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分享,我的愛》劇情很簡單:來自一個性癮互助小組的三個男人,三條主線互相穿插,講述積極向上的戒癮和生活的故事,結局圓滿光明:想戀愛的有情人終成眷屬;父子隔閡的最後冰釋前嫌;小胖墩終於擺脫了見到女人就想上去用下體摩擦的毛病,還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客串了把英雄救美。皆大歡喜。
近年以性癮為題材的電影不少。許多人一聽到「性癮」覺得好奇,怎麼樣叫對性上癮?由於《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拒絕將「性癮」納入,因此性癮無法從醫學角度被認為是某種疾病,但它又切切實實影響到了許多人的生活:性癮者會出現「強烈的、被迫的連續或周期性的性衝動行為」。這和人們平時具有的正常的性衝動不一樣。舉個例子,自慰是很常見的、健康的紓解性慾的行為,但如果一個人對自慰的渴望過分強烈,以至於明知道三分鐘後立刻得出門不然就會趕不及考試卻依然無法控制地想要來一發(嚴重影響到正常學習、工作和生活);明知在公共場合不該暴露生殖器但依然無法控制地想要自慰(失控);或者如果不自慰,就會出現情緒低落、煩躁或者全身酸痛等等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良反應,那就是到達了對性上癮的程度。
性癮有很多種表現方式。以影片中三位主角舉例:
亞當——年輕的成功人士,戒癮五年,曾經糾纏他的是強迫性的自慰,於是他家中不放電視和電腦,就連出差住賓館都要叫人把房間裡的電視搬走;
尼爾——小胖墩,與亞當不同,他的性癮讓他對別人造成了困擾,他在地鐵上總是用下身摩擦其他姑娘,對上司進行語言和肢體的騷擾以至於丟掉了夢寐以求的醫生崗位;
麥克——老男人,困擾他的與其說是性癮,不如說是和性衝動有關的酒癮:他一旦產生了性慾就想來上幾瓶。
本片並沒有提他們患上性癮的原因,而將側重點放在與性癮的鬥爭上。美國有許多性癮的互助小組,小組中都是同樣患有性癮的人,人們彼此分享和性癮鬥爭中的進步與感受,樂觀與悲觀;同時,已經成功戒癮的人會擔任小組成員的輔導員,和被輔導的人一對一聯繫。片中,麥克曾是亞當的輔導員,而當亞當戒癮成功後,亞當又成為尼爾的輔導員。亞當要求尼爾每天給自己打電話匯報一天的狀態,且一旦湧起了無法控制的性慾望,或者有其他緊急情況,隨時需要和他聯絡;同時作為輔導員,亞當還要監督被尼爾的是否有好好地參照《十二步驟法》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十二步驟法》原是針對酒癮戒除而設計,但在實踐中同樣也適用於對性癮的行為矯正。從第一步「承認自己對癮的無能為力」和恐懼開始,逐步給自己建立一個心靈的穩態,使得自己的生活及行為從失控變為相對的可控。
戒癮的過程當然不容易,需要極大的意志力以及耐心。為了小心翼翼避開任何可能的刺激,尼爾只好不再坐地鐵,把這些年來所有的「收藏」付之一炬。可是現代社會,人們避諱談性,卻又無處不再彰顯著性:撞入眼中的各種暗示性的廣告、越來越少的布料……「這城市的一切都令我想要立刻來一發!」被面前接吻的情侶燥得心頭火起的尼爾無奈地撥通了亞當的電話。而即使是已經擺脫性癮多年的人,也可能因為一時糟糕的心理狀態而重蹈覆轍:在遭到喜愛的女生的誤會,雙方大吵一架後,尼爾在極度的焦慮下重新開始自慰、招妓、想強迫過去的性伴侶發生關係……好在心靈的混亂過去後,他又從頭開始,24小時、一周、一個月地累積戒癮的時間。所以不論是外部的環境因素,例如帶有性意味的圖像;或者內部因素,例如焦慮、壓力大等等,都有可能成為性癮發作的觸發物,而由於性是和生之本能相關的存在,除非是無性戀者,人的一生中對性的渴望是無法擺脫的一部分,因此性癮者對性癮小心翼翼的防範以及同它的鬥爭,也可能是持續一生的。
可是性癮者的一生中,除了與這個病的鬥爭外,還有許多其他相關的部分。因此影片不止談了性癮,還談了他們生活中與他人的人際關係——事實上,我個人認為,人際關係、或者說親密關係恐怕才是這個影片的重點——而性癮只是一個影響性癮者與他人交往的較為重要的因素。當亞當準備和一個名叫「菲比」的女孩開始新關係時,麥克說,你知道的,你得告訴她你有性癮的事。對此亞當一臉為難。由於與性沾邊,話題的敏感性已經叫人難以企口,更別說人們對「性癮」的汙名與誤解,比如菲比就曾以為「這只是男人們出軌的藉口」。他們難以向他人尋求幫助,但身懷無法控制的欲望、無法宣之於口的苦痛又難以宣洩。於是便有了互助小組的存在。在小組聚會時,承認自己很害怕沒有關係,坦誠自己有奇怪的性偏好也沒關係,說自己「伴侶換了一個又一個搞上了男老師二十歲流產了兩次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因為自己和她老爸睡了而明明自己完全不想這樣」【注1】都沒關係。人們靜靜地聽,末了贊一句「感謝分享」,無人指責,人人平等;人們來了又走,出了大門誰也不會介入別人的生活,絕對保密,絕對安全。於是我們才終於能掏心掏肺,在一個精心構建的小房間中分享真實的自己。
可小組,也只是龐大生活中一個小小的避風港。走出小組,他們還得和其他人交流。
麥克作為小組的組織者,一直是一個精神支柱的存在,他為亞當出謀劃策,收留情緒障礙的黑人朋友;他看起來很強大,卻是個處理親子問題的失敗者,兒子讓他就過去酗酒後的粗暴和不公道歉,作為父親麥克拉不下臉,一句「對不起」也不願意說。
尼爾丟了醫生工作後,不知道怎麼開口和自己的母親承認錯誤。他一直是母親的乖寶寶、好學生,生活在母親的愛(管)護(制)之下,面對母親的絮叨,不想讓母親失望的心堵住了他的嘴。
而性癮的糟糕之處,除了那些強迫的行為外,更是削弱了心靈的力量。它使得人們對你另眼相待,也使得我們自己對自己評價降低。片中菲比焦慮地問亞當,你怎麼能保證你不舊癮復發呢?你怎麼能保證你不重新轉身落入黑暗中呢? 亞當十分受傷。菲比對亞當不夠信任,而亞當則因為性癮感到自卑,並投射在菲比身上,先入為主地認為菲比一定看不起自己。後來埋藏已久的矛盾終於爆發,兩人不歡而散。互相投擲的言辭是如此尖銳,以至於我覺得兩人可能要沒戲了。
人類的大腦對失去格外看重,以至於人們總是傾向於避免損失。避免失去自己的權威感、避免失去他人的高評價、避免失去對方的愛……於是人們傾向於保留:萬一說出來後怎樣怎樣呢。但人心隔著肚皮,如果不提供足夠的信息,又如何指望別人更了解自己。過去讀一篇小說深受觸動,裡面一對深愛彼此的好友因為理念不同而時常爭執。一次爭吵剛開頭,其中一人起身準備要走,他無比疲倦又自暴自棄地說:「你看,我們又要爭執了。」
「我們永遠都會爭執,因為我們關心彼此。」他的朋友看著他說,「但別迴避,別從這種情況下逃開,因為那裡面還有更多除了爭執以外的東西。」
羅爾斯寫道:「如果我們愛了,我們就是接受了傷害和損失的危險。」【注2】每一重真誠的自我暴露中,都有些靠近彼此的渴望。
影片末尾,麥克終於在兒子因為自己的緣故出了車禍後,抱著傷痕累累的兒子承認了自己也會犯錯;尼爾在最後握著母親的手無比鄭重地說,我將會和你坦誠一些事,我會成為一個好兒子;冷靜下來的亞當與菲比在公園裡約會,菲比表示那晚的爭執讓她也看清了自己的錯誤和不完美。於是影片標題的意義也在於此:感謝分享(「Thanks for Sharing」)。感謝你不做一個逃避者,勇敢地面對和承認這一切;感謝你的分享,使得自己或者聆聽的人,有機會變得更好。
【注1】:出自電影原臺詞,有稍作改動;
【注2】:出自商務版《正義論》第86節《正義感的善》:「一旦我們愛上了什麼,我們就有了弱點:正在愛著卻又隨時準備考慮是否應該愛,這種情況是不存在的,事實就是如此。可能產生最少傷害的愛不是最好的愛。如果我們愛了,我們就是接受了傷害和損失的危險。」
閱讀原文《性無能,愛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