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心理學家薩蓋曾經提出來一個有趣的「薩蓋定理」:
如果一個人只擁有一塊手錶,那麼他可以知道時間;
但是當他擁有兩塊或者兩塊以上的手錶,他卻不能夠知道更準確的時間,
反而會製造混亂,會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
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不能夠同時挑選(接受)兩種不同的行為準則或者價值觀念,否則他必將陷入混亂。
近日,高圓圓老公趙又廷接受媒體了媒體的採訪,喜得萌寶的他難掩當爸爸的喜悅之心,也分享了很多育兒日常,稱「小寶寶雖然還小,但是還是蠻講道理的。」
在討論育兒觀時,他強調說,有一點自己覺得很受用,就是「一人唱紅臉,一人唱白臉」的教育方式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這也是我的父母從小對我的教育理念,可以說是一種育兒觀的傳承吧!
當然,高圓圓也很認同這個觀點,所以,他們現在教育孩子的理念比較統一,而且有時間的情況下他們都會自己帶孩子。
其實,趙又廷提到的「紅白臉」的教育方式在我們身邊很常見。
「快寫作業,不然你媽媽回來看到又該訓你了!」
「你就哭吧,看你爸回來不揍你!」
「你媽不在,快吃點兒零食吧,奶奶不告訴媽媽!」
……
這樣的話是不是耳熟能詳,場景過於真實呢?不少父母認為,家裡總要有一個嚴厲訓斥的,一個要遷就包容的,否則孩子以後誰都不怕,那就管不住了。
而且很多父母說,這種方法很湊效,所以屢試不爽,在中國的育兒觀中仍然佔據「霸主」地位。
但是,這種湊效,是起到了教育的目的?還是孩子本能的「趨利避害」呢?
胡可在參加《媽媽是超人》節目時,就曾分享一個教育秘籍:小孩子真的很聰明,如果家長的教育方法和態度不一樣,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分歧,孩子一定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一方。
比如,孩子想吃零食,媽媽不同意,而爸爸說,「不要緊,就讓他吃吧」。孩子得到了一方的支持,於是他的要求就會更強烈,不達目的不罷休。
的確,孩子會本能選擇「趨利避害」保護自己。所以當「巴掌」和「糖塊」同時存在的時候,孩子會本能傾向於「向著自己」的那一方是對的。
在這個過程中,規則本身被忽視了,共情和理解被忽視了,平等的尊重和溝通也被忽略了。
短期上來看,是達成了「管孩子」的目的,獲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但長期來看這種「不一致」的教育方式,會將孩子的價值觀錯亂、是非不分,養成雙重人格,做事情的方式可能會變成誰強勢附庸誰,而不是按照做事情的規則和邏輯,成為「兩面派」孩子。
隨著年齡和見識的增長,總有一天孩子會看出這樣的招數。這歸根結底是不信任孩子、對孩子不坦誠的手段,最終會造成親子關係緊張,降低父母的威信,增強孩子的逆反心理。
在電視劇《小別離》中,方圓和童文潔,為了教育好女兒朵朵,兩個人開始了明確分工的「紅白臉」,媽媽童文潔唱白臉,嚴肅批評朵朵出現的問題,而爸爸方圓則唱紅臉、打圓場。
其實這點小伎倆,孩子心裡都跟明鏡似的,而且十分反感。有一次,朵朵崩潰地喊道:「你們倆不要老是在我面前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了,有意思嗎?」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
父親對孩子的要求必須跟母親對孩子的要求保持一致,只要孩子感到母親和父親對「可以」、「不可以」、「應該」、「不應該」等概念有不同的看法,那麼,即使最合理的要求,在他們看來也會是暴力、強制,是對自由、欲望的踐踏。
所以,孩子需要的是一個真正的行為標準,而不是盲從,父母該如何正確理解「紅白臉」教育,達到1+1>2的效果呢?
教育理念要一致:「紅白臉」教育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好」或者「壞」。
紅白臉只是教育手段,而手段無所謂好壞,關鍵是父母教育理念一致,才會有適宜的教育方法。
如果白臉一味地建立規則,而紅臉一味地破壞規則,這兩種方式相互抵消,其實對孩子的教育效果就是1+1<0,那麼教育理念衝突的紅白臉方式是不可取的。
教育目標要一致:「紅白臉」教育不能簡單的歸為「善惡、松嚴」。
紅白臉教育不能表象的、籠統的看待為一個善一個惡,一個松一個嚴,那就成了對立的矛盾,實際上,無論怎麼教育,不要相互唱反調、相互掣肘,應該是目標一致的「剛柔並濟」,而不是「互相拆臺」。
比如說,要培養孩子守規矩的品質,那麼當孩子行為過激的時候,父母一方略施小戒,使孩子經歷受罰,幫孩子樹立規則,感受責任、擔當;
而另一方適時給予孩子情感上的安慰、關注,但並不是告訴孩子規則和處罰是錯誤的,而是讓孩子看到父母管教過程中溫情部分,這本身是教育互補,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
教育步調要一致:「紅白臉」教育避免在孩子面前發生分歧。
孫儷就曾在微博訴苦,吐槽鄧超妨礙自己教育孩子吃飯的問題。
當孩子出現一個行為,夫妻雙方為了孩子相互抱怨或者指責時,本身已經脫離了教育孩子的軌道,而呈現的是夫妻觀念的差異,形成了父母之間的對立。
這時候,所有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法已經失去了教育的意義。即使有分歧,儘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執,給孩子傳遞明確的價值觀。
「紅白臉」教育只是手段,正面管教才能讓孩子直面「分歧」,學會辯證看待問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父母真誠溫和的說出自己不同的觀點,可以讓孩子看到一個問題不同的思考角度,他也會有更多的選擇,這種民主開放的氛圍,能讓孩子更加主動地去辯證的學習和思考。
我們可以讓孩子知道,即使是嚴父,也會是個溫柔體貼的爸爸,即使是慈母,也會有嚴厲的時候。
所以,真誠和包容,良好的溝通氛圍,父母的行為、言行,才是孩子學到權威、信任、親密這些特質的榜樣力量。
《正面管教》裡說: 「傳統的管教方式關注的是教給孩子不要做什麼,或者因為別人是『那麼說的』而去做什麼。正面管教關注的是教給孩子要做什麼,關注問題的解決。孩子是整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
教育不是唱戲,孩子需要的是恰當的引導,明確、坦蕩的愛,而不是父母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