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盧溝橋,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非常熟悉,因為它是中國現代史上一場持續多年反侵略戰爭全面爆發的起點。83年前的今天,侵華日軍在這裡挑起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妄想進一步吞併中國。不堪當亡國奴的中國人民奮起反抗,在這裡打響了全民族抗戰的第一槍。盧溝橋,既是一座歷史的橋、藝術的橋,也是一座英雄的橋。它見證了中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書寫的一段可歌可泣的悲壯歷史。
盧溝橋
迷路士兵成日本全面侵華藉口,日本企圖強奪盧溝橋
1936年5月起,日本陸續增兵華北,不斷製造事端,頻繁進行軍事演習,華北局勢日益嚴峻。同年8月,日本制定的基準國策綱要聲稱,日本要繼續軍事擴張,1936年冬,日本華北駐屯軍以北平、豐臺為假想目標舉行軍事大演習,二十九軍也同時舉行對抗性大演習。雙方兵力在無形中轉換,日軍演習部隊為1萬餘人,二十九軍演習部隊為5萬多人。到1937年春,大量關東軍入關,平、津日軍增加到4萬人左右。二十九軍由於對自身實力的高估,導致對日軍備戰產生疏忽。就在盧溝橋事變爆發前幾天,時任關東軍參謀長的東條英機又向日本政府提議,立即給中國以打擊,日軍便開始瘋狂尋找挑起全面侵華戰爭的藉口。
這個藉口很快出現了,1937年7月7日夜,駐豐臺日軍在盧溝橋畔中國守軍防區內進行軍事演習,演習結束後,日軍聲稱少了一個名叫志村菊次郎的士兵。日本華北駐屯軍第一聯隊的聯隊長牟田口廉也立刻以此為藉口集合大隊日軍,企圖進入中國士兵守衛的宛平城尋找失蹤士兵。然而,在日軍還沒有趕到宛平城的時候,志村菊次郎就已經被找到了。原來志村菊次郎是因為迷了路所以沒能立刻回到軍營。此時的牟田口廉也卻隱瞞了志村菊次郎被找到的消息,依然向中國守軍蠻橫地提出進入宛平城搜查志村菊次郎,他的這一無理要求遭到了中國守軍的斷然拒絕。之後,按照牟田口廉也的命令,日軍向位於橋東的宛平城和盧溝橋發動攻擊,並企圖強奪盧溝橋。由於準備充分,日軍第一發炮彈就直接擊中了宛平城行政專署大廳。這就是「盧溝橋事變」,亦稱「 七·七事變」。
日本「失蹤」士兵志村菊次郎
日軍炮轟宛平城
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
7月8日晨5時左右,日軍突然發動炮擊,二十九軍二一九團三營十一連排長申仲明接到緊急命令帶領隊伍開赴宛平城外鐵路橋東,防守橋頭,阻擊日軍入城,最後戰死。由於日軍人數眾多,武器先進,將士們幾乎傷亡殆盡亦沒能阻止日軍前進,鐵路橋失守,日軍又繼續佔領了回龍廟。駐守在盧溝橋北面的一個連僅餘4人生還,餘者全部壯烈犧牲。面對日軍的進攻,中國守軍忍無可忍,在團長吉星文和營長金振中的指揮下,奮起反擊。代理二十九軍軍長的第三十七師師長馮治安對官兵說:「犧牲戰鬥,堅守陣地,盧溝橋與宛平城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一尺一寸國土,不得讓與敵人!」守衛宛平城與盧溝橋的官兵喊出了「寧為戰鬼死,不作亡國奴!」的口號,多次打退日軍進攻,並奪回鐵路橋和回龍廟。
駐守盧溝橋的中國士兵
日軍的野蠻侵略行徑,激起中國人民的無比憤怒。盧溝橋的槍聲響起後,抗日救亡熱潮席捲全國。事變發生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向全國發出通電,呼籲:「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並指出「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下,全國各地的抗戰救國運動風起雲湧。工農大眾和各界愛國人士以募捐、勞軍、宣傳等各種方式積極支援抗日前線。
日本玩弄陰謀,拖延時間調兵遣將,血戰平津再所難免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軍的進攻遭到了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日軍見佔領盧溝橋的企圖實現不了,便玩弄起「現地談判」的陰謀,一方面想借談判壓中國方面就範,另一方面則借談判之名,爭取調兵遣將的時間。
日軍通過盧溝橋
7月9日、11日、19日,日本華北駐屯軍與冀察當局三次達成的協議,都被盧溝橋時斷時續的炮聲證明是一紙空文。「現地談判」使日軍贏得了增兵華北的時間,但它卻蒙蔽了冀察當局的視線,遲緩了第二十九軍部兵應戰的準備,給平津抗戰帶來極大危害。到7月25日,陸續集結平津的日軍已達6萬人以上。日本華北駐屯軍的作戰部署基本完成之後,為進一步發動侵華戰爭尋找新的藉口,又在7月25日、26日蓄意製造了廊坊事件和廣安門事件。26日下午,華北駐屯軍向第二十九軍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中國守軍於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區,否則將採取行動。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在接到日方通牒後,立即在鐵獅子胡同的「進德社」召開緊急軍事會議,決定抵抗日軍的侵略。7月27日,宋哲元嚴詞拒絕了日方的最後通牒,並通電全國,表明自衛守土、誓死保衛平津的決心。同日,日軍參謀部經天皇批准,命令日本華北駐屯軍向第二十九軍發動攻擊,增調國內5個師約20萬人到中國,並向華北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下達正式作戰任務:負責討伐平津地區的中國軍隊。血戰平津已再所難免,中國軍隊隨之奮起抵抗,血染平津路,壯士報國恨。
中國守軍疾馳盧溝橋
平津失陷,八年全面抗日戰從此拉開了大幕
1937年7月28日,3時許,日軍以陸軍與航空兵協同作戰,向宛平城、衙門口、八寶山、北苑、南苑等二十九軍各陣地發動全面進攻。日軍進攻的重點在南苑軍營,投入步兵3個聯隊、炮兵1個聯隊、戰機30餘架,共約4萬餘人,從3個方向進攻。日軍依據漢奸潘毓桂提供的情報,首先集中猛攻南苑軍營南面的軍訓團學兵據守的陣地,因為這裡是中國守軍的薄弱環節,這些學兵都是北平、天津各大學、中學的學生,才受訓半年,第一次上戰場,很多人連槍響要臥倒都不懂,許多學兵倒在血泊中。隨後,日軍衝向南苑被轟塌的圍牆。但是,我軍士兵依然勇往直前,和日軍拼刺刀。
中國軍隊在盧溝橋抗擊日軍的進攻
28日上午8時,日軍在炮火掩護下,對南苑發動了第二次進攻,遭到了中國守軍主力部隊的頑強抗擊。第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親臨前線指揮。軍訓團的男女學生與二十九軍官兵並肩戰鬥。日軍惱羞成怒,出動戰機對南苑狂轟濫炸。由於第二十九軍缺少重武器,幾乎沒有有效的防空武器,南苑只是建立在華北平原上的一座軍營,無險可守,最終多年建築的工事迅速被日軍摧毀。南苑形勢危急。
7月28日下午1時,趙登禹下令,全部守軍放棄陣地,分南、北兩路撤退。但隱藏在二十九軍內的漢奸迅速將南苑守軍的撤退時間、撤退路線等,報告了日軍前線指揮官,導致趙登禹、佟麟閣遭到日軍伏擊慘死戰場。在日軍的輕、重機槍與迫擊炮等各種武器猛烈掃射,戰機狂轟濫炸下,撤退的守軍們由於沒有掩護,沒有接應,戰鬥變成了日軍單方面的屠殺。軍訓團的學生兵1500多人中,活著回到北平的只有600,南宛守軍7000多人,傷亡達5000多人,大多倒在大紅門,這是平津抗戰最慘烈的一幕。
7月28日傍晚,佟麟閣、趙登禹兩將軍戰死的消息傳入北平城內。宋哲元等人受到很大的震動,緊急商討,最後決定,二十九軍各部即刻撤出北平城,前往保定,北平城內留下三十八師師長張自忠維持局面,控制局勢,與日方周旋折衝,做好善後工作,掩護大軍撤退。
日軍於7月29日踏進了北平,於7月30日佔領天津。中華民族的古都北平,在夏季的沉悶、壓抑與恐怖中,被日軍正式佔領了。平、津陷落了,但是中國人民的全面抗戰從此拉開了大幕。
「盧溝橋!盧溝橋!國家存亡在此橋……」
盧溝橋的鮮血書寫了悲壯的歷史,也喚醒了一頭雄獅。朱自清先生曾說:「睡獅果然醒了。從前只是一塊沃土,一大盤散沙的死中國,現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國了!」 面對亡國滅種的嚴重危機,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努力和推動下,在偉大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億萬中國軍民團結一致,奮起抗敵,中國的全民族抗戰在世界東方開闢了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終形成。這種偉大的抗戰精神,讓中國從「一盤散沙」變成「血肉長城」。
八十三年過去了,盧溝橋的望柱以及宛平城城牆上,當年日軍的彈痕猶斑斑可見。在盧溝橋畔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前,屹立著一座高4.5米的巨型雕塑《醒獅》。這一雕塑時刻警醒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勿忘國恥,奮發圖強,以新的業績告慰前輩和英烈。
本文系祖國網據相關歷史資料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