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王曉晨,最恰當的應該是「坦率」。在大部分人慣於偽裝自己的今天,王曉晨呈現出超出藝人身份的真實。這個曾經因為關節炎疼得在床上哭,但是第二天還是堅持起床練功的女孩,可能從那時起就懂得:這個世界沒有捷徑。正因如此,始終保持一份不受外界幹擾的清淨初心才尤為重要和難得。
01 戲裡古靈精怪,戲外真誠內斂
觀眾熟知的角色大多是古靈精怪、伶牙俐齒的女孩子,故王曉晨也總被想當然地認為是這樣的性格。其實生活中的她,安靜、內斂,還有幾分理性。在對話中,你會明顯感受到這個女孩不疾不徐的語速背後透露出的真誠。
「疫情期間……前幾個月都在居家隔離,所以工作變少了,除此之外和大家沒什麼差別。」當被問到疫情對藝人的生活有什麼影響的時候,王曉晨想了想,然後眨巴著大眼睛認真地說,絲毫沒有打算趁機塑造個什麼「健身狂魔」或者「美食博主」之類當下女明星熱愛的人設,回答得簡簡單單。
自幼在全封閉學校學習戲曲,15歲一舉考中上戲,成為全班年紀最小的學生……大概是因為長期處於單純的生活環境,讓王曉晨身上保留一份不諳世事。對於王曉晨來說,保持一份清醒,能讓她更專注在自己的工作。在拍攝《我愛男閨蜜》時,為了能夠演出方依依身上的胡同味兒,她天天找身邊的老北京人聊天;拍攝《大好時光》的時候,為了找到角色後期失明的狀態,她甚至故意關燈蒙眼把自己在家裡關了兩天……
在這個過程中,她體會到的不是辛苦,而是享受。一如她對自己的評價:「我是一個享受型的選手。我非常熱愛演戲,不是因為演戲給我帶來什麼,它給我最快樂的獲得是我可以體驗別人的人生。」
02 從「只有工作」到「與生活和解」
王曉晨最喜歡做的事情是讀書和旅遊。疫情期間,她又有了一個新愛好。當被問到買了什麼好東西的時候,她的眼睛裡一下子開始發光:「我買了一塊特別好看的野餐布,還有一個很好用的直播架……」像每個熱愛生活的小女生一樣,開心地分享著自己的「剁手」心得。
曾經的王曉晨只專注於工作,認為生活的瑣碎會耽誤她的成長,直到後來與黃磊的合作徹底改變了她。在劇組的相處中,她發現黃磊是個特別熱愛生活的人,而生活中的精華都能被他提煉到表演中,「這讓我對演生活劇有了很大觀念上的變化。」
曾經王曉晨因在片場捧本古典文學讀到忘乎所以,被導演評價為「不食人間煙火」;如今的她變得越來越健談,更有心去關注社會中的熱門話題,對生活中的「瑣碎」也越來越充滿熱情。對於這樣的改變,她說她很喜歡,比起過去那個莽撞、不知所措的自己,她更喜歡自己現在的樣子。
跨過30歲的門檻,王曉晨開始與生活慢慢和解。面對這個圈子裡的一些事,她依舊感到無能為力,但不會再糾結自擾。逛逛圖書館,和家人一起買菜做飯,或者去最喜歡的海邊,讓自己平靜下來。「以前有些事,總覺得一定要說明白,或者還想爭取什麼,到了現在,已經是對他人的看法沒有任何強求的狀態了」。
03 「人戲合一」,可不是說說而已
當被問到本人和角色有什麼地方相像的時候,曉晨毫不猶豫地說:「我們一點都不像,她離我的生活太遠了。」下一秒,她又同樣堅定地告訴你:「可在扮演她的時候我會有人戲合一的感覺,所以我很享受那段時光。」前半句讓人驚訝於她的坦誠,後半句又讓人看到她對表演工作的自信。
這個被她評價為「人戲合一」的角色,是王曉晨在新劇《北京西城故事》中扮演的「陳瓦兒」,這部年代大戲亦被她稱作自身的「上升之作」。
在這部戲裡,王曉晨扮演的「陳瓦兒」要從十幾歲的少女演到五十幾歲的中年,這樣時間跨度極大的角色讓她一開始有些猶豫。王曉晨說:「我忍不住去想我究竟應該怎麼在這裡面生活,這是我當時覺得好難的一件事。」自己沒有當過媽媽,距離八、九十年代的生活也太遠,作為一個堅持「真聽真看真感受」的體驗派演員,她認為自己演不了。
「但當時導演跟我說,你是一個演員,你就可以演好一個媽媽,有一些做了媽媽的人也不一定能把媽媽這個角色演得好。」 王曉晨被這句話說服了,於是決定接受這個挑戰。
一次拍攝時,有個鏡頭根本沒有帶到王曉晨,但是她在旁邊眼淚「唰」就下來了,腿一直在抖。當天晚上回去她就跟助理要了速效救心丸。演戲演到吃速效救心丸,連導演都說「曉晨,你已經附體了。」
接到一部戲,做足準備,與角色合二為一。《我!體育老師》中的王小米是,《大好時光》中的茅小春是,《小酒館》中的小晴天是,再到現在《北京西城故事》中的陳瓦兒,依然如此。這樣「掏心掏肺」的過程並不輕鬆,但卻讓王曉晨享受其中。為每一個角色付出全部的感情,再從中獲得靈魂的給養,一個好演員的成長過程,大抵如此。
接下來,王曉晨最想挑戰的是更富有稜角和深度的女性角色,又酷又颯,個性十足。
無論是演戲還是生活,王曉晨一直秉持的態度是:盡人事,聽天命,不是妥協,而是坦然。保持如初心般的赤忱,才能坦然地面對或得或失的過程。就好像她曾經讀過的一首詩中寫道的那樣:
讓自己越來越平靜,像大地
在每一顆露珠裡降低
又像每一束稻穀
金黃,飽滿,而不含任何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