主,拉瑪十世王——瑪哈·哇集拉隆功滾蛋!
10月14日,本來是泰國王室舉行宗教儀式的吉利日子,素提達王后和提幫功王子代表泰王出席活動。
結果,當大批憤怒的泰國民眾通過集會人群時,現場反應熱烈,刺耳的抗議口號震天動地——「總理巴育辭職、修改憲法、改革王室!」
現場許多民眾還豎起三根手指(出自美國好萊塢大片《飢餓遊戲》,意為反壓迫和獨裁,支持皿煮),誠摯地「致敬」王室。
素提達王后的只能報以「禮貌卻不失驚慌」的苦笑,這是泰國社會近幾十年來首次出現集體「犯上」致敬,令世人震驚。
此等舉動在泰國絕對堪稱石破天驚,要知道,泰國人的主要信仰雖然是佛教,可在這之上還有一個對泰王室的崇敬之情。
(2001年泰國朱拉蓬公主訪華,在參觀故宮留影時,隨行人員必須下跪拍)
前幾年,物美價廉的泰國遊曾火爆全國,我也曾跟了迴風。
結果,在泰國的大街小巷之中,你都會看到各種關於國王樣貌的物品和國王的畫像。
不論是旅遊攻略還是當地導遊,總會對你千叮嚀萬囑咐:泰國人對王室是頂禮膜拜,萬萬不可在泰國人面前對王室不尊敬。
因為在泰國法律中有一條名為「大不敬罪」,即「不得以任何形式的言論和行為指責泰國國王及王室」。
更絕的是,《泰國刑法》第112條還對「大不敬罪」進行了量刑解釋:3到15年監禁,而且適用於泰國公民和外國人。
現任拉瑪十世也極為奇葩,望之不似人君,他從王儲時期就在私生活個人感情上就傳出多次醜聞,連對政治沒興趣的吃瓜群眾都能列舉一二。
比如在泰國舉國抗疫之際,他卻丟下全體臣民帶著20個「後宮佳麗」(對外宣稱「女保鏢」)跑到德國豪華酒店縱情狂歡,夜夜笙歌。
他還打破泰國自君主立憲近百年來的一夫一妻制度,公然冊封小自己33歲的貼身保鏢為貴妃。
結果封了三個月後又將其廢除,最近又將其接回,上演了一出現實版的《甄嬛傳》。
此前,他還把自己的寵物狗福福封為「空軍元帥」,要求泰國軍人見到福福都得行軍禮,接待外國元首時還要上桌享受國宴,死後舉行國葬。
拉隆功的荒唐事,比明星八卦都好玩,真要一一列舉,估計得說半天。
但其實,比起拉瑪十世個人的荒唐,最近幾百年,泰國封建王朝的發展歷程,也相當有意思。
1
泰國至今仍是封建王朝,她的歷史很短暫,只有700多年,而且其中的大部分時候,都是給中國古代王朝當小弟的。
13世紀前,泰族和羅斛族分別在現在泰國的北部、中部,這幾處地方均屬於真臘(起源於現柬埔寨)國統治下的幾個部落邦國,真臘很強盛,在極盛時期幾乎覆蓋整個中南半島。
(吳哥窟就是真臘的吳哥王朝時期的傑作)
但在真臘衰敗後,其境內的泰人部落趁機自立。
1238年,泰族人在兩名部落酋長邦克朗刀和帕孟帶領下脫離了真臘吳哥王朝,攻克素可泰城。
這就是泰國人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王朝,國號為「暹羅」,史稱「素可泰王朝」。
邦克朗刀為第一任國王,尊號「室利·鷹沙羅鐵」,當時中國元朝將素可泰稱之為「暹國」。
(素可泰城)
建國之初,這個泰王就向當時的中國元朝稱臣,先後12次遣使朝貢中國。
但素可泰這個皇帝很平庸,在蘭甘亨之後就不斷走下坡路,手底下的各部族就管不住了,他們紛紛開始自立為王。
(蘭甘亨像)
其中,最強大的一支割據勢力是阿瑜陀耶王朝,中文媒介一般稱為大城王朝。
大城王朝在1378年,反過來降服了素可泰,並在1438年徹底將其取代,共享國200年,歷9王。
(大城府)
大城王朝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國王掌握著全國土地的所有權,只有通過國王授權,王族,貴族和大小官員乃至平民才可獲得土地。
小乘佛教也在期間發揚光大,成為國教。
大城王朝侵略性很強,基本空前絕後:
除了現泰國全境外,還有寮國、緬北等區域,連柬埔寨、新加坡在內的整個馬來半島都包含其中,直接和同時新建立的大明接壤。
但即使如此,大城王朝也不敢跟當時的大明王朝打,其君主波隆摩羅闍在1377年成功被朱元璋冊封為'暹羅王',其意是:'暹國和'羅斛國'的合稱。
至此,暹羅稱號一直延續了數個世紀,直到1939年改為「泰國」(1945年—1949年短暫恢復為暹羅)。
暹羅和大明的關係一直很友好。
在明明萬曆抗日援朝戰爭前夕,暹羅王納黎萱曾積極向明朝上奏,要求共同出兵討伐日本,比當時的李氏朝鮮還要積極,不過此事因為兩廣總督蕭彥的反對而作罷。
之後,大明滅亡,暹羅王再度搖身一變為「大清忠臣」,始終對中國表達崇敬之情。
(泰國電影中的納黎萱)
並且,當時有很多華人不滿明清海禁政策偷渡出國找出路,暹羅大城王朝也是積極接納(潮汕人居多),到康熙年間,暹羅600萬人口中,150萬人為華人。
雖然華人極大帶動了暹羅的經濟,可卻阻擋不了大城王朝的衰敗勢頭,在1765年,緬甸貢榜王朝全面侵略泰國,這一次,大城王朝終於抵擋不住,首都大城府在1767年4月淪陷,末代國王阿迦達身亡,全城居民慘遭屠殺擄掠,金銀財寶被搶劫一空。
至此,歷時417年,傳35王的大城王朝滅亡,一批泰軍殘部退守泰國東南沿海,這其中,有一支華人鄭信帶領的軍隊嶄露頭角。
2
鄭信的父親父親鄭鏞,原籍是廣東潮州府澄海縣華富村人,為生活所迫,前往暹羅謀生,並在暹羅娶妻生子,在當地創業積攢起一些家業,並積攢了許多暹羅權貴的人脈,其中和大臣坡耶節基十分交好。
鄭鏞死後,其遺腹子被財政大臣坡耶節基收為義子,取名達信,後世將其稱為鄭信。
鄭信自小入寺院受教育,精通泰語、漢語、越南語和巴利文等多種語言,還精通律志和兵法、兵器和騎術,對詩歌、劇本等文學造詣也很深。
鄭信21歲剃度為僧, 還俗後由義父扶持入宮廷服務,任御前侍衛,憑藉自己的才能,鄭信頗受泰王毋隆葛賞識,在34歲時,已經成為地方大員,任泰國達城府城主,並獲封爵位。
1767年,當大城王朝滅亡時,鄭信率軍勤王,並多次和緬軍交戰,但因敵眾我寡,屢戰屢敗。
為保存復國有生力量,鄭信突圍後,向東海岸地區前進,途經納空那育、巴真、北柳、春武裡,然後到達羅勇城,並據之為基地。
就在鄭信醞釀反擊之策時,卻發現大量緬軍開始慌忙撤退回國,僅留下少數軍馬鎮守佔領區。
原來,緬甸貢榜王朝也是因為過度膨脹,出兵悍然越過中緬邊境,惹惱了大清,這讓自詡「十全老人」的乾隆怎麼忍得了,決定徵伐緬甸。
於是,清緬戰爭爆發,清朝原本計劃順勢把緬甸滅了,也納入大清的新闢疆土中,沒成想,四戰皆出師不利,只能讓緬甸口頭臣服,雙方議和了事。
雖然清朝未能吞滅緬甸,但拼國力,緬甸更耗不過大清,緬甸不得不調集大量駐泰部隊回國,這就讓鄭信有了可乘之機。
(《還珠格格3》中的故事背景就是清緬戰爭期間)
鄭信組織力量抗擊緬軍,各階層人民迫切希望恢復國家獨立,紛紛投奔鄭信軍,鄭信採取遠交近攻,穩打穩紮的策略,將留守緬軍打得大敗潰逃,泰國全境解放。
不過,這時候的大城府已經被緬軍毀壞殆盡,鄭信只能在湄南河岸的吞武裡建立新都,並被眾人擁立為王,華人稱之為鄭王,同年12月28日鄭信加冕,建立新王朝,史稱「吞武裡王朝」。
(吞武裡城)
鄭信在位期間,大力恢復經濟,消滅了各地割據勢力,將泰國全境統一。
對外關係上,鄭信認為必須要得到周邊最強大的國家——大清王朝的承認與庇護,才能保證國家領土完整,於是鄭信從1768年開始,遣使清朝,並親筆寫信給乾隆表忠心。
信中,鄭信給自己起了個新的漢名「鄭昭」,懇求依附中國。
但是,十全寶寶乾隆對於鄭信的來信卻不予理睬,他認為徵信不是前朝貴族,其父偷渡出國,違反《大清律》,此乃罪人後代,結果,乾隆不但不接受,還回信斥責。
但鄭信多次寫信給乾隆,並獻上大量禮物,乾隆因為對緬作戰不順,選擇拉攏他牽制緬甸。
1777年,乾隆承認了達信建立的王朝,準許暹羅使節到清廷朝貢,並破天荒地許可向暹羅出售軍需物資。
不過,好景不長,鄭信在後期又開始對四周國家的徵戰,忽視恢復經濟、發展生產,又沉迷於佛教,結果招致內亂。
鄭信手下大將通鑾率軍回朝平息了內亂,可鄭信萬萬沒想到,和自己從小玩到大,情同手足的通鑾在回到首都第二天,竟然下令將鄭信用檀木活活打死,並下令滅鄭信滿門,一時間,吞武裡城皇宮被血流成河。
(通鑾)
通鑾隨即自立為王,並將首都從吞武裡搬到曼谷,至此,強盛的吞武裡王朝僅歷時15年就滅亡,取而代之的就是延續至今的卻克裡王朝,也稱曼谷王朝。
而篡位者通鑾,就是「拉瑪一世」,其稱號來源於印度教史詩《羅摩衍那》的主人公拉瑪。
之後的曼谷王朝,歷任國王均以「拉瑪X世」沿襲,這就是現代泰國王室的起源。
3
拉瑪一世知道自己是篡位的,得國不正,萬一被清朝知道肯定有大麻煩。
於是,他在遣使去朝貢大清時,寫信糊弄乾隆稱自己是鄭信他兒子(其歲數只比鄭信小3歲),名為「鄭華」,有趣的是,拉瑪一世也是有華人血統的,之後的泰王也有娶純血統華人后妃。
乾隆也不加查證,當即承認了「鄭華」的地位,從此之後的曼谷王朝國王均給自己起漢字名,比如二世、三世王分別叫鄭佛、鄭福等。
曼谷王朝初期也延續了大城王朝和吞武裡王朝的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和社會結構,國王被賦予了政治統治、軍權、神權、立法權於一體。
並且,從拉瑪二世開始,因為西方殖民勢力已經滲透到東南亞,所以曼谷王朝在繼續對中國維持臣屬地位外,也開始發展和西方國家的關係,允許西方傳教士帶入先進的技術。
到拉瑪四世蒙固(漢文名「鄭明」)當政後,起初他自詡為「大清忠臣」,延續對清朝的朝貢,在鹹豐皇帝登基後,他照例派遣大批使者去朝賀,獲得不少賞賜。
(拉瑪四世身著賞賜的清朝冠服)
不幸的是,暹羅使團在回國時遭遇搶劫,可清朝正好爆發太平天國運動,哪有空管這個,結果一行人只能空著手灰溜溜地回國。
蒙固聽聞,長嘆道:「「中國既無力保護,我只能倒向英法。」
彼時,整個東南亞都被西方殖民者徵服,泰國看到昔日的強敵緬甸、越南被英法徵服後,驚懼不已,為避免鄰國的悲劇,拉瑪四世決定斷絕和清朝的朝貢,並全面倒向西方。
(拉瑪四世的事跡被改編成好萊塢電影《安娜與國王》,周潤發主演拉瑪四世)
蒙固及其繼任者拉瑪五世朱拉隆功(漢文名「鄭隆」),均積極推行西化政策,其中包括讓外國教師進入皇宮,教授王室成員西方先進知識,允許西方傳教士全面進入,並學習西方議會制,改革國家政體。
其中,拉瑪五世還廢除了包括跪拜禮在內的落後制度及奴隸制,對外則答應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讓了包括現在緬北、寮國、湄公河以東的全部、柬埔寨高棉地區,相當於一半的領土淪喪。
(拉瑪五世)
但是,泰國因此免於全境淪為殖民地的命運,成為了當時東南亞唯一的獨立國家。
之後,泰國在各方勢力間遊走,並利用列強間的矛盾屢屢得利。
拉瑪六世拉兀(漢文名「鄭寶」)更是在一戰後期戰事不大明朗之時,果斷選擇加入協約國獲得戰勝國待遇,竟然收回了部分主權。
但他在位期間,為彌補擴軍導致的財政赤字,公然進行排華運動:限制華語文化發展,進行同化政策,不過比起其他東南亞國家的排華要溫和很多。
不過,拉瑪六世無法改變帝國主義勢力把控暹羅的現實,這讓泰國民族資本主義嚴重受限,這極大加劇了資產階級和封建王朝的矛盾。
當拉瑪七世巴差提樸(漢文名「鄭光」)即位時,泰國社會要求改變君主專制政體的呼聲越來越高。
拉瑪七世卻沉迷於高爾夫球運動,對於國內的動蕩毫不關心。
結果,1932年以鑾披汶和披耶·帕鳳為首的泰國改革派軍官和官僚以軍事演習為名調動部隊並控制警察局和武器庫,並通過郵電系統發表政變檄,並將泰國政府要員和王室成員扣留。
這次政變給泰國開了個惡劣的先河,此後泰國發生的二十多次政變,都是有樣學樣。
(鑾披汶)
令人無語的是,原本有機會召集勤王的拉瑪七世卻迅速服軟,全盤接受了帕鳳為首的政變勢力的條件:通電全國承認暹羅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逃亡國外的拉瑪七世)
期間,「保王派」和立憲派進行反覆拉鋸戰,拉瑪七世被夾在中間左右為難,最終藉口出國治療眼疾,並將王位禪讓給年僅10歲的侄子瑪希敦,這就是拉瑪八世(漢文名鄭禧),此時,泰國王室已經名存實亡了。
鑾披汶很不尊重拉瑪八世,鄙夷地將其稱為「可憐、孤獨的人」,但因為民間保王勢力強大,鑾披汶因此還遭到過未遂的暗殺,不過他毫不在意。
鑾披汶上臺後大肆屠殺政敵,還將國號暹羅改為「泰國」,開始宣傳泰人至上,並宣傳包括中國雲南、緬北、寮國、印度阿薩姆在內的傣泰民族聚居地都為大泰帝國版圖。
(日泰聯軍)
二戰開始後,泰國竟然加入了日本陣營,成為了軸心國的一員,並協助日軍侵略。
泰國軍隊的戰鬥力很差,在1942年,他們派出兩個機械化師協助日軍入侵雲南,結果被騾馬化的國民黨93師打得滿地找牙,至此斷了妄想,一直苟到二戰結束。
(二戰泰國裝甲部隊)
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
第二天,泰國牆頭草馬上認慫,緊急宣布對美英宣戰無效。
這種小國家盟軍也懶得多花心思,美英接受了這個聲明,把泰國列為戰勝國一員,泰國還趁機向日本成功索賠了一筆賠償。
二戰結束後不到一年,拉瑪八世突然中彈身亡,年僅20歲。
雖然泰國官方聲稱其為清洗他的手槍時走火被殺,可這之中疑點重重,至今依然是迷。
拉瑪八世弟弟蒲美蓬。成為了拉瑪九世(漢文名「鄭固」),在軍政府眼裡,他似乎和他哥哥一樣怯懦無能。
沒曾想,蒲美蓬是一個極其富有手腕的人,他發現泰國軍人脫離在憲政體制外,和民選政府間高度不信任,因而在泰國發生政變已經是家常便飯。
而且,蒲美蓬發現泰國民間的「保王派」依然有巨大的民眾基礎,所以無論是軍政府還是民選政府,雙方都存著一個軟肋,就是每次政變後的得益者如果想尋找正當性,都得需要國王親自出馬為其撐腰。
蒲美蓬深知媒體傳播的力量,因為他走遍全國,撫慰民眾,做了大量公益慈善和體恤安民的事情,讓許多泰國人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因而受到無數民眾的愛戴,奉其為「千古明君」。
(巡視全國的蒲美蓬)
結果,泰國王室威信被重新樹立起來,蒲美蓬將早被廢除匍匐跪拜禮恢復,並讓泰國政府推出了各項旨在維護王室尊嚴的法律。
蒲美蓬的策略很成功,泰國王室再度成為國民心中神聖不可侵犯的存在,蒲美蓬利用自己的手腕,將泰國政府治得服服帖帖的。
泰國前總理他信曾說:「沒有人能讓我下臺,但只要國王說一句話,我立即辭職。」
但是,蒲美蓬在對自己繼承人的教育上卻十分失敗,其王儲一直讓他頭疼不已,也就是開頭說的那個八卦一籮筐的國王。
2016年,在位長達70年的拉瑪九世駕崩,哇集拉隆功(漢文名「鄭冕」)成功即位為拉瑪十世。
老國王大家服氣,但對這個新國王的態度,大家就很分裂。
截止發稿前,泰國的抗議依然在繼續,「保王派」的大批「黃衫軍」也已經上街舉行聲勢浩大的反遊行示威,以表達對泰王的膜拜和支持。
拉瑪十世這一次也有了改變,頻頻親自上街對「保王派」群眾表示慰問和感謝,同時王后素提達在接見百姓時,專門下令禁止跪拜自己。
但另一邊,抗議者依然要求削弱國王的財富和權利,對他就是不滿意。
現在,這場關於泰國君主制和民主共和的博弈還在繼續,勝負難料。
不過,對於泰國人來說,國王只是吃喝玩樂無傷大雅,畢竟幹政給國家帶來的傷害明顯更大,何況花的錢本身都是在王室自己的財產,他並沒有違反法規。
對於我國吃瓜群眾來說,泰國王室歷朝歷代對中國都相對友好,現任泰王拉瑪十世和其前任以及其他重要王室也都是對華友善,登基後中泰方面也達成了多項合作,至於其個人私德如何,鬧到什麼地步,完全對兩國關係發展沒有影響,安靜吃瓜就行了。
(泰國兩派發生衝突)
參考資料:
《泰國古代史》維基百科《軍隊經商,只是泰國冰山一角》地球知識局《泰王被要求夏天,王后如過街老鼠.......》賽雷三分鐘《泰國國王走上街頭慰問百姓,民眾高呼「國王加油」》泰國中文網《泰國王室興衰錄》血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