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臺訊:今天(8月25日)上午,陝西省電視藝術家協會公示第十五屆陝西電視金鷹獎評審結果。其中,由商洛廣播電視臺選送的電視紀錄片《商於古道》擬獲第十五屆陝西電視金鷹獎紀錄片類二等獎。
電視紀錄片《商於古道》是商洛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宣傳文化重點工程,由商洛市委宣傳部策劃組織,商洛市委宣傳部、商洛廣播電視臺和星雲影視文化集團聯合出品, 2015年10月開拍,2018年12月在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播出,在社會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得到了一致好評。
電視紀錄片《商於古道》劇照
該片以「商於古道」的歷史變遷為線索,從軍事、商貿、文化及民俗等方面立體式展現了商洛歷史文化的豐富內涵,共分《烽煙古道》《國脈商道》《文華詩路》三集,是我市近年來組織攝製的具有較高學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的電視藝術精品。紀錄片《商於古道》的製作播出,對於商洛開發建設商於古道文化旅遊區、提升商於古道知名度、擴大商洛文化對外影響力、進一步打響秦嶺最美是商洛旅遊品牌必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紀錄片《商於古道》簡介和拍攝花絮
紀錄片《商於古道》開機
電視系列片《商於古道》在2018年12月25日到27日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人文地理》首播。該片以「商於古道」的歷史變遷為線索,分《烽煙古道》《國脈商道》《文華詩路》三集,從自然地理、歷史考據、文化溯源、人文積澱、地緣風物等不同視角,對商於古道做了全新的影像檔案詮釋,既講述其參與王朝創造、決定歷史走向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又顯露其融入「一帶一路」格局中的取向和使命。
總導演夏駿(左)採訪賈平凹
兵家必爭之道
商於古道原為商末周初荊楚部首領鬻熊率領族人自關中遷居江漢過程中開拓,是楚文化發源地。戰國時期,秦楚兩國既相互討伐又友好結盟,商於古道漸漸成為秦國與楚國及南方的一條重要通道。此後,這條全長600餘裡,西起古都長安,中經藍田、商州、丹鳳和商南,東至今河南省淅川古於邑(亦稱於村、於中)的古道,成為經略南國的戰略通道,兵家必爭的戰略要隘,扭轉乾坤的戰略支點。
拍攝花絮
拍攝花絮
拍攝花絮
商貿流通之道
西北東南兩大區域的聯結帶,必然凸顯商之作用。商於古道之「商」,既是封地之名,更是貿易之實。因為,水道旱道,捷徑之道。唐朝以前,商於古道地連秦楚、物兼南北,是長安中央政府連接東南各地政治、軍事、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唐朝時期,由於黃河漕運的阻滯,商於古道成為轉運錢糧貢賦的國道命脈,關係帝國的穩定和安危。明清時期,隨著丹江航運的開通,商於古道成為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商貿流通的紐帶。
拍攝花絮
拍攝花絮
詩詞歌賦之道
旅人之思就是詩。「商山名利路,夜亦有行人。」商於古道是中國隱逸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唐代官員宦海沉浮的名利路。千百年來,歷代文人墨客、達官顯貴在這條危崖聳立、峽谷幽深、險灘密布、蜿蜒曲折的古道上或為隱逸高歌、或為遷謫抒懷,發出「往來悲歡萬裡心,多從此路計浮沉」的感慨。漢初至清末,先後有200多名詩人在此留下名篇佳句500多首,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至今閃耀著璀璨光芒。
拍攝花絮
拍攝花絮
拍攝花絮
拍攝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