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一種愛情叫「我愛你,你隨意」,人們喜歡把奧黛麗·赫本和于貝爾·德·紀梵希之間的關係稱之為這種愛情。即使赫本「嫁」了三次,也未能嫁給紀梵希,就因為這句「我愛你,你隨意。」如果真是這樣,那麼赫本不是缺心眼嗎?這個鍋赫本可不背。
赫本之所以被譽為人間天使,不僅僅是因為她的美麗高貴,更是因為她難得的少女天真和善良。
1929年,赫本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一個貴族家庭,雖然出身高貴,從小卻飽受苦難。
沒過多久,小赫本就患了「百日咳」,父親無心照顧家庭,甚至對這個小生命的到來都不放在心上。母親是個基督教徒,認定這種病只能拍打和祈禱,從來沒打算找過醫生。
嚴重的時候身體都發紫了,呼吸都困難,命運捉弄赫本,死亡之神卻眷顧了她,小赫本竟然不知不覺奇蹟般的痊癒了,母親高興的敬拜上帝,挽救了自己的女兒。
赫本在自傳裡說過這麼一句話「我生於1929年5月4日,卒於三個星期之後」。
赫本從來沒有感受過父愛,她回憶起童年的時光,父親總是嚴肅的不說話,每次吃飯一家人靜悄悄。她有高興的事想和父親分享,可父親根本不感興趣。幾天不見,她想撒嬌飛奔到父親懷裡時,父親卻把她拉到了一邊。
她記得父親對收音機裡的戰況很感興趣,總是一個人聽一半天。
六歲那年,父親走了,一去不回。那天父親對母親說出去買煙,這一走就再也沒有見過父親。直到多年後,赫本才明白,父親的信仰,竟然是「德國納粹」,她稱父親的出走是她一生中最大的創傷。
在她的性格變得沉悶時,一個芭蕾舞蹈家來到了她們的地方表演。當她看到舞蹈家的身形和著裝時,被深深的吸引了,舞臺上的表演更是讓她目不轉睛。
回到家裡後,赫本激動的一邊回憶一邊跳舞,她喜歡上了芭蕾。她大膽地跑到舞蹈家身邊,想讓她教自己跳舞,她展示自己不成型的舞姿。舞蹈家很是喜歡,還教了她一些基礎,甚至想帶她去英格蘭去學習。可是母親拒絕了,她不希望自己的女兒也離她而去,她要帶著赫本回荷蘭老家。
在荷蘭,赫本變得更加沉默寡言,二戰的爆發,更是讓她的不幸雪上加霜。赫本母親的家族被謠傳有猶太血統而跌入險境,積累了幾個世紀的財產被沒收,舅舅還遭受了處決。
那段時光她看到了血腥、暴力、親人的離去、母親的哭泣、家族的離散,這讓年少的赫本緊張害怕,給她帶來了巨大的心理陰影。
二戰期間由於食物短缺,赫本的身體急劇下降,到了暴瘦如柴,而她最愛的跳舞也因身體太差而停止。
若干年後,赫本的身材成為萬千少女減肥的目標,殊不知是因為童年的營養不良造成的。
戰後,母親帶著她去了英格蘭,她說服了母親去了著名的瑪麗·蘭伯特芭蕾舞學校學習。
青年時的赫本夢想成為一名芭蕾舞蹈家,站在舞臺上向萬千觀眾跳舞,受到臺下熱烈般的掌聲。可是,因為錯過了最佳練習的年齡加上身高過高男伴無法輕鬆舉起,被老師澆滅了夢想。
雖然赫本不能繼續跳舞,但她學到的優雅氣質成就了另一條巨星之路。
進入社會後,赫本經常奔赴於各個劇場,雖然跳舞不行,還是夢想著當一名演員。她開始客串一些角色,直到1952年,主演了音樂劇《金粉世界》,改變了她的命運。
同年,好萊塢導演威廉·惠勒,這位捧出12位奧斯卡獎主的導演想在羅馬拍一部電影,因為預算過高,電影公司想找一個沒有名氣的,片酬要最低的女演員。惠勒很是高興,因為他正看中了一個小小的音樂劇女演員赫本。
於是,那年夏天23歲的赫本和36歲的派克來到羅馬開始了《羅馬假日》的拍攝。
拍攝之前派克還曾拒演,因為他已經獲得四次奧斯卡提名,而搭檔赫本是個沒有名氣的新人,讓他感覺很丟面子。
可是拍攝的過程中,派克從不屑到欣賞,他發覺赫本是個演員的料,而且很受人喜歡。他一再要求公司要把赫本的名字寫在片名上,因為他認為赫本一定會大火。
果不其然,《羅馬假日》上映後讓赫本一舉封神,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當時的赫本只有24歲。
赫本出名了,作為名人,身邊朋友和電影圈的前輩提醒她要注意形象。她本身就很喜歡時尚,在學校期間每當經過服裝店,看到漂亮的衣服,她總是進去看看而不買,因為她沒有錢。
在一次時裝展覽會上,赫本看中了一件獨特的裙子,它把保守的地方遮住了,卻又有大膽的露骨一面,而這種露即不誇張又展現了線條的美。
這件衣服就是于貝爾·德·紀梵希設計的,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兩個年輕人因為相同的時尚眼光即將爆發出一種新興潮流。
紀梵希比她大兩歲,同樣出身高貴,父親是礦業老闆,家族聲名顯赫,外公是做紡織行業的,巴黎歌劇院內都收藏著他們生產的掛毯。
紀梵希的姐姐們喜歡畫漂亮的女孩畫像,吸引他眼球的不是漂亮的臉蛋和纖細的身材,而是各種樣式的衣服。雖然這些衣服都是姐姐們隨意畫上去的,但他覺得很奇妙,很感興趣。
1937年巴黎萬國博覽會上,站在櫥窗前的紀梵希看著漂亮的衣服悄悄立下設計師的夢想。
17歲時,父親為他謀了個好工作,律師。可是紀梵希壓根不感興趣,只身前往巴黎美院學習。
1945年畢業,在多個設計團隊工作過,和巴爾曼和迪奧的創始人一起工作過。巴黎高級時裝一代宗師克裡斯蒂亞諾·巴倫夏卡成為了他的導師。
1952年紀梵希創立了自己的工作室。25歲時推出了與法國名模貝蒂娜·格拉齊亞同名的系列成衣,這個系列的成衣很受當時年輕人的喜歡。
1953年赫本聯繫到紀梵希,希望能給自己下一部電影設計一套衣服。紀梵希很是驚訝,自己公司只是一個剛成立一年的小公司,而赫本已經是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大明星了。對於她的邀請,他當然欣喜若狂。
可是,當他第一眼見到赫本時,他的興奮度一下子就消失了,眼前的赫本太瘦,沒有凹凸感,這讓他心裡沒底,該怎麼設計才能既突出赫本的美又能不讓她失望。
第一次的合作,紀梵希直接拒絕了。
可是赫本沒有放棄,她認定紀梵希的設計一定是最符合她的眼光的。於是,赫本邀請紀梵希共進晚餐,一次拒絕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就這樣紀梵希終於答應了,令紀梵希想不到的是,當赫本對他大談一些時尚時裝的話題時,他竟然聽得入迷了,而赫本言語間的溫柔和真誠更讓他刮目相看。
1954年,紀梵希為赫本電影《龍鳳配》設計了一件長裙,這是他們的首次合作。
這條裙子極具前沿,露肩又飽滿,像晚禮服又像婚紗,純白色裙子點綴著銀光色的花葉,花葉相連又不失單調,寓意著龍鳳搭配,赫本穿在身上真是美麗又大方。
這條裙子襯託出赫本的美,讓她的女神形象更穩固了,而她飾演「薩布麗娜」榮獲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當她站在領獎臺上時,她說:「以後我的每一部電影服裝,都要由紀梵希設計」,紀梵希的大名也隨之傳出。
赫本說到做到,她真的每一部電影服飾都是紀梵希設計的,他成了她的私人服裝設計師。紀梵希從來沒有讓赫本失望,每一件衣服都是與眾不同,每一次穿著都是引領時尚。
《甜姐兒》,在羅浮宮薩莫色雷斯島的勝利女神面前,一襲紅裙,翩翩起舞,美得不可方物。
《蒂凡尼的早餐》,這張在蒂凡尼的櫥窗前吃早餐的畫面已是永恆經典,一舉一動就像是時尚漫畫,一九六一年就有這麼前衛的裝扮,真是佩服!
從一開始的拒絕到順手就來,赫本成了紀梵希的靈感繆斯,紀梵希成了赫本的時尚教主。
紀梵希可以耗費幾年為赫本私人製作一款香水,這款香水唯獨她使用,若不是赫本感恩回饋,Givenchy L'Interdit 女性淡香水也不會上市。赫本也可以不惜推掉電影就為了等待他的設計,還免費為他的香水打廣告。
幾十年來的「赫本風」,他們前前後後合作了幾十部電影,從青絲到白髮,從一對陌生人到一生摯友,他們無話不談,心照神交。
兩個人的關係好到親密無間,直到1993年1月20日,赫本因結腸癌去世。在去世之前,赫本想回到瑞士老家,紀梵希立馬動用了自己的私人飛機,飛機裡裝滿了鮮花。赫本眼含淚花問道:「為什麼你知道我需要這些?」紀梵希深情地說:「因為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赫本含淚道:「只有他,始終記得我的喜好,把我當小女孩來寵。」
赫本去世前送了一件自己的大衣給紀梵希,說:「如果你覺得孤獨時,請穿上它,就好像我在擁抱著你。」
赫本一生結婚兩次,還有一次雖沒有結婚但同居十多年。可以說從認識紀梵希之後,找的三位伴侶都不是紀梵希,這就讓人難以理解了,為何關係這麼好的異性,卻沒能在一起呢?
網上大多數的說法就是他們之間的關係太清純,以至於兩個互相愛慕的人只能欣賞彼此,而不能「玷汙」。
其實,這種說法只不過是對清純愛情的一種自我安慰。
早在赫本第一次婚姻時,紀梵希已經有了男朋友,對,您沒看錯。
紀梵希的男朋友Philippe Venet,他們相識很早,早在畢業打工時就認識了,後來紀梵希成立自己工作室後,Philippe Venet成了他的首席裁縫師,紀梵希去世後,也是男友第一時間公布的。
他和他的設計師男友上過報紙了,這個照片就是報紙上的,反正時裝界十男九gay,像Christian Dior 就是創辦Dior那個,還有YSL,爆出辱華的那個牌子D&G,他們創始人都是gay。
很希望赫本與紀梵希的親密關係是一種愛情,這種微妙的感覺就像一杯清茶,清新不澀,亦或是一杯鮮奶,香甜不膩。然而,我們幻想的愛情,僅僅是一份深厚的友誼,他們的友誼是精神相通的,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知己之情。
您怎麼看待赫本和紀梵希之間的關係呢?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