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
清早,南京市民陳甦小心翼翼地把一件件物品放進包裡,生怕磕著碰著。然後她驅車前往花店,精心挑選了一束鮮花,趕往位於清涼門大街上的南京僑馨護理院,看望在那裡養老的父親母親。
陳甦的父親陳國慶是一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志願軍戰士。她拎著的手提包裡裝著父親的物品,每一件都非同尋常,其中有國家剛剛給他頒發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不僅如此,還有他20年前獲得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50周年」紀念章,以及曾經從戎的立功證書、獎章、軍章和歷史照片等,彌足珍貴。
陳甦(右一)和僑馨護理院杜春華院長(右二)等與陳國慶(右三)一起端詳老照片。 範素麗攝今年85歲的陳國慶和83歲的老伴王惠琳,雙雙住在護理院,生活、醫療享有充分保障,並且得到院方的精心呵護。陳國慶因患有阿爾茨海默病,記憶基本喪失,之前已認不清身邊的老伴和女兒。
前往護理院的路上,陳甦在想:這些對父親有著特殊意義的紀念章、軍功章、老照片……能不能喚起父親的某些記憶呢?
陳甦懷著期待的心情走進父親的房間。他在陽光的沐浴下,像往常一樣坐著輪椅,倚在方桌前翻看雜誌。他沒有完整的閱讀意識,雜誌在手裡翻動,多數時間裡是機械性的,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閱讀。陳甦搬過椅子,把母親安頓在父親身旁坐下,拿出包裡的所有東西分門別類地擺滿一桌。她呼喚著父親,讓他辨認這些物品。
陳國慶撫摸著胸前的紀念章。 範素麗攝陳國慶1935年2月8日出生在南京,中學就讀市立一中。1951年1月入伍來到濟南,在空軍第5航空學校機械專業受訓。抗美援朝戰役打響後,他被調往丹東前線,在空軍17師51團1大隊參戰。1953年,他回到祖國。由空軍轉入海軍航空兵某部。1972年轉業至地方,1995年退休。
擺在陳國慶面前的這些鐫刻著紅色歷史的物品,背後是他捨生忘死、保家衛國的英雄故事。父親耳背,陳甦便伏在父親的耳旁大聲講解著這些獎章的年代、內容。
年輕時身著軍裝的陳國慶。陳國慶獲得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陳國慶的雙手不停地翻動著照片、獎章,仿佛要找回曾經的自己。突然,他指著自己的照片喃喃地說:「我、我!」然後又看著那張昔日戰友的合影,慢慢地挨個說出了他們的名字。佇立一旁的護理院院長杜春華指著他的老伴問是誰?他仰起頭端詳了一會兒說:「家裡的。」見此情景,老伴王惠琳和女兒陳甦喜出望外,笑中含淚。
陳甦給父親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老人家不停地抬起右手撫摸胸前的紀念章,嘴裡念叨著「我的、我的」,目光堅定。
這張戰友合影,攝於1951年8月20日。第一排右一為陳國慶。陳國慶獲得的獎章。陳甦又拿起一枚紀念章遞給父親,她說:「爸,這枚紀念章您還記得麼,頒發的時間是1953年10月25日,也就是67年前。這是當年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贈給每位抗美援朝戰士的紀念章。」陳國慶若有所思地望著女兒,似乎在感慨,又似乎在回憶。當看到女兒豎起大拇指說「您是最可愛的人」時,他孩子般開心地笑了。
陳國慶(左二)與戰友相聚。年輕時的陳國慶喜歡寫日記,記錄自己的崢嶸歲月。20年前,他65歲,身體還算硬朗。他與劉植棠、萬笑波、王道增、秦振剛等一批老戰友歡聚一堂,在共話歷史的同時,還自編了一本文集。他不僅撰寫了題為《青春無悔情誼無價——說說我們這班人》的回憶文章,還賦詩《一生無悔》,詩曰:
南馳北騁五十年,悲戲歡歌唱未完;
投筆從戎衛華夏,血汗鑄就鐵江山。
憶述千秋家國事,青春無悔心無憾;
而今兩鬢染白髮,勸君放眼渡餘光。
平生不求權和利,只圖和家享安康,
來年再拂臺城柳,攀頂鐘山觀朝陽。
僑馨護理院院長杜春華感慨地說:「當年,陳老他們這樣的熱血男兒把個人生死與國家興亡緊密聯繫在一起,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讚歌。現在他們年紀大了,又疾病纏身,我們這裡用醫養結合的方式,為老人們提供生活照料和基本醫療服務,想盡辦法照顧好他們,讓他們安度晚年!」
夕陽無限好,人間重晚晴。致敬陳國慶老人!致敬保衛和平的英雄們!
南報融媒體記者 邢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