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在時間安排和禮物花樣上都是有講究的。往往把最好的親戚放在正月初二進行,這一天多數人會選擇去嶽父母家拜年。如果家裡有孩子,拜年之事一般會讓孩子代替大人們去完成,畢竟大人有大人的事,通常孩子們在這個時候就顯得異常興奮了,自己張羅著要去那家,把有同齡人的親戚家當作首選,這樣孩子們就能夠無拘無束的玩耍了,追逐嬉戲,什麼好玩就玩什麼,歡聲笑語一直持續到睡覺前也不消停。鑽進被窩裡,還你揪我一把,我踢你一腳。有的男孩子欺騙比自己小的同伴,以晚上天氣太冷為幌子,騙他們把整個身子都鑽進被窩裡,以免受涼感冒了,將被子把頭也捂得嚴嚴實實的,結果放了一個大臭屁,直到自己忍不住笑出聲來,對方才意識到上當受騙了。就這樣自娛自樂持續到深夜,尋找屬於他們的快樂童年。
禮物也是有規定和講究的,一般去外婆家拜年,如果外公外婆健在,是要送一個豬肘子的,肘子必須是前腿,殺豬時就割好了,前端帶很多肉的那種,成一個橢圓形狀。禮品有酒、糖、點心、餅乾、麵條、食鹽等,反正最少也要配齊四種以上,否則就顯得有些小家子氣了。到親戚家做客,他們都會拿出家裡最好的東西招待你,離開時也會象徵性的回贈你一些小東西,比如香皂、襪子、鞋墊、自家做的糖塊等,當地人稱之為:打發。
那時農村大多是群居的,親戚與親戚之間住的距離也不會太遠,這樣走親訪友就要根據家數來確定禮品了,家數多的話,通常會用一個竹編的背簍裝禮品,然後再一家一家的分開送。這種濃濃的親情氛圍和走親拜年方式,一直持續到二十一世紀初,直到2000年以後才悄然發生了改變。
如今,乾脆省略了互送禮品拜年的繁瑣環節,去那家拜年直接用紅包的形式替代了。數額也從當初的一百,飆升至三百、五百、甚至千元不等,且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一路攀升。整個春節下來,光送禮支出就高達數萬元了,委實是一筆不菲的開銷,繁重的人情份子讓人們苦不堪言,甚至是債臺高壘。還有一些人寧願選擇滯留外地過年,有意躲避因高昂的拜年禮金而囊中羞澀的尷尬。時下,拜年從原來單純的送禮品簡化成直接送紅包了,看似是從繁重的體力勞動和精神層面上解脫出來了,但總覺得這種形式的轉變再也難尋兒時拜年的場景和味道了,喜慶濃濃的年味正逐步被物化和利益沖淡。
拜年時互致問候少了,與親人、長輩、朋友家長裡短,共話桑麻的時間不多。更有甚者是紅包一送就上牌桌,下了牌桌進入飯桌,如此循環直到走親訪友結束。大有天亦留客,人亦留客,麻將更能留客的架式。孩子們也是三五成群圍著手機看,圍著牌桌轉,沉浸於虛擬的網絡世界裡不能自拔。
隨著社會的進步,有些陳規陋習,隨時間的推移而改變,甚至消失是事物發展的必然,理應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和弘揚,但春節親戚之間提著禮品登門拜年、互致問候的習俗應該加以傳承,這不僅是延續濃濃的親情,更能體現濃濃的石泉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