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將降大任,先苦。
2002年,當「非典」撞上我們的時候,就如今天的「新冠」,觸不及防。
那一年,《雍正王朝》的導演胡玫,正在拍攝她的新劇《漢武大帝》。
這位雷厲風行的女導演,與中華民族歷史上一位頂天立地的巨人、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漢武帝劉徹,擦出了思想的火花。
好本子加上胡玫的號召力,《大宅門》裡的「七爺」陳寶國、《雍正王朝》裡的「康熙帝」焦晃、《走向共和》裡的「孫中山」馬少驊、金馬影后歸亞蕾,紛紛加盟。
再加上陶虹、杜淳等當時年輕一輩演員。
卡司陣容強大。
但令人沒想到的是,這麼一拍,就是折騰的3年。
就如今天我們在疫情中所經歷過的困境一樣。
18年前的「非典」,也讓胡玫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難。
突如其來的疫情導致很多沒有就位的演員被扣,尤其是數量眾多的配角。
於是拍攝無奈中斷。
身兼導演與製片人的胡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非常時期,非常辦法。
胡玫只得用橫店常駐的群眾演員,來頂替沒到位的演員,演繹未央宮中美麗的宮娥,王妃,甚至是皇后。
所以,後來面對觀眾"演員好醜"的質疑,胡玫也只能心酸一笑表示:
沒有辦法。
因為就連飾演司馬遷的王往,都還是胡玫臨時換來的。
好不容易等到疫情緩和,劇組和胡玫都長舒一口氣的時候。
緊接著又一個巨大的困難降臨眼前:
酷熱。
據統計,《漢武大帝》拍攝期間,最高氣溫達到了42攝氏度!
那段時間的地表溫度每天都在60攝氏度以上。
而作為一部有態度的古裝正劇,胡玫給演員訂製的服裝不惜用料。
翻譯過來就是:都是一些厚重的呢料,然後層層疊疊穿在身上。
前幾個月逃過疫情的演員們,此刻卻穿著繁複的漢服接二連三的中暑昏迷。
甚至,連飾演漢武帝的男主角陳寶國,也在厚重的戲服中不堪重負熱暈了過去。
那段時間,劇組就像一個野戰醫院。
每天打點滴的工作人員不下十幾個,就連胡玫自己都在現場熱得休克了數次。
這種「熱火朝天」的「盛況」,直到劇組飼養的戰馬熱死了三匹。
胡玫才如夢初醒:繼續拍,恐怕大家的生命安全都要受到威脅。
於是,劇組再次停工。
儘管在18年前,《漢武大帝》的總投資高達5000萬元,可謂巨製。
但這麼一部製作體量巨大的歷史正劇,每一分每一秒的拖延,都意味著巨大的資金流失。
能留給劇組"揮霍"的資金實在是捉襟見肘。
巨大的壓力籠罩在劇組上空,不僅讓胡玫難以喘息,也讓所有演員都變得苦不堪言。
惡劣的環境,緊張的資金,卻要拍出不失格調、還原歷史的高質量正劇。
這意味著每個演員都要對自己的角色完全掌控。
即便是早在1999年就已經榮獲百花視後的陶虹。
因為在《漢武大帝》中飾演漢武帝的堂妹劉陵,一個痴愛皇上卻被"玩弄"感情進而逐漸"黑化"的"壞女人"。
讓陶虹整個人都陷入了一種焦灼狀態。
要知道,她因為在電視劇《春光燦爛豬八戒》中飾演痴情善良、嬌俏可人的小龍女紅透大江南北,驟然之間要扭轉戲路試水這樣的反面角色,對陶虹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直到惡補了大量史書資料後,陶虹得知在歷史上劉陵被稱為精通"妖術"。
"天使的面容,魔鬼的心腸"。
構成了陶虹對自己角色的了解,而有了這樣直觀的形象認知,陶虹才有的放矢地演出了劉陵身上那種複雜的"壞"與悲情色彩。
而其他主演,如飾演漢景帝的國家一級演員焦晃,則在這部劇中貢獻了他職業生涯中最後的一個帝王角色。
不同於此前「康熙」的全,歷史上漢景帝脾氣暴躁,善於甩鍋,並非完君。
老爺子既要握住帝王的正氣,也要把他人性缺陷的一面表現出來。
酷熱之下從氣定神閒,到盛怒嘔血,時年66歲的焦晃也被折騰的夠嗆。
除此之外,還有飾演竇太后的影后歸亞蕾,飾演竇嬰的馬少驊,這些實力派戲骨同樣在極端的拍攝環境下承受著巨大壓力、
用胡玫的話來說就是:他們都幾乎處於一種"瘋狂"的狀態。
只是,所有人的壓力,都趕不上出演漢武帝的陳寶國。
作為整部戲的核心靈魂,陳寶國為漢武帝劉徹這個角色投入了從影以來最多的精力。
開拍前,他翻遍漢朝史料。《史記》中關於漢武帝的記載被他啃得滾瓜爛熟。
但他還是覺得抓不住劉徹的精髓。
唯恐出戲的恐慌使得陳寶國異常焦慮,再加上酷暑的折磨,讓他時時刻刻遊走在情緒失控的邊緣,在片場屢次大發雷霆痛斥同事。
可是沒有人去責怪他。
40度的高溫下,陳寶國身穿數斤的戲服,戴著頭套,每天卸妝時汗像潑水一樣從身上傾瀉而下。
頭頂因為發套的封閉被悶出數十個血泡,揭下發套的一刻血泡一個個被撕裂,血流如注。
那副慘狀,讓曾經目睹唐國強在拍攝《雍正王朝》時被凍成"冰人"的胡玫,也不忍直視。
陳寶國發誓,在結束《漢武大帝》的拍攝後,終身不再接任何的帝王戲。
不過,《漢武大帝》並沒有成為陳寶國的帝王絕唱。
因為兩年後,他就打臉了。
在胡玫老同學張黎執導的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中,陳寶國再次出演了嘉靖皇帝。
或許,因為嘉靖是個不愛折騰的「宅男」,多數時候只需要坐著演。
但無論過程如何掙扎,陳寶國在《漢武大帝》中,確實獻出了上乘的表演。
並憑藉劉徹一角榮獲第25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男演員獎。
在這屆飛天獎中,《漢武大帝》獲長篇電視劇二等獎,胡玫獲優秀導演獎。
三個獎盃,大滿貫。
而觀眾也在跌宕起伏的史詩劇情中,看到了一個民族的毅力、決心和榮光。
縱觀中國有確切歷史記載的封建時代,4663年間,共有559位皇帝。
漢武大帝劉徹,究竟有什麼獨特的魅力,讓胡玫選中了他作為藍本,也讓無數觀眾為之傾倒?
公元前2世紀。
屢屢進犯的匈奴大軍,威脅著逐步走向繁榮的大漢帝國邊疆的穩定。
同時阻礙著中原王朝與西域各族的友好交往。
漢武帝劉徹,廢貴戚,罷百家尊儒術,改弦更張,積極備戰。
通過對匈奴持續幾十年的打擊,詮釋了「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信條。
鑿通西域,把大漢帝國的軍旗第一次插上帕米爾的雪峰,建立東西方文化最早的陸上交流通道。
深入亞細亞,南平百越,東撫夷族,打開絲綢之路,成倍地開拓了國土,實現了東西文化的大撞擊、大融合。
而在他之前,漢朝只是用和親的方式換取暫時的和平。
甚至,漢武帝對匈奴的「滅國」戰爭,還在世界範圍內引發了一系列的"蝴蝶效應"。
正因為漢帝國對匈奴的驅逐,使得匈奴人大舉西遷,趕走了西方的哥特人。
被驅逐出境的哥特人沒辦法,只能繼續遷徙,蔓延至西羅馬帝國境內。
而正是蠻族入侵,最終導致了盛極一時的西羅馬帝國覆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這一切的源頭,如果追根到底,就是漢武大帝劉徹揮動的雙手。
後人評價,漢武帝劉徹,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位頂天立地的巨人。
這樣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戰略家,經由《漢武大帝》電視劇的藝術加工,以及胡玫、陳寶國等無數文藝工作者嘔心瀝血的雕琢、刻畫。
於是我們,有幸得以通過螢屏,「觸碰」到這位來自2166年前的偉大帝王。
也才有幸因為這樣一部經典劇集,重燃熊熊的民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