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自己: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2021-02-08 費勇修心課


觀相


時下流行的一句話是,成為你自己。話雖如此,從何做起呢?

有些人很早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有些人很早就被安排了要做什麼。有些人既沒有被安排,也並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平常聊天時,會有朋友抱怨說,不喜歡現在的工作、現在的生活,可是對於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往往也並不清晰。好像活在一個怎樣都可以,卻並不開心的狀態。當然,他們都有成為自己的願望。

在我的體驗裡,成為自己之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那就是發現自己、探索成長的過程。路雖漫長,一旦啟程,就已經走在了成為自己的路上。

一、發現自己:成為自己的光

在信息洶湧如潮的今天,常常我們還沒有來得及思考,就被各種各樣的觀點帶走了。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被動地在接收,主動放棄了尋找答案的機會,省略了過程。或許因為懶;或許因為無關緊要;也或許,從來我們都沒有認真考慮過「我」的問題。而「我」,又恰恰常常是在找的過程裡發現的。


又比如在一個群體性的場合。大家被同一股情緒能量所影響,當下燃起的那份熱情,讓我們立即有了躍躍欲試的衝動。這樣的情況下,時常我們是分辨不清,那到底是源自於真心,還是被氣氛所鼓舞煽動的。在集體環境下,人是會找尋認同的,這也是我們安全感的來源。所以,這時候確立的那個「我」,是否是真的我,那也未必。

當我們開始想做點什麼的時候,會發現,周圍充斥著很多經驗之談。當他人以他們的人生經驗來指點你的生命旅程。有人應和,拿來效仿或是以為警戒;當然也就有人嗤之以鼻,想要反駁推翻。

這裡,我們容易忽視的一個問題是,所有的人生經驗,都基於個人有限的生命經歷。一個生命對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生命個體做出的指點,這樣的介入,往往存在著偏見。不過,認同與不認同的反應,倒是可以讓我們藉此發現自己。

說到經驗,我一直試圖做出一些總結,好讓我下一次面對寫作時不那麼焦慮,順利地寫出文章。可是,到現在我也沒有總結出一個有效的辦法,可以在面對寫作時沒有一點痛苦。後來我明白,經驗這回事兒,不是用來總結的,更不是標榜閱歷的姿態。經驗是用來經驗的,是需要個人的參與投入,親身經歷並且驗證的。

經驗的生動之處在於它是個動詞。是一個充分生活,深刻體驗的過程。是一個不停在變化的狀態。所以,哪有什麼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個人經驗!有的不過是恰好在某個個體身上試驗成功,試圖複製到其他個體,或者下一次經歷中的體驗罷了。能否再次成功,天時地利人和,有著很大的偶然性。


扯遠了。其實經歷集體環境的包圍,和周圍親朋好友的指點,這些階段下來,猶如大浪淘沙,真正還想著堅持自我這回事的人,已經很少了。

我想說的是,要成為你自己,就沒有任何既定的路可遵循。所以,要成為自己的光。我們的內心就好比一個房間,四下昏暗時是找不著出口的。這時候,哪怕是一根蠟燭的光亮,也能穿透迷霧,指引我們門在哪裡。

二、探索成長:打破慣性

我對自己的深入了解與成長是從遇見佔星學開始的。

在佔星學裡,說到成為自己,便是在說活出你的太陽。我們平常交流談論的就是我們的太陽星座。太陽星座代表什麼呢?簡單來說,太陽是你最渴望去到的地方。最渴望成為的樣子。是一場你需要奔赴的英雄之旅。既然是英雄之旅,當然並不容易。

但是,一旦啟程向著太陽出發,內心就會感覺到溫暖與熱情。它在世俗對成功的定義標準之外。想像一下看過的有關英雄的電影,他們都走過一段孤獨的旅程。我們太容易看到他們光輝耀眼的一面,卻難解其中的艱難與辛酸。說到底,那是一場自我的較量與博弈。成為英雄,是成為自己人生旅程中的英雄。


成為自己。成為自己的英雄。需要我們了解,這條路上,會有什麼艱難險阻?有哪些需要突破的地方?在我看來,最大的艱難險阻就是自己的慣性模式。最大的突破就是打破這樣的慣性模式。它們的前提是,首先,你要覺察到它們。

這也是為什麼我常說佔星學是我用來覺察自己、探索成長的工具。在我看來,佔星學最大的價值就在這裡。那麼,為什麼強調自我覺察的重要性?

心理學大師榮格,將佔星學用現代心理學的方式進行了解讀,他說:「若是無法覺察內在的情境,它們就會投射出來變成外在的命運,也就是說,一個人若是無法覺知到內在的衝突,那麼外在世界就會逼不得已將那份衝突演示出來,而且會撕裂成兩極對立的情況。」

在那之前,我親身應驗著它的殘酷與準確。我們總說不要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回望人生裡一次次的選擇和決定,那些顯在的看似千差萬別的境遇,一旦開始向內探索,會發現相似的關聯性,都來源於潛在於心的驅動力,慣性反應就來自於這個驅動力。然後恍然明白,在同樣的困境中,我們何止跌倒過兩次,根本樂此不疲。

看到這樣的反覆,首先能做的便是從慣性的生活裡停下來。一旦覺察到慣性模式帶來的輪迴,下一次遭遇時就有了警覺。再之後,便是嘗試改變。改變慣性模式,相當於突破本能反應,需要極大的勇氣,因為慣性裡帶著我們過往的經驗,和我們習以為常的安全感。而一旦改變,便出離了反覆跌倒在一處的輪迴。對於我們的人生來講,是一次飛躍。


這裡不得不說的是自由意志。當外在事件已經發生,我們無從改變,但我們可以選擇面對事件的態度與方式,那決定了在面對困境時,我們是會受苦,還是說從中獲得成長。

當我藉助佔星學,從宇宙的視角重新整合人生觀與價值觀,將佔星學真正地用於觀察生活,指導生活,我的生命質地開始發生變化。因為跳出了二元對立非此即彼地判斷,我開始有能力接納那些被我們壓抑唾棄的面向,開始對自己、對他人多了份寬容與了解;當我願意去面對去穿越生命裡的幽暗,也逐漸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勇氣。對於我來說,慣性不斷被打破的過程,就好像禁錮一個個被打開,內在變得自由開闊起來。

三、成為自己: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我的人生也時常被指點。當很有些身份地位的人對我教導,你應該如何如何,你怎樣就可以有更好的生活時,我心裡想,什麼是更好的生活呢?

也許每個人對更好的生活都有一個定義。我只知道,自學習佔星以來,我就進入了一個自我探索的天地,如果說它有什麼奧秘,它的奧秘就在於透露了你的生命地圖。在哪裡,有哪些寶藏可以挖尋。比方說,知道了自己是顆蘋果樹的種子,就別妄想會長出個荔枝來。與其白費力氣,不如想想如何將蘋果樹培養得有朝氣。這就是最好的生活。


當我發現自己的熱情,願意誠實地去看到它,成全它;當我發現自己生命裡的擔憂與恐懼,願意去面對它穿越它。當我把注意力聚焦在此時此刻,專注經驗的過程裡,才明白,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其實是多麼快樂的事情。它就好像一個秘密,多少人只是知道而已。成為自己,就是這樣一個秘密。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滿足於只取一瓢飲,總覺得別處的水會更甜,別處的風景會更好。我們在對別處的嚮往裡,在所有不確定的外在因素裡耗散力氣,然後漸漸地,面目全非。我們忽略了能夠實在體驗的這個當下 。更重要的是,忽略了對自我的發掘與創造。與其說那需要的是智慧和節制力,倒不如說,那是對自己最大的珍重和慈悲。

我常常喜歡到自然裡走。去聽山風,去看流水。情不自禁地笑,感動到掉眼淚。我總在想是什麼讓我那麼嚮往?後來我明白,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那些自然造化的萬物,不管四季流轉,風霜雨雪,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圓滿自己的生命,都本然如初地是自己原來的樣子。

今日作者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關注作者微博


編輯 Sarah

配圖 王一舒

版權聲明


本文系讀享獨家稿件,如需授權轉載,

請聯繫: yuchensarah@duxianghui.cn

如果喜歡,歡迎分享。謝謝。


歡迎在評論區與我們對話

也歡迎你在今日頭條、喜馬拉雅

和鳳凰FM搜索「讀享」關注訂閱我們。

相關焦點

  • 古人常說:「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弱水」指的是啥?
    賈寶玉回道:「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一句話說完,林黛玉氣也消了,臉也紅了。而「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也被牢牢套上了「情話」標籤。可是該話的原意真是如此嗎,「弱水」又是何物?古人此話有何用意?一、「弱水」的存在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弱水」並不罕見且到處都是。因為古人認為,只要是不能載舟的水都是「弱水」。
  • 漲知識:「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是什麼意思?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是什麼意思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但是這一句話雖然廣為流傳,膾炙人口,但是如果仔細分析的話,恐怕真正清楚"弱水"之意的人也並沒有多少。那麼"弱水"到底是什麼呢?"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又是什麼意思,出自哪裡呢?  第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 「弱水」到底是什麼意思,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有什麼深意?
    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個詞,那就是弱水,而和弱水有關的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話,那就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那麼這裡面的「弱水」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其實是源自佛經中的一個小故事。佛祖在菩提樹下問一個人:「你有錢有勢,又有一個疼愛自己的妻子,為什麼感覺還是不高興呢?」那人回答:「正因為如此,我才不知道該如何取捨。」佛祖聽後,就給那個人講了一個故事。
  •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中的「弱水」要怎麼理解?
    「弱水」,並且用詩歌形容沙和尚居住的河流弱到連鵝毛都浮不起;電視劇《寶蓮燈前傳》中,弱水是一種可以造成三界毀滅的水,無法融於大海,並且弱水之神的形象是一個柔情似水的美女;此外,在其他文學作品裡面,還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說法。
  • 三千弱水只取一瓢飲
    三千弱水只取一瓢飲 是白月光更是硃砂痣第一句話是《紅樓夢》賈寶玉為表達對林黛玉的愛引用於佛經的一句話 而第二句是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
  •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黛玉道:「寶姐姐和你好你怎麼樣?
  • 俗語「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弱水」是啥?深層含義少有人知
    在第九十一回「布疑陣寶玉妄談禪」一節中,賈寶玉曾說:「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縱然弱水有三千華裡那麼長,但我只願舀取其中一瓢來喝。縱然天下美女如雲,可是賈寶玉卻只喜歡林黛玉一人,寓意堅貞不渝的愛情。但「弱水三千」和「一瓢飲」,卻分別出自《尚書·禹貢》和《論語·雍也》,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
  • 俗語「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後半句更動人
    網絡上最痴情的句子「任憑弱水三千 ,吾只取一瓢飲」。比喻對愛情的專一。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句話其實還有後半句,那後半句是什麼呢?這後半句更是經典,「繁華三千,只為一人飲盡悲歡。」聽起來這句更動人。「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飲」這句話源起佛經中的一則故事。佛祖在菩提樹下問一人:「在世俗的眼中,你有錢、有勢、有一個疼愛自己的妻子,你為什麼還不快樂呢?」此人答曰:「正因為如此,我才不知道該如何取捨。」佛祖笑笑說:「我給你講一個故事吧。某日,一遊客就要因口渴而死,佛祖憐憫,置一湖於此人面前,但此人滴水未進。佛祖好生奇怪,問之原因。
  • 古人俗語「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是什麼意思?「弱水」代表什麼
    對於喜歡文學或者對愛情充滿幻想的人來說,「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很顯然是非常美妙的句子。可是,如此唯美的文學,雖然那麼多人聽過,真正知道意思和出處的卻寥寥無幾。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又是出自何處?而「弱水」又有幾種意思呢?
  •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中的「弱水」是什麼,為什麼代表愛情?
    而把「三千弱水」倒裝,就是「弱水三千」,意思還是很多很多弱水,不過因為「三千」是佛教用詞,隨著佛教文化的普及,這個詞就逐漸帶上了說禪說法說佛的味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雖然「弱水」二字來源古早,「弱水三千」成於明代小說,但是都和愛情沒有關係。真正讓這句話成為戀愛表白的經典,就是《紅樓夢》一力為之。而且並非出自曹雪芹筆下,是高鶚續篇所為。
  • 典之智美【一】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源起佛經中的一則故事。其一:此句警醒人們「在一生中可能會遇到很多美好的東西,但只要用心好好把握住其中的【一樣】也就足夠了」。其二:此句,也因為《紅樓夢》而倍有名氣,只是名著未讀,不知江湖人生之美罷了。
  •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是啥意思?為何寶玉講完,黛玉就放心了
    古代的人們不像現代的人們一樣,不會直接說什麼「我愛你」來表達自己的愛意。而是喜歡用各種詩詞,來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出處:跟兩部名著有關,但不只關愛情
    這句話就是:「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看過《紅樓夢》的朋友是不是覺得這個場景莫名地熟悉?沒錯,這個場景就是《紅樓夢》續本第91回,黛玉借參禪問寶玉的場景。黛玉說:「寶姐姐和你好你怎麼樣?寶姐姐不和你好你怎麼樣?寶姐姐前兒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麼樣?今兒和你好,後來不和你好你怎麼樣?你和她好她偏不和你好你怎麼樣?
  • 文章|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黛玉道:「寶姐姐和你好你怎麼樣?寶姐姐不和你好你怎麼樣?寶姐姐前兒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麼樣?今兒和你好,後來不和你好你怎麼樣?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麼樣?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麼樣?」寶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
  • 【11·11冼夫人傳奇】冼夫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一直被人們當成愛的箴言用來宣示自己對愛情的忠貞冼夫人一生只愛一個人與他相濡以沫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繁華三千隻為一人飲盡悲歡舉案齊眉 天作之合「 馮寶,是冼夫人自己做主定下的如意郎君 」
  • 「弱水」到底是什麼?古人說: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應該怎麼理解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弱水"到底是什麼,要怎麼理解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 「最好的愛情是: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你一瓢」
    ,我只取你一瓢文:蔣同學1.寶玉思索半晌大笑道:「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意思是說寶釵的好與不好皆與我無關,世上美女雖多,而我心中只有你一個人。世上誘惑太多,但我忠於你一人。世上異性太多,但我只愛你一個。世上選擇眾多,但我只選你一個。如果你問我愛是什麼,我想愛大概就是堅定不移的選擇一個人。
  • 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寶玉確定了自己的「那份眼淚」之後,大觀園裡一片祥和之氣,林黛玉似乎也與他心有靈犀,也不跟他慪氣了,
  •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弱水指的是什麼?答案盡在《山海經》中
    比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這個成語最開始出自於佛經的一則故事:佛祖在菩提樹下問一人:"在世俗的眼中,你有錢、有勢、有一個疼愛自己的妻子,你為什麼還不快樂呢?"此人答曰:"正因為如此,我才不知道該如何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