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相
時下流行的一句話是,成為你自己。話雖如此,從何做起呢?
有些人很早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有些人很早就被安排了要做什麼。有些人既沒有被安排,也並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平常聊天時,會有朋友抱怨說,不喜歡現在的工作、現在的生活,可是對於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往往也並不清晰。好像活在一個怎樣都可以,卻並不開心的狀態。當然,他們都有成為自己的願望。
在我的體驗裡,成為自己之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那就是發現自己、探索成長的過程。路雖漫長,一旦啟程,就已經走在了成為自己的路上。
一、發現自己:成為自己的光
在信息洶湧如潮的今天,常常我們還沒有來得及思考,就被各種各樣的觀點帶走了。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被動地在接收,主動放棄了尋找答案的機會,省略了過程。或許因為懶;或許因為無關緊要;也或許,從來我們都沒有認真考慮過「我」的問題。而「我」,又恰恰常常是在找的過程裡發現的。
又比如在一個群體性的場合。大家被同一股情緒能量所影響,當下燃起的那份熱情,讓我們立即有了躍躍欲試的衝動。這樣的情況下,時常我們是分辨不清,那到底是源自於真心,還是被氣氛所鼓舞煽動的。在集體環境下,人是會找尋認同的,這也是我們安全感的來源。所以,這時候確立的那個「我」,是否是真的我,那也未必。
當我們開始想做點什麼的時候,會發現,周圍充斥著很多經驗之談。當他人以他們的人生經驗來指點你的生命旅程。有人應和,拿來效仿或是以為警戒;當然也就有人嗤之以鼻,想要反駁推翻。
這裡,我們容易忽視的一個問題是,所有的人生經驗,都基於個人有限的生命經歷。一個生命對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生命個體做出的指點,這樣的介入,往往存在著偏見。不過,認同與不認同的反應,倒是可以讓我們藉此發現自己。
說到經驗,我一直試圖做出一些總結,好讓我下一次面對寫作時不那麼焦慮,順利地寫出文章。可是,到現在我也沒有總結出一個有效的辦法,可以在面對寫作時沒有一點痛苦。後來我明白,經驗這回事兒,不是用來總結的,更不是標榜閱歷的姿態。經驗是用來經驗的,是需要個人的參與投入,親身經歷並且驗證的。
經驗的生動之處在於它是個動詞。是一個充分生活,深刻體驗的過程。是一個不停在變化的狀態。所以,哪有什麼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個人經驗!有的不過是恰好在某個個體身上試驗成功,試圖複製到其他個體,或者下一次經歷中的體驗罷了。能否再次成功,天時地利人和,有著很大的偶然性。
扯遠了。其實經歷集體環境的包圍,和周圍親朋好友的指點,這些階段下來,猶如大浪淘沙,真正還想著堅持自我這回事的人,已經很少了。
我想說的是,要成為你自己,就沒有任何既定的路可遵循。所以,要成為自己的光。我們的內心就好比一個房間,四下昏暗時是找不著出口的。這時候,哪怕是一根蠟燭的光亮,也能穿透迷霧,指引我們門在哪裡。
二、探索成長:打破慣性
我對自己的深入了解與成長是從遇見佔星學開始的。
在佔星學裡,說到成為自己,便是在說活出你的太陽。我們平常交流談論的就是我們的太陽星座。太陽星座代表什麼呢?簡單來說,太陽是你最渴望去到的地方。最渴望成為的樣子。是一場你需要奔赴的英雄之旅。既然是英雄之旅,當然並不容易。
但是,一旦啟程向著太陽出發,內心就會感覺到溫暖與熱情。它在世俗對成功的定義標準之外。想像一下看過的有關英雄的電影,他們都走過一段孤獨的旅程。我們太容易看到他們光輝耀眼的一面,卻難解其中的艱難與辛酸。說到底,那是一場自我的較量與博弈。成為英雄,是成為自己人生旅程中的英雄。
成為自己。成為自己的英雄。需要我們了解,這條路上,會有什麼艱難險阻?有哪些需要突破的地方?在我看來,最大的艱難險阻就是自己的慣性模式。最大的突破就是打破這樣的慣性模式。它們的前提是,首先,你要覺察到它們。
這也是為什麼我常說佔星學是我用來覺察自己、探索成長的工具。在我看來,佔星學最大的價值就在這裡。那麼,為什麼強調自我覺察的重要性?
心理學大師榮格,將佔星學用現代心理學的方式進行了解讀,他說:「若是無法覺察內在的情境,它們就會投射出來變成外在的命運,也就是說,一個人若是無法覺知到內在的衝突,那麼外在世界就會逼不得已將那份衝突演示出來,而且會撕裂成兩極對立的情況。」
在那之前,我親身應驗著它的殘酷與準確。我們總說不要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回望人生裡一次次的選擇和決定,那些顯在的看似千差萬別的境遇,一旦開始向內探索,會發現相似的關聯性,都來源於潛在於心的驅動力,慣性反應就來自於這個驅動力。然後恍然明白,在同樣的困境中,我們何止跌倒過兩次,根本樂此不疲。
看到這樣的反覆,首先能做的便是從慣性的生活裡停下來。一旦覺察到慣性模式帶來的輪迴,下一次遭遇時就有了警覺。再之後,便是嘗試改變。改變慣性模式,相當於突破本能反應,需要極大的勇氣,因為慣性裡帶著我們過往的經驗,和我們習以為常的安全感。而一旦改變,便出離了反覆跌倒在一處的輪迴。對於我們的人生來講,是一次飛躍。
這裡不得不說的是自由意志。當外在事件已經發生,我們無從改變,但我們可以選擇面對事件的態度與方式,那決定了在面對困境時,我們是會受苦,還是說從中獲得成長。
當我藉助佔星學,從宇宙的視角重新整合人生觀與價值觀,將佔星學真正地用於觀察生活,指導生活,我的生命質地開始發生變化。因為跳出了二元對立非此即彼地判斷,我開始有能力接納那些被我們壓抑唾棄的面向,開始對自己、對他人多了份寬容與了解;當我願意去面對去穿越生命裡的幽暗,也逐漸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勇氣。對於我來說,慣性不斷被打破的過程,就好像禁錮一個個被打開,內在變得自由開闊起來。
三、成為自己: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我的人生也時常被指點。當很有些身份地位的人對我教導,你應該如何如何,你怎樣就可以有更好的生活時,我心裡想,什麼是更好的生活呢?
也許每個人對更好的生活都有一個定義。我只知道,自學習佔星以來,我就進入了一個自我探索的天地,如果說它有什麼奧秘,它的奧秘就在於透露了你的生命地圖。在哪裡,有哪些寶藏可以挖尋。比方說,知道了自己是顆蘋果樹的種子,就別妄想會長出個荔枝來。與其白費力氣,不如想想如何將蘋果樹培養得有朝氣。這就是最好的生活。
當我發現自己的熱情,願意誠實地去看到它,成全它;當我發現自己生命裡的擔憂與恐懼,願意去面對它穿越它。當我把注意力聚焦在此時此刻,專注經驗的過程裡,才明白,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其實是多麼快樂的事情。它就好像一個秘密,多少人只是知道而已。成為自己,就是這樣一個秘密。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滿足於只取一瓢飲,總覺得別處的水會更甜,別處的風景會更好。我們在對別處的嚮往裡,在所有不確定的外在因素裡耗散力氣,然後漸漸地,面目全非。我們忽略了能夠實在體驗的這個當下 。更重要的是,忽略了對自我的發掘與創造。與其說那需要的是智慧和節制力,倒不如說,那是對自己最大的珍重和慈悲。
我常常喜歡到自然裡走。去聽山風,去看流水。情不自禁地笑,感動到掉眼淚。我總在想是什麼讓我那麼嚮往?後來我明白,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那些自然造化的萬物,不管四季流轉,風霜雨雪,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圓滿自己的生命,都本然如初地是自己原來的樣子。
今日作者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關注作者微博
編輯 Sarah
配圖 王一舒
版權聲明
本文系讀享獨家稿件,如需授權轉載,
請聯繫: yuchensarah@duxianghui.cn
如果喜歡,歡迎分享。謝謝。
歡迎在評論區與我們對話
也歡迎你在今日頭條、喜馬拉雅
和鳳凰FM搜索「讀享」關注訂閱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