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中旬,《列夫·朗道》在巴黎上映,這是電影史上時間最長的一部電影之一。導演在烏克蘭照原樣複製了一個「蘇聯社會」,仿佛變成了一場真實版《西部世界》式的人類學社會實驗。
《列夫·朗道》劇照
撰文 | 徐悅東
2009年,在烏克蘭,有超過400個主要演員和10000名的參演者,離開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回到蘇聯時代,這仿佛就像一場「人類學社會實驗」。這個「社會實驗」脫胎於俄羅斯導演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Ilya Khrjanovsky)的傳記電影《列夫·朗道》(DAU)的拍攝計劃。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不是職業演員——有真實的藝術家、哲學家、諾貝爾獎得主,也有街道清潔工、酒吧工作者,甚至臭名昭著的罪犯……
列夫·朗道號稱「世界上最後一個全能的物理學家」,他畢業於列寧格勒大學,曾在1938年的「大清洗」中蒙受冤獄,被判了十年徒刑,由於物理學家彼得·卡皮查等人的竭力營救,一年後,奄奄一息的他終於獲釋。他在1962年遭遇意外車禍,經過各國專家的極力施救,他的生命保住了,但是卻喪失了做物理研究的能力。在那年年底,瑞典的諾貝爾委員會深感時間緊迫,就把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朗道,頒獎儀式還破例在莫斯科舉行。在這以後,列夫·朗道的生命勉強延續了6年,在1968年去世。「DAU」是列夫·朗道的暱稱,這也成為了這部電影的名稱。
《列夫·朗道》是電影史上時間最長的電影之一。它有著700小時的影像素材、250萬張圖片、4萬件衣物、8000小時的聲音素材、4000份文件資料。據媒體報導,很可能,這些也只不過是DAU這個前蘇聯複製品的冰山一角。這個電影計劃可以追溯到2005年。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最初的計劃是要拍一部傳記片,他在烏克蘭原樣複製了列夫·朗道生前所居住的位於莫斯科的秘密研究機構,並在2009年建造完成。當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在完成了一年的拍攝後,他放棄了拍攝傳記片的初衷,並使那裡變成了隔絕於世的「蘇聯社會」。
《列夫·朗道》劇照
這個電影有超過400個主要演員參與,他們生活在這個獨立而封閉的「蘇聯社會」裡。在這個「蘇聯社會」裡,不管是建築、穿著、髮型和生活用品等都照著蘇聯在1938-1968年的樣子相應地進行更新,而這個獨立的「蘇聯社會」專門有一套計算年份的系統。這裡沒有隱藏著的監視器。整個攝製團隊只有三人,他們會在隨意漫步時記錄下某個人物某個事件,而在大部分時間裡,人們並不會被觀察拍攝。
許多參演者並不是職業演員。一般來說,他們在生活中是什麼職業,在這個「蘇聯社會」裡,他們也相應地扮演著什麼樣的職業。演員們與其說是在表演,不如說在生活。他們與外界隔絕,在裡面工作生活,戀愛生子。這個小「蘇聯社會」用著當時的蘇聯制度來管理。倘若外人要進入這個拍攝地點參觀,則需要通過審核,才能拿到進去的「籤證」。
有些演員很喜歡裡面的生活。有些人則很快退了出來,並稱導演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在這個「蘇聯社會」裡非常專斷獨裁,不滿他指令的人都要被解僱掉。有一半參與這次演出的烏克蘭人表示過後悔。
《列夫·朗道》這個項目主要由俄羅斯電訊大亨謝爾蓋·阿多耶夫(Sergey Adonyev)資助。在阿多耶夫資助此項目之前,這個電影由數十個來自歐洲,包括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基金會資助拍攝。但隨著該電影的拍攝進程缺乏進展、方向也發生改變,這些基金會都對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表示憤怒,並紛紛撤資,而謝爾蓋·阿多耶夫隨即在資金上跟進。
今年2月,《列夫·朗道》在巴黎展映,它有13集。在展映期間,觀眾進入劇院參觀DAU影像時,需要領取的不是門票,而是稱之為Visa的籤證。根據不同的籤證時間,觀眾可以選擇自己想要觀看的影片長度:6小時、24小時、無限制。
與其說這是一部電影,不如說是這個「蘇聯社會」的一些影像資料。有法國評論家評價道,這拍的是「史達林主義的迪士尼樂園」。這部影片收集到的影像範圍非常廣泛,包括研究所裡面的鏡頭、蘇聯日常生活的展示、性愛場景、強姦場景、動物屠宰,還有殘酷的暴力場景。這些碎片般的影像,拼接起在「蘇聯社會」生活著的人的「檔案記錄」。也有媒體認為,這部影片從場景到影像,不僅像是一場史達林式楚門秀,也像是一場《西部世界》式的社會實驗。
有趣的是,在這個電影敘事的後半部分,故事講到克格勃想接管該科學研究機構,安全部門和科學家之間爆發了激烈的衝突。因為克格勃認為科學家是頹廢的。這些克格勃由一群現實生活中的新納粹分子來飾演,其中包括新納粹領導人馬西姆·馬克辛斯基維奇(Maxim Martsinkevich)。在他演出結束後,他回到莫斯科,因攻擊毒販和穆斯林被判了十年徒刑。
《列夫·朗道》劇照
為什麼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要拍這部電影?這可能源於他的蘇聯情結。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的父親安德烈·赫爾扎諾夫斯基是蘇聯最受歡迎的動畫家之一。1968年,安德烈·赫爾扎諾夫斯基曾創作過《玻璃琴》。它描繪出了一個夢幻般的時空,其圖像非常有形式美感,是一部詩意的超現實主義作品,也是蘇聯動畫的開創性作品。但是,因為《玻璃琴》裡面有與性、靈魂和死亡等有關的內容,被蘇聯當局禁了。此外,安德烈·赫爾扎諾夫斯基還拍過詩人布羅茨基的傳記片《一個半房間,或回到祖國的感傷旅行》。
安德烈·赫爾扎諾夫斯基對蘇聯較有反思精神,比較傾向於俄羅斯的傳統文化,並對異見者抱有同情之心。可是,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與他的父親非常不一樣。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在俄羅斯的文化精英圈子裡長大。他在童年期間,就認識了許多俄羅斯知識分子。在蘇聯解體時,他15歲,而在普京上臺時,他才二十多歲。他畢業於俄羅斯國立電影學院(VGIK),這個精英電影學院裡曾培養出了許多蘇聯導演。他受到當下俄羅斯民族主義崛起的影響。俄羅斯在建立民族主義敘事的過程中,有選擇性地利用了大家對蘇聯時代的懷舊情緒,這是俄羅斯處理歷史的一種方式,也是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處理歷史的一種方式。
(資料來源:Vladislav Davidzon的「The 『DAU』 of Stalin Opens in Paris」,網址:https://www.tabletmag.com/jewish-arts-and-culture/280545/the-dau-of-stalin-opens-in-paris)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作者:徐悅東;編輯:安也。校對:翟永軍。未經出版方或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
直接點擊 關鍵詞 查看以往的精彩~
好書致敬禮|2017十大好書|聚會方式|第一批90後|陳小武性騷擾事件|黃仁宇|社會我XX | 孩子們的詩 | 2017年度好書 | 打call | 至愛梵谷 | 南京大屠殺 | 隱私 | 余光中 | 屠岸 | 《芳華》 | 西南聯大 | 性社會學 | 雙11 | 秋季書單 | 江歌案 | 魚山 | 龍榆生 | 閱讀評審團 | 黴土豆 | 我和你 | 兒童性侵 | 廣播體操 | 嘉年華 | 保溫杯與中年危機 |《二十二》| 人性惡 | 低欲望社會 | 古典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