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廉穎婷
□ 本報通訊員 楊 璽 馬藝訓
7月的滇西烈日當空,莽莽群山在紅土地上綿延,一座座被曬得泛黃的野戰帳篷,組成了莊嚴陣列。這是奉命守護邊境安寧、在此駐訓維穩400多天的武警雲南總隊某支隊機動一中隊臨時營區。
圖為機動一中隊官兵進行邊境專項任務訓練。
走進獨一無二的帳篷榮譽室,數百面被戰火硝煙浸染的戰旗,一個個寫滿拼搏榮譽的獎盃、記錄輝煌戰績的獎牌,講述著這支英雄部隊的83載輝煌歷程。
78年前,為了民族獨立和尊嚴,中國軍隊曾在這裡與入侵日寇殊死拼殺;如今,西南邊境口岸商貿繁華,這座邊城一派繁榮安寧景象。
部隊官兵以帳篷為家,日夜與黃沙紅土為伍,與星空夜色相伴,守護在這座臨時的帳篷營地,守望著祖國的西南大門。
把榮譽寫在血染戰旗上
南疆某訓練場,擔負駐訓任務的武警雲南總隊某支隊機動一大隊剛結束夜間戰鬥射擊訓練。返回宿營地時,又接到上級下達的緊急拉動命令。
夜色下,全副武裝的官兵迅速跑向預定地域集結,全大隊按照行動預案有序展開演練。
圖為2010年機動一中隊在香格裡拉組織誓師大會。
擔負尖刀任務的一大隊機動一中隊剛出營地就遭遇小股「敵人」襲擾,中隊長王學海一聲令下,官兵們迅速成多路戰鬥隊形,利用夜幕掩護前出接敵,展開激烈交火。短短10分鐘,王學海連續下達20餘組戰鬥命令,成功抵禦了「藍軍」襲擾。
凌晨2時,「藍軍」調整策略,利用假襲哨兵作為誘餌,從兵力薄弱處隱蔽潛入營內開展破壞。危急關頭,指導員戴東傑迅速調整兵力,嚴密封控外圍,內圍採取拉網式搜索排查,最終將深入區域內的「藍軍」悉數抓獲。
一中隊誕生於抗日烽火的1937年,歷經百團大戰、淮海戰役、兩廣戰役和西南剿匪等百餘次戰鬥洗禮。1979年,被中央軍委授予「鋼刀連」榮譽稱號。
「戍守邊關,每一次執勤都是戰鬥。」中隊一班班長楊虎林說。
早在緝毒戰鬥一線,楊虎林就遭遇過一次生死考驗。當時,他和兩名戰友查緝一輛可疑計程車,就在打開車門的瞬間,犯罪嫌疑人對準戰友胸口連捅3刀。生死關頭,他們憑藉防彈衣的保護,協力將嫌疑人制服。
「未知的東西太多,你根本不知道危險何時到來。」多次參加實戰,楊虎林養成一個訓練習慣——雙手持盾。他說,這樣做更貼近實戰。
圖為機動一中隊官兵開展山地進攻演練。 趙汝帆 攝
從軍16年,楊虎林帶過多茬新兵。「讓新兵們聽一聽先輩的戰鬥故事,摸一摸先輩用過的裝備,比單純的理論灌輸管用得多。」他深有感觸地說。
「我們中隊榮立集體特等功兩次、大功兩次、一等功兩次、二等功兩次、三等功32次,湧現出200餘名英模……」戴東傑指著榮譽室內的錦旗、獎牌如數家珍。
「只有崇尚榮譽,才能英雄輩出。」據一大隊教導員張東明介紹,為厚實「鋼刀」文化紅色土壤,中隊開辦「礪兵講壇」鑄魂,組織「血色鋼刀」強軍故事會勵志,每名官兵都有人生格言,每個班都有戰鬥口號。
一次,已成為將軍的中隊原指導員甘國江為大家講述當年的戰鬥故事,講到動情處將軍哭了,班長魏承建也跟著哭了。那是成年後,魏承建第一次流淚。
「革命先輩隨時都可能犧牲,依然堅持戰鬥,自己沐浴著黨和國家的關懷,卻沒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從那以後,魏承建開始了跨越式成長。
那年,還是列兵的魏承建參加上級「八一」大比武,將個人全能冠軍獎牌捧回中隊。他先後兩次榮立個人三等功,所在班級5次榮立三等功,還帶出包括教導員在內的5名幹部。
「演訓場上為榮譽而拼搏的動力,來自日常隊史的澆灌。」支隊政委龔德鋒說,中隊新兵下隊第一課是參觀榮譽室,新任職幹部第一關是考隊史,每逢建黨、建軍等重要節日,中隊都會組織官兵在榮譽室宣誓。
近年來,中隊面對改革轉型迎難而上,鉚在訓練一線鑽研,破解實戰化訓練難題,總結了設卡堵截、蹲點守候、拉網遮斷等10多種訓法戰法,推動戰鬥力快速生成。
把榮譽寫在百姓口碑裡
「民心是永遠的根據地」。武警雲南總隊政委黃天傑說,上世紀50年代,中隊在挺進大西南期間榮獲「千裡進軍模範連」「秋毫無犯、兩袖清風」光榮稱號。近年來,中隊黨支部把「內嚴法度、外樹形象」落實到一言一行、一兵一卒。
圖為機動一中隊官兵在訓練。
二班戰士楊金剛入伍時,對每天打掃衛生的高標準十分不解——一個臨時駐地,為啥要做到廚房不見水漬、營區不見菸頭?為此,他甚至還和班長頂過嘴。
「帳篷簡陋,不是我們軍人降低工作標準的理由。倘若連一個帳篷都打掃不乾淨,何談戰場打贏?」班長李世軍的一席話讓楊金陷入思考。
維穩駐訓兩年多來,他們不因駐地常變而放鬆要求,不因設施簡陋而降低標準,將營區正規化管理標準延伸至野外,以嚴格的制度、嚴實的作風正身塑形。
中隊營區臨近村落,村裡大部分年輕人在外地打工,留守老人和孩子居多,官兵們在休息之餘會幫助村民幹農活、打掃衛生、開展巡診等。村民波正明說:「部隊來了後,大家有了更多安全感和幸福感。」
2014年7月,迪慶州香格裡拉縣上江鄉發生70年來最嚴重的山洪泥石流,中隊第一時間奔赴抗洪搶險一線。他們救災民、清淤泥、搬垃圾、建家園,轉戰3個任務點,死守災情最嚴重的仕旺村,連續奮戰8天8夜,共轉移災民185人、搶運糧食22.5噸,搬運沙袋800餘個、加固河堤3公裡、搭設救災帳篷20頂。
圖為2014年機動一中隊組織開展防暴處突訓練。
班長賴永洪回憶,接到上江鄉救援命令時,他和戰友正在駐訓基地靶場訓練。賴永洪和戰友沒來得及回宿舍拿換洗衣物,背著隨行背包就往災區趕。背包裡只有一套雨衣,衣服潮溼了,就換上雨衣接著戰鬥。
今年6月,中隊再次移防。得知這一消息,村民們自發組織來到帳篷營地送行,並訂製了兩面錦旗送給官兵。
近年來,中隊先後參加了抗震救災、抗洪搶險、森林滅火等急難險重任務10餘起,贏得群眾廣泛讚譽。
黨旗如火引領發展
「支部掛帥、軍政雙勝」這面陳列在榮譽室的錦旗,生動詮釋了中隊淬火成鋼、創先爭優的「建隊法寶」。
圖為機動一中隊官兵學習隊史。
2003年7月,在一次海關執勤中,黨小組長劉玉彬查驗到兩輛裝滿輪胎的貨車裡藏有大量走私貨物。車主一看四下無人,急忙掏出厚厚一沓現金對他說:「只要你肯放我一馬,我再給5萬元作為答謝。」劉玉彬嚴詞拒絕,並迅速將車主控制。
在海疆國門的特殊戰場上,中隊始終以黨小組為單位加強監督管理。面對重金賄賂、美色誘惑、拉攏策反,官兵們始終拒腐蝕永不沾,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近2.5億元。
在任務挑戰面前,黨員站排頭衝一線是中隊多年來的傳統。「一千次命令不如一次率先垂範有力,黨員帶頭勝過千言萬語。」中隊長王學海總是第一個出現在訓練場,險難科目第一個上、基礎體能衝在最前。
今年1月,中隊執行任務。班長李世軍為完成任務奮不顧身縱身一躍,在懸崖邊抓住了警衛目標的保護裝置。事後大家發現,李世軍的軍裝被磨破,上面還有劃傷後沾染的血跡。
能戰、敢戰、勝戰,是中隊每名黨員的價值追求,同樣也是檢驗中隊黨支部初心使命的一把標尺。近年來,中隊黨支部先後16次被上級表彰為「先進黨支部」。
2017年底,中隊的前身改編為防暴裝甲車中隊,伴隨而來的只有一份試訓通知。面對全新裝備和全新任務,缺裝備、缺教材、缺人才,中隊官兵從一件件裝備研究起,從一個個科目訓練起,沒日沒夜泡在訓練場,短短兩個月時間就初步形成了戰鬥力,在2018年總隊組織的比武中斬獲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