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勾欄瓦舍」到「現代戲劇谷」:雅俗共處才好

2021-02-08 中國新聞網

  當人們的經濟生活、文化生活越來越多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戲劇承擔的使命便也越來越重。在上海,戲劇的好時光正在重來。筆者用古老的「勾欄瓦舍」類比今天的「戲劇谷」,意思是說歷史往往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如果這一類比能夠成立,那麼接著我們該說: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

  在上海,戲劇的好時光正在重來。5月,籌備多時的「現代戲劇谷」正式啟動:以華山路、南京西路為主軸,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戲實驗劇場、上海商城劇院、同樂坊夢工場……以及百樂門、美琪大劇院等等,新潮、老牌戲劇表演場所攜手,勾畫著一道文化風景線。10月,第十一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期間好戲連臺,其中作為「節中節」的第一屆國際木偶戲節,尤其讓人感覺新奇。

  這讓我不禁聯想起中國「勾欄瓦舍」初起的宋元時代。所謂「瓦舍」,相當於今天的遊樂場;所謂「勾欄」,相當於今天的舞臺和劇場。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都城汴梁的東西南北四城,都有瓦舍勾欄的存在,尤其城東,一連幾個大瓦子,各有幾十座「勾欄棚」,使這一帶成了家喻戶曉的文化商業中心。南宋都城臨安,城裡城外的瓦子更有20多處,最大的有勾欄10餘座,一般是2座,也有「獨勾欄」的瓦舍。大有大的好處,小有小的妙用,如同今天大劇院與小劇場並存一樣。到了元代,勾欄瓦舍更已遍布黃河上下、大江南北。

  「勾欄瓦舍」的出現,在中國戲劇史上是一件舉足輕重的大事,它使營業性表演成為可能,戲劇從此走上商品化之路,同時中國戲劇的職業化藝人隊伍最終形成。筆者之所以用古老的「勾欄瓦舍」類比今天的「戲劇谷」,意思是說歷史往往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如果這一類比能夠成立,那麼接著我們該說: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

  中國戲劇的第一個黃金時代——宋元,究竟有哪些經驗值得今人記取呢?

  戲劇既要輕鬆又要深刻,既要減壓又要提升

  我們知道,當年隨著勾欄瓦舍一同繁盛的,是一種叫做「書會」的組織,相當於當下的「文藝沙龍」。那裡面,主要有兩撥人,一撥叫「書會才人」,一撥叫「書會藝人」;這兩撥人天天在一起「侃大山」,聊天漫談,酒肉共享,插科打諢,嬉笑怒罵,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不開了的團體;他們切磋技藝,構思故事,智慧互補,靈感激蕩,宋元戲劇裡面的許多篇章,看得出來正是他們共同的創造——一起「侃」出來的,尤其那些本色當行、特別適合舞臺演出的劇作。如雜劇《黃粱夢》,第一折署名馬致遠,第二折李時中,第三折花李郎,第四折紅字李二,花李郎與紅字李二都是藝人,參與了創作不算,而且他們寫的後兩折比前兩折更優美動人。這當然是特例,大量的合作並沒有在署名上表現出來。說到書會,有名的如玉京書會、元貞書會、古杭書會、九山書會等,誕生過《竇娥冤》、《西廂記》等多少戲劇傑作,培育過關漢卿、王實甫等多少劇作大家,還有珠簾秀、紅字李二等多少戲劇明星。

  今天,我們應當著力打造現代「書會」。劇本在任何時代,都不應該是劇作家一個人閉門造車的產物,一個人閉門造車,絕不會寫出觀眾喜聞樂見的劇作。尤其今天,當人們的經濟生活、文化生活越來越多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戲劇承擔的使命便也越來越重。對觀眾而言,戲劇既要輕鬆又要深刻,既要減壓又要提升,因此,發揚集體的智慧格外重要。這樣的現代「書會」不是沒有,北京的孟京輝戲劇工作室、臺灣的賴聲川戲劇工作室,堪稱當今「兩大」,他們的那些個代表作,那些拼貼式「互文見義」式的好看戲劇,正是開始於團隊的即興創作,是許許多多碰撞、來來回回摩擦、反反覆覆修改的成果。

  如今,孟京輝工作室和賴聲川工作室都要入駐上海,這當然可喜可賀。但這對上海劇壇也是一種刺激:我們本土的「書會」何在?何以至今出不來以某一個人為核心的、主要以「才人」和「藝人」兩大塊組成的、富有創新能力的創作集體?上海劇壇缺少的是否正是這種「書會精神」?

  得是專業與業餘兼有、雅藝與俗藝共處才好

  還有個值得記取的歷史經驗是:宋元勾欄瓦舍從來都是雅俗共賞的所在。宋代瓦舍裡,這個勾欄正演出《鶯鶯六么》歌舞戲,也許隔壁那個勾欄有人在「學鄉談」逗人笑,更有「數果子」、「數藥名」這樣的耍嘴皮子節目。元代杜仁傑的散曲套數《莊家不識勾欄》,描寫一個莊稼漢去看戲,那天勾欄裡演的戲,有比較正規的後來關漢卿也寫過的《調風月》,也有俗不可耐的民俗小戲「劉耍和」:「滿臉石灰更著些黑道抹」,「把個皮棒槌則一下打做兩半個」。

  如今我看大上海的「勾欄瓦舍」,似乎少了為民間小戲、民俗戲劇搭建的平臺。蜿蜒伸展的「戲劇谷」,到處皆是「精英」旗號、「白領」招牌。最近在上海一些重大節慶活動的「群眾舞臺」上,曾經上演像土家族「毛庫斯」這樣的民俗演藝,卻看不到上海「家門口」的類似節目。而在第一屆國際木偶戲節上,也見不著我們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崇明扁擔戲」。要知道,崇明扁擔戲前不久還赴韓國參加人家國家級的一個戲劇節,公演十場,載譽而歸。俗話說,蘿蔔青菜,各人喜愛,若只有「精品」沒有「俗品」,那麼精品就不成其為精品了,也不能說這就是藝術的繁榮。韓國首爾早就有類似「戲劇谷」的戲劇一條街,可人家還有一個公園常年表演假面戲,現在都改稱「假面戲公園」了,名氣大得很,是外國人特別喜歡光顧的地方。

  上海打造自己的「勾欄瓦舍」,一定得是專業與業餘兼顧、雅藝與俗藝共處的才好!

  翁敏華(上海師範大學教授、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相關焦點

  • 瓦舍勾欄 大宋朝的娛樂圈
    我們現在對張擇端和孟元老的身世、生平了解有限,但只要展開他們的作品,我們便可以真切感受到宋朝社會的現代氣息、市民氣味及繁華氣象:街道交錯縱橫,民居櫛次鱗比,商鋪百肆雜陳,酒樓歌館遍設,招牌幡晃滿街,商旅雲集,車水馬龍。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局部要領略宋朝市井的繁盛,不妨先到城市中的瓦舍勾欄去看一看。
  • 宋代百姓的遊樂場所——勾欄瓦舍
    也許是受到評書或者影視劇的影響,一提到勾欄瓦舍往往會讓人想到古代聲色犬馬的場所,其實這樣理解太過局限。勾欄瓦捨出現在宋代,勾欄是表演戲曲的場所,相當於後世的戲園子;瓦舍是欣賞各種表演的地方,可以在裡面吃吃喝喝欣賞演出,相當於後世的大型遊樂場。
  • 清河坊的古戲臺再現「勾欄瓦舍」盛況,2020「浙江好腔調」傳統戲劇...
    宋元時期興盛一時的「勾欄瓦舍」,是中國戲劇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具有獨特的地位。尤其南宋遷都之後,一大批藝人也南下臨安(現杭州)。《武林舊事》記錄了南宋臨安有瓦舍二十三座,甚至小縣城、小市鎮也有勾欄。
  • 虞雲國:《水滸傳》中的勾欄瓦舍
    《水滸》寫燕青與李逵在東京城內遊瓦子勾欄的情景:兩個手廝挽著,正投桑家瓦來。來到瓦子前,聽的勾欄內鑼響,李逵定要入去,燕青只得和他挨在人叢裡,聽的上面說平話,正說《三國志》。說到關雲長刮骨療毒 ……李逵在人叢中高叫道 :「這個正是好男子!」眾人失驚,都看李逵。燕青慌忙攔道:「李大哥,你怎地好村!
  • 夢回宋朝探訪1000年前大宋朝特殊的「娛樂圈」——勾欄瓦舍
    在北宋的都城開封汴梁城有一種特殊的場所——勾欄瓦舍,勾欄瓦舍類似於現代大城市的綜合娛樂場所。北宋建立後隨著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文化和娛樂的需求就逐漸增大,慢慢就形成了專業的演出空間場所以及專門商業遊藝區域——勾欄瓦舍。
  • 瓦舍勾欄,酒肆茶坊,極大豐富了宋朝的娛樂內容
    瓦舍勾欄,酒肆茶坊,極大豐富了宋朝的娛樂內容北宋時期的瓦含是市民大眾娛樂的場所,又稱瓦子,瓦子到底何時興起,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卻是當時大眾娛樂休閒的好去處。瓦舍是公共場所,就好像現在的商場隨意的進進出出。
  • 《清平樂》|從東京城的「瓦舍勾欄」,淺析北宋時期的民間娛樂
    北宋時期,主要從事娛樂活動的場所稱之為「瓦舍勾欄」,這個詞最早的時候據說出自佛經,典故我們不去追究,瓦舍又叫「瓦肆」、「瓦子」,主要指娛樂場所,有點像我們今天的夜店。「勾欄」在這裡泛指瓦舍裡的演出棚,「勾欄」設有專門的表演舞臺和演員上下場的門,下面設有觀眾席,和我們今天的小劇場類似。
  • 宋代盛行一時的「勾欄瓦舍」有哪些節目?後來又發展如何?
    在唐王朝就已經出現了市坊制度,在宋朝更是被演繹到極致,不僅讓夜市變得更加繁榮,而且還出現了「勾欄瓦舍」之所。 在史書記載中,這是宋代百姓最喜歡的娛樂場所,號稱是流連忘返。那麼,在正史記載中,這些娛樂場所到底有哪些節目呢?後來又發展如何?
  • 今朝有酒今朝醉,好詞還得配佳人,宋代勾欄瓦舍裡的頂級流量明星
    02奉旨填詞柳三變,勾欄瓦舍裡的流量明星上文中我們就已經提到,柳永柳三變離家後的第一站不是汴京古代素有「拜謁」一說,說白了就是以才華為敲門磚為自己博一個才名,也希望能夠幫助到之後的仕途,唐朝的李白、杜甫都曾做過這樣的事情。
  • 知否大結局:小秦氏演了一輩子戲,倒不如勾欄瓦舍,來得痛快?
    在這著大宅子演了一輩子戲,就像是陰溝裡的一條蛆,沒有一天活得像自己,倒不如勾欄瓦舍,來得痛快。這一回,我要活回我自己。勾欄瓦舍,可以隨便演,現實,只有真情表演,稍有不慎,那將犯錯。小秦氏就在現實中亂演,一步錯步步錯。我們來看看她演的這些戲。先說說大秦氏,這個小秦氏的姐姐,她美若秋荷,靜極生妍,善詩詞,工曲賦,琴棋書畫,無一不通 ,是顧偃開一生中的摯愛。
  • 「戲曲大觀」從勾欄瓦舍走來的古典戲曲「元雜劇」
    說起中國戲曲很多人都不陌生它和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並稱三種古老的戲劇藝術其中中國戲曲是生命力最盛的一種在當時,文人地位直線下降,這使得很多文人走向勾欄瓦舍,與藝人合作,促使了雜劇的昌盛。此外,元曲的選材極為廣泛,它不局限於朝政權位、貴胄家事之類,更涉及士農工商、婦幼老弱等各種人間生活,這種通俗文化深得百姓的喜愛,也使得元代的文學與百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接近。
  • 相聲瓦舍 眷村的孩子愛說話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爸爸是陝西人,18歲到臺灣;媽媽是河北人,10歲到臺灣,說著一口標準的京片子。馮翊綱最早接觸相聲是靠聽黑膠唱片,從小邊聽邊學,漸漸也具備了一定水準。   1985年,考入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主修編劇的馮翊綱,在老師賴聲川的相聲劇作品《那一夜,我們說相聲》中擔任「抄寫工人」,並與李立群一起挑梁演出,相聲表演生涯正式起步。
  • 「相聲瓦舍」演話劇很「相聲」 追求袖裡乾坤
    雖然志同道合共同創立「相聲瓦舍」、在舞臺上默契合作二十多年,而且同為臺北藝術大學師兄弟,又都是臺灣眷村子弟,還雙雙在北京拜在著名相聲藝術家常寶華門下,但馮翊綱和宋少卿兩人無論是外形還是性格都大相逕庭。宋少卿自評他倆是「一胖一瘦、一高一矮、一帥一怪」,生活習慣也相差十萬八千裡。作息極其規律的馮翊綱每天早起早睡,而對於中午才起床的宋少卿來說,夜色降臨後一天才真正開始。
  • 2018靜安現代戲劇谷 「壹戲劇大賞」揭曉 _追光燈_澎湃新聞-The...
    2018靜安現代戲劇谷「壹戲劇大賞」揭曉  澎湃新聞記者 薛松 實習生 範伯雅 5月23日,2018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壹戲劇大賞頒獎典禮」在美琪大戲院舉行,年度大戲、年度最佳導演、年度最佳男
  • 你了解勾欄嗎?來看下吧!
    而當時的人們就把這種娛樂性的場所叫做是瓦舍,而把當時在瓦舍中設置的一些劇場叫做是勾欄。當時在北宋時期,汴京就出現了很多的瓦舍。這些出現的瓦舍大的話可以放開千人來進行觀看,而且瓦舍的分布也是有規律的,大致都分布在幾條比較繁華的街道。而且在宋朝也出現了一種類型的表演,那就是小唱。這種表演的方式就是一個人在臺上拿著拍板然後打著拍板進行清唱。
  • 飛魚落入相聲瓦舍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聖誕登陸內地舞臺  新京報訊 (記者陳然)在全國巡演《寶島一村》的間隙,臺灣相聲瓦舍的馮翊綱
  • 《知否》:她出身高貴,圖謀一生,到頭來竟不如勾欄瓦舍來得痛快
    顧廷煒從小的時候就一直喜歡跟著顧廷燁,在顧廷燁科考落榜的時候,暖心安慰他:其實不中也沒什麼,我陪著二哥哥再念幾年,你是侯府嫡子,和別人不一樣,就是為了爭口氣才來的。儘管有時候顧廷煒外出尋樂,會把事情推到顧廷燁身上,那是因為他一直覺得母親是真心疼愛二哥哥,即使犯了錯,也不會責怪。
  • 宋都市娛樂的氛圍很高,是其他朝代達不到的,和現代有什麼區別?
    我國現代學者將西方市民社會的定義總結為「是與商品經濟特別是市場經濟相聯繫的,具有明晰的私人產權及其利益並以契約關係相聯結的,具有民主精神、法制意識和個體性、世俗性、多元性等文化品格的人群共同體。」關於「中國歷史上是否存在過市民社會的問題」,一直是史學界十分關注的問題。單從以上定義上來看,我國古代社會是不存在獨立發展、自主管理的市民社會的。
  • 臺灣相聲瓦舍:把相聲說進中學教材(圖)
    在不久前來京演出的賴聲川戲劇作品《寶島一村》中,有一對叫「老趙」和「老周」的角色,曾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其扮演者就是馮翊綱和宋少卿。談起當初創辦相聲瓦舍的初衷,這段往事還是得從導演賴聲川說起。  上世紀八十年代,馮翊綱只是一名藝術學院戲劇系的學生,而宋少卿還在上高中,兩人都喜歡自己寫本子、說相聲。但在當時,臺灣幾乎沒有任何相聲演出,他們只能通過錄音帶來聽相聲。
  • 臺灣相聲瓦舍團長馮翊綱:相聲劇裡的文化經
    第1頁:臺灣相聲瓦舍團長馮翊綱:相聲劇裡的文化經 第2頁:談相聲:我們老家的方言還能這樣玩 第3頁:談戲劇:中國歷史是我的題材寶庫 第4頁:談相聲瓦舍:我們的票房一直極好 第5頁:談創作:奧秘就在於「人物」  他是會演話劇的相聲演員,會講相聲的說書先生,在這些角色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