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多遠路有多長!四維空間裡「建」證浦東發展丨而立浦東再出發

2020-12-22 新聞晨報

今年是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30年來,浦東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從江畔爛泥渡路到國際金融城,從阡陌農田到一流張江科學城,平地裡長出陸家嘴的「上海高度」,蘆葦灘跑出特斯拉的「上海速度」,一網通辦織出服務企業的「上海溫度」。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在新的歷史節點上,三十而立的浦東又將如何勇擔使命再出發?

我們從30位財經人物和他們所代表的機構身上去尋找答案,記錄「浦東現象」、總結「浦東經驗」,感受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的「浦東精神」內核。第一財經、東方財經·浦東頻道聯合推出特別節目——《乘風破浪——浦東30年,財經30人》大型人物訪談。30場對話暢敘30年家國情懷,看上海浦東,如何再造一個新未來!

戴曉堅:「四維空間」裡「建」證浦東

交通,是城市的脈搏。一座座跨江大橋,一條條越江隧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道路,世界一流的國際機場……浦東開發開放30年裡,飛越式發展的浦東交通樞紐設施,飽含著建設者們的智慧、勇氣與情懷,連通了浦東與浦西,浦東與全國,浦東與世界。

本期對話嘉賓:戴曉堅,上海市公路學會理事長,曾任上海長江隧橋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上海市交通委副主任兼上海市路政局局長,上海機場建設指揮部總指揮。主持了上海汙水治理工程、長江隧橋工程、浦東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等重大建設項目。浦東開發開放30年,浦東基建的每一次跨越,他都是親歷者,他「建」證了浦東。

治河排汙 孕育城市清流

第一財經: 您在市政建設領域有40多年的經驗,參與過很多重大項目的建設,在浦東的基礎建設領域當中,您最早參與的項目是哪個?

戴曉堅: 改革開放40年,浦東開發30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作為一個市政人,由衷為這一段經歷感到自豪。浦東的開發開放,根本的一條就是要把基礎設施改善,如果沒有基礎設施的改善,很難形成城市化的發展。應該說,我最早經歷的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河流汙水工程。

第一財經: 我們是如何解決城市的汙水問題的?

戴曉堅: 當年上海的城市基礎設施非常薄弱。所有到上海來旅遊的人都感覺到蘇州河是黑臭的,黃浦江是渾濁的。要根本解決水的問題,我們開展了合流汙水工程。做一項16億的工程,全靠財政支出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舉債,向世界銀行貸款。當時這一條33公裡長的汙水總管線穿越了整個上海,到了浦東,最後到達排放口,那時候全市的汙水總量有150萬噸,我們通過一期工程解決了140萬噸,今天,我們城市的汙水大概是800多萬噸,但我們的處理能力遠遠超過這個數字。當時我做節目的時候,也有主持人問我說,什麼時候蘇州河能夠變清?當時我確實不知道蘇州河什麼時候能變清,我只是說,西方解決汙水問題花了100年的時間,我們大概不需要那麼長時間,而今天可以欣慰地說,我們只花了20多年的時間就解決了。

造橋修路 打通浦東的「任督二脈」

第一財經: 有句古話叫做「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在浦東得到了非常好的印證,您能不能和我們分享一下浦東修路的故事?

戴曉堅: 有一句話叫「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當時浦東的交通方式還是以輪渡為主,打浦路隧道是1971年通車的,那時候還是有軍用設施的概念,所以是由解放軍來站崗保衛這個隧道,其他的車都要通行證,一根隧道只能承載一來一去的通行量。這根隧道,一個是造的時候難上加難,第二它裡面的空氣非常渾濁。所以我們早期做隧道的時候,都在兩岸設置很多的通風井,沒有通風井,裡面的廢氣很難排放,早期的車輛都是燒柴油,或者爬坡能力很差的,再加上裡面擁堵,整個隧道裡是煙霧繚繞。

第一財經: 首先能進那個隧道就非常不容易,進去之后里面的環境還非常不好。那後來如何有了今天這樣一個四通八達的浦東呢?

戴曉堅: 上世紀80年代初的時候就考慮到,如果能夠開發浦東,修路是第一位的,所以我們最早在1984年就開始建設延安東路隧道,在技術條件還不是很完善的條件下,延安東路隧道克服了各種困難,在1988年建成,成為市區一根重要的隧道。這個以後最有名的就是南浦大橋,南浦大橋應該說是舉全市之力來建的,也是浦東改革開放的前奏和縮影。南浦大橋落成,大家是歡呼雀躍的,到目前為止,還是流量最繁忙的一座大橋。南浦大橋建成以後,立即著手建楊浦大橋。我們市區傳統的概念是以人民廣場為中心,到了黃浦江就到了邊,因為楊浦大橋和南浦大橋正好在兩個內環線的重要節點上,這兩根線修完以後,就跟浦東形成了一個大的環。上海的城市發展其實也是這個概念,先是蘇州河經濟,早期的工業就在蘇州河沿岸,後來到了黃浦江沿岸,但是越過江是一個難上加難的事。

第一財經: 我們造了南浦大橋、楊浦大橋,把幾個隧道都打通了,早期的時候通行像今天這樣的自由和順暢嗎?做了這麼大的投資,要收費嗎?

戴曉堅: 應該說在1998年之前,所有的越江設施都是收費的。我們在浦東設收費口,跟輪渡一樣,是單邊收費的。但是收費帶來的最大問題是製造了交通擁堵,也制約了浦東的形象和浦東改革開放的速度,所以我們在1998年的時候取消了收費。有的贖回資產,有的提前還貸,有的通過新的收費機制和稅收機制來解決越江的費用問題,最終達到了費用的平衡,這就使得一夜之間過黃浦江不收費了,實際上為浦東開放創造了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

第一財經: 您除了造橋和隧道,還修了很多路。

戴曉堅: 改革開放初期,整個浦東的道路裡程是400公裡左右,這點路是不能承載浦東開放的壓力的。那麼到現在為止,浦東的通車裡程達到將近4000公裡。道路寬度也不一樣了,早期都是很窄的,最長的楊高路只有三米多寬,後來改建成七米多寬,現在像世紀大道、張楊路、龍東大道,都是一些快速路網,可見路網的發展見證了30年的變遷。

橫鎖江海 天塹變通途

第一財經: 剛才我們談了浦東怎麼和浦西產生連接,接下來我們說說浦東怎麼和外部產生連接。您還主持了長江隧橋的工程,這個工程難度是不是更高?

戴曉堅: 應該說長江隧橋的建設,標誌著國家交通工程上了一個更高的臺階,原來真正要跨越長江這樣的天塹,非常不容易。浦東被長江、黃浦江和大海圍了一個圈兒,如果不能出去,那就是一片閉塞的地區。我們希望浦東和長三角地區的連接更暢通。很多專家很早就開始研究怎麼建這個通道,因為這根通道正好在長江的入海口,寬度很大,要想跨過去,那是難上加難。到底是用橋還是用隧道,還是把橋和隧道連接在一起?最終專家落定,把長江隧橋建成了一個既有隧道又有橋梁的工程,實際上是一種科學的判斷。因為長江南港是一條非常繁忙的運輸通道,在這個運輸通道上如果造一座橋的話,那麼多的萬噸輪如果夜間航行,或者霧天航行,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而且水中設墩以後,會改變河的走勢,也許會發生航道的偏移,所以大家都認為這一段應該做隧道。但如果做隧道,你做得很小,又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當時上海隧道的技術,從長度上來說一般兩公裡之內,從直徑上來說一般十米左右。

第一財經: 那長江隧橋的這個隧道要多長?直徑多寬?是如何完成的?

戴曉堅: 當時我們的隧道直徑要達到15.43米,這需要全球最大的盾構機走最長的一條路。在這以前,如此大的盾構只能走4-5公裡,再走下去這個機械都會出現故障,在長江下的深處,如果隧道出問題的話,是沒有修複方式的,可見做這根隧道,需要建設者的智慧和勇氣,也需要科學的方法和判斷。最早的時候,我們考慮,如果不能跨過江,是不是在長江中心點再去做個人工島?那樣通風好,逃生方便,盾構一口氣過去可以有個間隙。可是大家發現,要做人工島的話,無論是建設還是運行都有難度,可能會造成新的障礙。經過專家論證,最後決定盾構一口氣推過去,在沒有很多現成經驗的條件下,55米深的水壓下,我們克服了重重困難,完成了這個使命。另外,我們這根隧道要過去的話,還要克服一個偏差問題。你想,一根隧道在茫茫的地底下走,到上岸的時候還不能偏離,最後,我們第一根隧道的偏離度只有五公分,第二根隧道的偏離度只有兩公分,可見我們完成了又一項世界級的難題。所以長江隧道應該說當時在國際上是非常領先的技術,也獲得了國際上的一個特等獎,世界對我們的一個最高評價。

第一財經: 長江隧橋最後是以「南隧北橋」的姿態雄踞江海,剛才您說了「南隧」,現在講講「北橋」是怎麼出爐的?

戴曉堅: 再說橋梁,跨過長江以後的北港水域,由於水不是很急,也不是很深,不是主航道,專家認為要造一座橋,所以有了長江大橋。大橋建設者也是克服了重重困難,一跨過江,長江大橋上面所運用的各種技術,無論是預製技術,各種梁體的技術,還是主塔的建造技術、懸索技術,到目前為止還是非常領先的。因為我自己建橋,每當我經過長江大橋和長江隧道的時候,我就感覺那是一種美感,隧道是陰,橋梁是陽,一個挺拔,一個秀美,它形成了一道弧度,像我們在長江上畫了一道美美的彩虹。

第一財經: 剛才戴老師講這段經歷的時候,可以聽出滿滿的自豪感。

戴曉堅: 應該說我們做這樣一個大的工程,是國家技術力量的支撐,全國各路英豪在我們這裡雲集。當時我們做了很多的科研項目,比如說隧道的管片承載力是多少?如果做得太厚,那就浪費,運輸也有困難,如果太薄,它會不會支撐100年?比如說大橋,我們要克服風洞、風雨、包括荷載對它產生的一些偏差。再比如說長江隧道裡為了逃生,我們做了隧道與隧道之間連接的八根聯絡通道,每間隔800米有一個。你想,在那麼高的水壓下,在兩個隧道之間再做一個聯通管,那是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還有,隧道裡如果發生火災,怎麼樣把煙排走,把火撲滅,把人能夠救走,或者通過自救的方式離開,這都是我們在工程設計中以及運營中碰到的一些世界性難題,但最終都克服了。

第一財經: 但是還是有一些市民會抱怨,他們去崇明玩兒的時候,會經常遇到高峰擁堵的問題,您怎麼來看待使用過程中存在著的一些問題呢?

戴曉堅: 現在的擁堵跟過去的擁堵不能同言而語。記得在建橋的過程當中,一個大年初一,我想到崇明島上去看看我們的建設者,因為他們沒有休息。沒想到碼頭非常擁堵,一輛車早上到碼頭,晚上才能渡江,因為一艘船上不了多少輛車。我想完了,我也過不了江了。正在這個時候,有人認出我來了,說這不是造橋的嗎?我說我不是過去探親的,我今天要去慰問建設者們,後來他們自發為我讓出了一條路。那時候我是感慨萬分,他們當時就說了一句話,希望你能夠早一點把橋建好,來圓我們的夢。老百姓這樣的感情,讓我真正感悟到建設者的使命和責任。

第一財經: 造橋修路,利國利民,也造福子孫後代。今後越江的設施還會再增加嗎?

戴曉堅: 長江隧橋現在車水馬龍,尤其節假日那是叫上海第一堵。當然,我們目前越江的資源還是缺少,蘇北這些年經濟發展很快,崇明到啟東的通道已經成為高速公路網中一條非常重要的通道。我相信通過我們建設者不斷地努力,設施會不斷增加。同時,到崇明的軌道交通也在研究中,我們對通道裡原來預留的軌道交通怎麼個用法也在做討論,如果到崇明的通道有了東線、中線、西線,我相信越江難的問題很快就會解決。

第一財經: 就像當年在節目中主持人問您蘇州河的水什麼時候能清,當年可能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但是很快我們發現,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超越了當時的想像力。去崇明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暢通無阻?我們把這個問題留在這裡,不久的將來,就會有一個明晰的答案。

連通世界 直掛雲帆向蔚藍

第一財經: 最後我們說說您工程建設生涯的收山之作,上海浦東國際機場三期的擴建工程。

戴曉堅: 浦東能面向國際,跟它一些重要的基礎設施息息相關,包括洋山深水港、浦東國際機場……其實,浦東國際機場在建設初期僅僅是一個航站樓,一根跑道,當時流量太小,要把虹橋的流量硬性分配過去。隨著一期工程完成以後,它的流量很快飽和了,當時只有2000萬客流量的設計,後來我們又加建了一根跑道,做了T2航站樓,就是二期工程,承載量大概是6000萬左右。現在浦東機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國際樞紐,境外的客流量已經超過了境內,機場一旦流量上去,就發現很多瓶頸,比如說會限制飛機起降的能力,再比如說坐擺渡車要繞很大的圈子,這樣準點率、服務體驗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建設浦東三期工程,把吞吐量提高到8000萬,這些問題要得以根本的解決。

第一財經: 具體如何來實施?

戴曉堅: 首先要解決近機位問題,在兩個航站樓的南面建造一個衛星廳,現在你如果到了浦東機場,辦完值機手續以後,到衛星廳坐捷運軌交再進行登機,就減少了上下擺渡車和要停頓等候的時間。之前,行李車、擺渡車、服務車都要跟飛機搶奪資源,尤其是平行立交,只能是車讓飛機,所以我們在跟飛機的衝突點上都做了下穿通道,就像城市立交一樣,不受紅綠燈的限制,這樣你出機場的速度和行李到達轉盤的速度都大大加快了。這個衛星廳現在是一個最大的單體建築,達到60萬平方米,近機位的靠橋要達到近100個,裡面國際轉國內、國際轉國際、國內轉國際3種中轉流程,可以互為中轉。就跟一個商店一樣,它的品種越多,來的人就越多。最近我們也在籌劃建設四期工程,可能還要擴建,因為它代表的是我們在世界、在亞太地區的重要地位。為了便捷虹橋機場跟浦東機場的聯繫,目前開工的機場聯絡線,時速可以達到160公裡,兩個機場的連接只要40分鐘左右,這樣就使浦東-浦西、機場-高鐵形成一個非常好的中轉方式,上海的交通達到世界領先,國際一流的水平。

地下汙水處理、地面道路建設、越江交通打造、空中航運拓展,戴曉堅在這四個維度空間的「建」證,演繹了浦東30年間打造綠色生態環境、橫跨江海走向深藍、提升上海國際航空樞紐能級服務全國、連通世界的輝煌建設成就。

汙水工程,解決了居民的基本生活問題。橋梁隧道工程,解決了浦東、浦西的連接、浦東和長三角連接的問題。浦東國際機場的擴建,解決了浦東更好的與世界連接的問題。這一切的連接,才有了今天的浦東。這一連接,是地理上的連接,是情感上的連接,也是時空上的連接。「建」證過往,連接未來,也連接著希望。

來源丨浦東發布

相關焦點

  • 浦東街頭繁花似錦美不勝收【而立浦東再出發】
    浦東街頭繁花似錦美不勝收【而立浦東再出發】 2020-11-13 21: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而立浦東再出發 紀錄電影《非凡陸家嘴》啟動
    (原標題:而立浦東再出發 紀錄電影《非凡陸家嘴》啟動) 人民網上海
  • 央視大型4K紀錄片《而立浦東》即將播出!
    文|王彥 來源|文匯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和上海總站聯合推出的六集4K紀錄片《而立浦東》,取意「三十而立」,全景式地鋪開浦東堅實的成長道路,從浦東開發開放的生動故事中,讀懂上海的發展路、讀懂中國改革開放的過往歷史、讀懂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所呈現的美好前景。
  • 而立浦東再出發紀錄電影《非凡陸家嘴》啟動
    人民網上海11月21日電 「這部紀錄電影是獻給為浦東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建設者們的一首讚歌,把他們的青春、汗水、智慧、甚至生命感情,以電影的方式,讓他們定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影像檔案裡。」導演傅紅星說。
  • 三十年改革潮湧,三十年滄桑巨變,《而立浦東》即將播出
    紀錄片取意「三十而立」,全景式地鋪開浦東堅實的成長道路,從浦東開發開放的生動故事中,讀懂上海的發展路、讀懂中國改革開放的過往歷史、讀懂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所呈現的美好前景。11月的上海,一場盛會如約而至。作為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接待服務中心之一,浦東機場悅納四面八方來客。
  • 慶祝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 六集4K紀錄片《而立浦東》首發
    六集4K紀錄片《而立浦東》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和上海總站攝製,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協助拍攝,歷時一年多打造。紀錄片採訪了200多位浦東開發開放的決策者、親歷者、見證者,通過他們的講述和故事,全景展現了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的輝煌歷程,彰顯了浦東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奮鬥形象。
  • 4K紀錄片《而立浦東》首發
    2020-11-11 11:14:35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謝衛群    在浦東開發開放
  • 慶祝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 六集4K紀錄片《而立浦東》在滬首發
    紀錄片採訪了200多位浦東開發開放的決策者、親歷者、見證者,通過他們的講述和故事,全景展現了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的輝煌歷程,彰顯了浦東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奮鬥形象。第一集《打出王牌》講述黨中央作出開發開放浦東重大戰略決策的歷史背景和重大意義;第二集《金融先行》講述陸家嘴從棚戶區成長為世界級金融中心的發展奇蹟;第三集《通江達海》講述浦東助力上海打造國際貿易、航運中心的成功實踐;第四集《創新高地》講述浦東以開放姿態,前瞻布局、制度破冰打造科創高地的不凡歷程;第五集《世界之城》講述浦東用「繡花功夫」探索中國特色超大城市管理的嶄新路徑;第六集《春潮再湧》講述新時代浦東用
  • 訴說浦東開發親歷者故事,4K紀錄片《而立浦東》今起播出
    「浦東的改革帶動了整個中國改革開放的再升級,意義重大。」談及耗時一年多,拍攝了3000多分鐘素材,最終呈現六集紀錄片《而立浦東》時,紀錄片總撰稿李彬彬感慨地說。 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之際,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六集4K紀錄片《而立浦東》11月10日在上海首發。
  • 而立浦東 嶄新徵程
    30年來,浦東作為全國開發開放的排頭兵,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進入新時代,而立浦東應當抓準機遇,乘勢而上,再創輝煌。做強創新引擎,引領科技再創新。科技的創新和科技成果的現實生產力轉化是浦東經濟發展的重要貢獻。
  • 4K紀錄片《而立浦東》今起播出,200多位親歷者講述浦東故事|而立...
    1990年,上海浦東的天際線高度是24米的東昌路瞭望塔,2020年,上海浦東的第一高樓是632米的上海中心。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之際,六集4K紀錄片《而立浦東》將於2020年11月10日晚間首播,該紀錄片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和上海總站攝製,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協助拍攝,歷時一年多打造。
  • 而立浦東,勇立潮頭再出發 紀錄片《不動搖——慶祝浦東開發開放30...
    近日,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製作的紀錄片《不動搖——慶祝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即將播出。  「抓緊浦東開發,不要動搖,一直到建成」,30年來,黨中央和國務院堅持浦東開發不動搖,浦東開發的決策者、推動者、建設者,敢闖敢試,先行先試,走出了一條中國改革開放的新路。
  • 迪士尼:在這裡點亮心中奇夢「而立浦東再出發」
    今年是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30年來,浦東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從江畔爛泥渡路到國際金融城,從阡陌農田到一流張江科學城,平地裡長出陸家嘴的「上海高度」,蘆葦灘跑出特斯拉的「上海速度」,一網通辦織出服務企業的「上海溫度」。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在新的歷史節點上,三十而立的浦東又將如何勇擔使命再出發?
  • 4K紀錄片《而立浦東》開播:聚焦200多位親歷者,全景回望30年壯闊...
    慎海雄在致辭中表示,浦東開發開放30年,是我國改革開放和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生動縮影,是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鮮活案例,也是新時代激勵中國人民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嘹亮號角。為改革開放立傳、為偉大時代謳歌,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重要責任。
  • 三十年改革奔騰不息,央視4K紀錄片《而立浦東》觀壯闊東方潮
    主創希望,紀錄片中一個個生動故事、一組組詳實數據,能全景展現浦東30年的輝煌歷程,讓更多的人讀懂中國改革開放的過往歷史,讀懂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的美好前景。 1992年,退休不久的沈入群開始了一項全新事業——用地圖追趕浦東的發展,用腳步丈量浦東的發展奇蹟。那一年,他交給新區政府第一張「浦東新區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現狀圖」,圖中有塊留白。「那是棚戶區,有2300多戶人家。」老人在相關地方寫了個「棚」字,得到反饋「『棚』不是地圖專用詞,而且那塊地方能不能先塗成綠色?」出版時,大家為地圖上塗成的那片綠取名「綠地」。
  • 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套房?紀錄片呈現30年巨變|而立浦東再出發
    實習記者 趙蘭溪為慶祝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精心製作的六集4K紀錄片《而立浦東》將於11月10日-15日22:30在CCTV-1播出;11月11日-16日9:00在CCTV-4、20:00在CCTV-9重播。央視新聞新媒體、央視頻等平臺同步開播上線。
  • 央視六集4K紀錄片《而立浦東》在上海首發,今起在央視播出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和上海總站聯合推出的4K紀錄片《而立浦東慎海雄在致辭中表示,浦東開發開放30年,是我國改革開放和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生動縮影,是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鮮活案例,也是新時代激勵中國人民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嘹亮號角。為改革開放立傳、為偉大時代謳歌,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重要責任。希望片中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組組翔實的數據,能夠全景展現浦東30年的輝煌歷程,讓人們讀懂中國改革開放的過往歷史、讀懂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的美好前景。
  • 總臺4K紀錄片《而立浦東》熱播,浦發銀行和上海信託聯合特別呈現
    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兼總編輯慎海雄和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共同啟動紀錄片首發活動慎海雄在致辭中表示,浦東開發開放30年,是我國改革開放和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生動縮影,是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鮮活案例,也是新時代激勵中國人民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嘹亮號角。
  •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4K紀錄片《而立浦東》熱播, 浦發銀行和上海信託...
    是我國改革開放和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生動縮影,是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鮮活案例,也是新時代激勵中國人民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嘹亮號角。希望片中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組組翔實的數據,能夠全景展現浦東30年的輝煌歷程,讓人們讀懂中國改革開放的過往歷史、讀懂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的美好前景。  龔正在致辭中表示,30年來,浦東始終堅持制度創新、先行先試,勇於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從一片阡陌交錯的農田變成了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齊全的現代化新城。
  • 「學思平治」張維為:而立浦東正風帆
    張維為:而立浦東正風帆學思平治★★★★★今天我們一起來談談浦東。浦東30年的巨變可謂令人嘆為觀止。他大聲說:「目前上海的困難還沒有走到谷底,應該有一種危機感,然後從危機感裡面激發起奮發圖強的精神,哀兵必勝啊!」對上海的困境,朱鎔基專門提到了「浦東開發」。他說,目前我們的希望是浦東開發,黃浦江上面多建幾座大橋,把工廠和人口向浦東疏散,這樣老市區才便於改造。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浦東是上海未來的希望,那邊要建設一個「新上海」,以減輕「老上海」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