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屈歌
腔體,是歌唱理論與實踐中提到最多的一個術語之一。腔體這個詞彙的含義是什麼呢?
《新華字典》認為:「腔」,是指動物身體中空的部分。這樣,歌唱理論中的腔體,自然是指人體內部的一個個中空的部分,主要指在發聲過程中,為嗓音的共鳴提供空間場所的管道或空腔。通常聲樂界認為,歌唱的腔體可分為頭腔、口腔、咽腔、胸腔還有腹腔等多個部分。在這裡,我們暫且不去思考這些腔體的關係,不去探討這樣分類是否準確。但有一個腔體,對嗓音的發出與共鳴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這就是被醫學、生理學領域稱為聲道(vocal tract)的腔體。
聲道是什麼
聲道在歌唱中到底具有什麼樣的作用?其中的道理又是什麼呢?
首先讓我們來認識一下聲道(見圖1)。聲道,是人體內的中空管道,是嗓音發聲的主要共鳴及調音器官。聲道的底端源於聲帶上表面,末端終於嘴唇或鼻孔。由聲帶上表面向上,依次包括喉口區、喉咽、口咽、口腔(或鼻腔)等處。成年男性聲道的平均長度約為17cm,成年女性聲道的平均長度約為14cm。
圖 1.聲道解剖示意圖
對於嗓音發聲功能而言,聲道就像是小號或圓號那些曲裡拐彎的號筒,聲帶就相當於在號嘴裡振動的嘴唇。聲道的主要作用就是對聲帶振動發出的聲音加以共鳴放大,對聲帶聲進行音色上的「加工調整」。事實上,我們聽到的所有嗓音,無論是日常語言聲、歌唱聲、還是沒有特定意義的哭笑聲等,都是經過聲道共鳴放大、濾波調製作用後的聲音。聲帶振動直接產生的聲音是一種「噗噗」的、充滿噪波成份的聲音,只有經過聲道這個「腔體」的聲學處理,才能轉變為我們熟悉的言語聲或優美的歌唱聲。這與直接吹號嘴和加上號筒吹相比,會產生聲音顯著變化的道理一樣。
如果我們把聲帶比作小提琴的琴弦,聲道就相當於提琴的音箱。只不過提琴一旦做成,其音箱的形狀、容積、聲學特點就固定下來了,聲道這個「音箱」不然。聲道的各個部分都是由可以自由活動的肌體部件構成,也就是說,聲道的各個部分,理論上都可以在具體形態上做出較大幅度的調整變化。每一小部分的調整變化,都有可能會帶來所發聲音的顯著改變。比如,發聲時喉口的開發程度、舌根是否後移而壓縮咽部空間、咽壁是否挺立、軟顎是否抬起、下頜是否放下、牙關是否打開等等,都會直接帶來聲道形狀的變化,也必將產生不同的聲學屬性,使人發出不同的嗓音。聲道這一不同於其他共鳴腔體的生理特性,決定了嗓音發聲具有千變萬化的可能,是嗓音絢爛多彩藝術特點的深層原因,也是聲樂藝術具有無窮魅力的源泉。
變化的聲道
聲道形態的改變靠的是人體的相關肌肉組織。這些肌肉組通過各自的、或相互協同的運動改變聲道的尺寸與形狀,如聲道的增長或縮短、擴張或收縮、聲道壁的鬆弛或緊繃等。聲道的每一次改變,都必然帶來聲道內空氣柱形態的變化,進而這個共鳴腔體的聲學屬性也必將隨之而改變。
圖 2.聲道組成示意圖
雖然聲道基本處於隨時變化的狀態,為了簡化問題,我們也可以把彎曲的、內徑大小不一的聲道模擬成一個直的、內徑統一的管子(見圖2)。這樣,成人男性聲道長度約為17cm,聲音的傳播速度約為340米/秒,根據閉管頻率公式F=V/4L,可以計算出成人男性聲道的固有頻率為340(米/秒)/(4X0.17米)=500Hz,成人女性聲道的固有頻率約為600Hz。這也意味著,成人男性聲道對於500Hz、1000Hz、1500Hz、2000Hz等和其固有頻率成整數倍關係的聲音極易產生共鳴;女性聲道對於600Hz、1200Hz、1800Hz、2400Hz等聲音極易產生共鳴。但在實際歌唱用嗓時,有經驗的歌唱家可以運用「放下喉頭」等技術,調整聲道的長度與各部分的不同形狀,其聲道的聲學屬性也會隨之改變。
這樣看,如何調控聲道、對聲道形態調控的精確程度如何、穩定性怎樣,將直接影響嗓音發聲的實際效果是否能達到、或接近某種歌唱風格所總體期待的聲音。這種對自身歌唱腔體的調控能力,也成為業餘歌手與專業歌唱者兩類人不難區分的重要標誌。那麼我們是怎樣調控聲道的呢?它是怎麼運動的?這種運動如何影響到聲道的尺寸與形狀?聲道形狀的變化優勢如何影響到聲音的呢?
讓我們由外到裡,按照聲道的不同部位,依次探討。
嘴唇
嘴唇由其周圍的輪匝肌控制,可以做出開合、前突、後收等複雜動作。發「o」或「u」音時,嘴唇圓攏,向前撅起,此時聲道長度增加,聲音音色變暗,聲音顯得更加厚實;反之,倘若如微笑般嘴唇向四周伸展,聲道長度縮短,聲音音色將增加明亮度。現實中,嘴唇也有在內收力的作用下貼在牙齒上發聲的現象,這種情況下,嘴唇的過度用力,會向下傳導至聲道上。如果採用張嘴很小、類似於準備吹號的口形發聲,會產生近似於西方嗓音發聲訓練中經常採用的「半閉聲道」的聲學效果。半閉聲道的練習方法,特別適合那些追求大音量的、聲音比較「散」「白」的初學者以及想要實現在高位置弱聲演唱的歌者。
舌
舌是聲道中最為重要的調音器官,即我國傳統聲樂理論中咬字吐字器官。它由52條肌肉組成,可以非常靈活地向各個方向運動,舌面上豐富的味蕾可以敏銳地感知食物的味道,舌體的運動不僅在言語發聲中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這種運動也是幫助人們咀嚼食物的力量來源。舌的調音作用,主要體現在通過它的運動,改變口腔——這個聲道最為重要一段的大小、形狀,改變聲道的聲學屬性,發出不同元音的音色。
有理論認為,為了保證口腔空間,要儘可能地放平舌面,增加舌面至上顎的空間;儘可能向前伸舌,以避免舌根後縮壓迫會厭,同時確保舌根後咽腔的共鳴空間。應該說,需要發出某些低舌位的元音時,這些策略不失為明智之舉。但在實際歌唱活動中,歌者的唱詞中可能會包含高低、前後的各種元音,如元音「i」在語音學中屬於「前、高、不圓唇」窄元音,就是說從漢語普通話的發音規律上講,「i」元音的發音要求為:聲音靠前、舌位靠上、嘴唇舒展,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發出標準的「i」音來。如果此時,歌唱者還要堅持舌面放平,舌尖前伸,顯然是不可能發出標準的「i」音的。這種對聲音最大共鳴追求的發聲習慣,往往會以犧牲字音的準確性為代價,這也是有些過於追求音量的美聲歌手,往往會出現唱詞不清晰的深層次原因。雖然,歌唱中(尤其是美聲唱法)「前元音後唱,窄元音寬唱」的發聲技術追求會導致聲音音位後移,音色變厚等特點,但這種調整仍要以唱詞的清晰、準確表達為其底線,超越了這個底線,就會出現咬字吐字含混,不符合傳統審美期待等問題。
咽
咽,通常被稱為嗓子,位於喉和食道上方,可分為口咽和鼻咽。咽的大小變化,是由一系列相關收縮肌肉引起的,這些收縮肌肉惟一能做的就是收縮。這是由咽對於人的首要作用決定的:咽部空間,首先是存儲食物和水的地方。經過咀嚼的食物和液體不可能自主進入入口狹窄的食道,它需要咽部周圍肌肉收縮產生一個擠壓力,把食物和水壓進食管,這也是咽部周圍肌肉最為首要的任務。但這個減小咽部空間的動作與歌唱發聲的要求整好相反。在聲樂實踐中,我們被告知,要儘可能地把咽的空間保持在最大的狀態歌唱。這也就意味著,想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儘可能地放鬆咽周圍的肌肉組織,甚至最好能體會到大口吸氣時,咽部擴張的感覺,並努力在這種略微擴張狀態下歌唱發聲。但遺憾的是,自然狀態下,人在準備發出音高較高或音量較大的音時,咽部周圍肌肉往往會隨之緊張收縮,這恰是聲樂初學者最易出現的「擠壓、不通暢」等常見問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