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雖不能遠處旅行,發現原來近處依然有風景——讀梁實秋文集《旅行》《罵人的藝術》《健忘》(2)

2021-02-28 生命棒棒堂

點擊搜索可收聽更多節目^^

2021年的春節,因為疫情,大部分人居家。而居家也反映家庭生活真實的狀況,親密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張,甚至平時沒有機會罵出的話語都罵出來。對於外出喜歡旅行的人來說,少了很多的樂趣,只能小範圍的活動,雖然這樣,但也發現原來近處依然有風景。在今天的【閱讀視界】裡,主持人林可徽和周彩雲繼續與您一起分享梁實秋的三篇散文:《旅行》《罵人的藝術》《健忘》。在疫情期間,很多人都是開始在自己的國家城市裡旅遊,不往國外跑了,也不能到太遠的城市去,很多人開始去發掘自己所在的地方……詳細內容,請留意收聽節目,如有感想,歡迎你來留言交流心得~

主持人:林可徽、周彩雲

   我們中國人是最怕旅行的一個民族。鬧饑荒的時候都不肯輕易逃荒,寧願在家鄉吃青草啃樹皮吞觀音土,生怕離鄉背井之後,在旅行中流為餓莩,失掉最後的權益——壽終正寢。至於席豐履厚的人更不願輕舉妄動,牆上掛一張圖畫,看看就可以當「臥遊」,所謂「一動不如一靜」。說穿了「太陽下沒有新鮮事物」。號稱山川形勝,還不是幾堆石頭一汪子水?我記得做小學生的時候,郊外踏青,是一樁心跳的事,多早就籌備,起個大早,排成隊伍,擎著校旗,鼓樂前導,事後下星期還得作一篇《遠足記》,才算功德圓滿。旅行一次是如此的莊嚴!我的外祖母,一生住在杭州城內,八十多歲,沒有逛過一次西湖,最後總算去了一次,但是自己不能行走,抬到了西湖,就沒有再回來——葬在湖邊山上。
   古人云,「一生能著幾雨屐?」這是勸人及時行樂,莫怕多費幾雙鞋。但是旅行果然是一樁樂事嗎?其中是否含著有多少苦惱的成分呢?   出門要帶行李,那一個幾十斤重的五花大綁的鋪蓋捲兒便是旅行者的第一道難關。要捆得緊,要捆得俏,要四四方方,要見稜見角,與稀鬆露餡的大包袱要迥異其趣,這已經就不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所能勝任的了。關卡上偏有好奇人要打開看看,看完之後便很難得再復原。「乘興而來,興盡而返。」很多人在打完鋪蓋捲兒之後就覺得遊興已盡了。

   古今中外沒有一個不罵人的人。罵人就是有道德觀念的意思,因為在罵人的時候,至少在罵人者自己總覺得那人有該罵的地方。何者該罵,何者不該罵,這個抉擇的標準,是極道德的。所以根本不罵人,大可不必。罵人是一種發洩感情的方法,尤其是那一種怨怒的感情。想罵人的時候而不罵,時常在身體上弄出毛病,所以想罵人時,罵罵何妨。   但是,罵人是一種高深的學問,不是人人都可以隨便試的。有因為罵人挨嘴巴的,有因為罵人吃官司的,有因為罵人反被人罵的,這都是不會罵人的原故。今以研究所得,公諸同好,或可為罵人時之一助乎?   罵人是和動手打架一樣的,你如其敢打人一拳,你先要自己忖度下,你吃得起別人的一拳否。這叫做知己知彼。罵人也是一樣。譬如你罵他是「屈死」,你先要反省,自己和「屈死」有無分別。你罵別人荒唐,你自己想想曾否吃喝嫖賭。否則別人回敬你一二句,你就受不了。所以別人有著某種短處,而足下也正有同病,那麼你在罵他的時候只得割愛。   要罵人須要挑比你大一點的人物,比你漂亮一點的或者比你壞得萬倍而比你得勢的人物。總之,你要罵人,那人無論在好的一方面或壞的一方面都要能勝過你,你才不吃虧的。你罵大人物,就怕他不理你,他一回罵,你就算罵著了。在壞的一方面勝過你的,你罵他就如教訓一般,他即便回罵,一般人仍不會理會他的。假如你罵一個無關痛養的人,你越罵他他越得意,時常可以把一個無名小卒罵出名了,你看冤與不冤?   罵人的藝術,一時所能想起來的有上面十條,信手拈來,並無條理。我做此文的用意,是助人罵人。同時也是想把罵人的技術揭破一點,供愛罵人者參考。挨罵的人看看,罵人的心理原來是這樣的,也算是揭破一張黑幕給你瞧瞧!   是愛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準備把蛋下鍋煮五分鐘,但是他心裡想的是一樁發明,竟把表投在鍋裡,兩眼盯著那個蛋。
   是牛頓吧?專心做一項實驗,忘了吃擺在桌上的一餐飯。有人故意戲弄他,把那一盤菜餚換為一盤吃剩的骨頭。他餓極了,走過去吃,看到盤裡的骨頭嘆口氣說:「我真胡塗,我已經吃過了。」   這兩件事其實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為心有所旁鶩,心不在焉而已。廢寢忘餐的事例,古今中外盡多的是。真正患健忘症的,多半是上了年紀的人。小小的腦殼,裡面能裝進多少東西?從五、六歲記事的時候起,腦子裡就開始儲藏這花花世界的種種印象,牙牙學語之後,不久又「念、背、打」,打進去無數的詩云、子曰,說不定還要硬塞進去一套ABCD,腦海已經填得差不多,大量的什麼三角兒、理化、中外史地之類又猛灌而入,一直到了成年,腦子還是不得輕閒,做事上班、養家餬口,無窮無盡的茸闒事由需要記掛,腦子裡擠得密不通風,天長日久,老態荐臻,腦子裡怎能不生鏽發黴而記憶開始模糊?   人老了,常易忘記人的姓名。大概誰都有過這樣的經驗:驀的途遇半生不熟的一個人,握手言歡老半天,就是想不起他的姓名,也不好意思問他尊姓大名,這情形好尷尬,也許事後於無意中他的姓名猛然間湧現出來,若不及時記載下來,恐怕隨後又忘到九霄雲外。人在尚未飲忘川之水的時候,腦子裡就已開始了清倉的活動。範成大詩:「僚舊姓名多健忘,家人長短總佯聾。」僚舊那麼多,有幾個能令人長相憶?即使記得他的相貌特徵,他的姓名也早已模糊了,倒是他的綽號有時可能還記得。

《閱讀視界》聯繫方式:


1.電郵:yuedu@liangyou.net

2.簡訊:1322 9966 122 (註明:閱讀)。

3.訂閱微信公眾號「良朋益友」,輸入代號:114,即可收聽節目。

  (註:若有「相關閱讀」出現,乃是微信自動推薦,與我們無關)  

相關焦點

  • 活動回顧|秋日的旅行,旅行的藝術
    這兩者是我所愛,所以希望以此種方式與更多有共同愛好的媽媽們同行。這個想法由來已久,在昨天和十幾位媽媽們一起行走流徽榭,共讀《旅行的藝術》,終於付諸了實踐。上周壹木讀書會邀請綠光做《旅行的藝術》線上讀書分享,當時聽過就感觸頗深。相對於線上,我更喜歡把一本紙質書捧在手裡面對面交流的感覺。於是進行邀約,得到綠光的支持很是開心。
  • 新華剪·評:說走就走,近處也有好風景
    全球疫情蔓延,往年搶佔C位的國外旅行大片已難覓蹤跡,更多的人選擇在國內遊、周邊遊和自駕遊中體驗「旅行的意義」。作為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首個長假,今年的雙節成為觀察旅遊市場變化的重要窗口。數據顯示,今年國慶周邊遊同比增長超過50%,同期增幅首次超過長線遊。在跨省遊未完全恢復、跨境遊幾近中止的當下,火熱的周邊遊在某種意義上開啟了國內旅遊市場的良性結構性轉型。
  • 綠色樂活 |《旅行的藝術》:不要再讓你的每一次旅行,失去它90%的意義
    我們眼前的景觀同我們腦子裡可能產生的想法之間幾乎存在著某種奇妙的關聯:宏闊的思考常常需要有壯闊的景觀,而新的觀點往往也產生於陌生的所在。2.飛機的起飛為我們的心靈帶來愉悅,因為飛機迅疾的上升是實現人生轉機的極佳象徵。飛機展呈的力量能激勵我們聯想到人生中類似的、決定性的轉機;它讓我們想像自己終有一天能奮力攀升,擺脫現實中赫然迫近的人生困厄。
  • 用內心去感知旅行的意義
    黃昏時分,近處的河水靜靜流淌,遠處的炊煙嫋嫋升起,讓置身其中的人們,忘卻了城市裡的繁雜,也忘卻了時光的流逝,只是感受著這人間煙火。旅行的意義,我想,大概也就如此了。林語堂先生曾說:「一個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個流浪者,經歷著流浪者的快樂、誘惑,和探險意念。旅行必須流浪式,否則便不成其為旅行。
  • 遊記:人生最好的旅行就是你在陌生的地方,發現一種久違的感動
    就這樣我又重溫了在馬背上的感覺……草原之夜雖美,但美不過馳騁在草原天路上,遠處的山,近處的花,山頂的風車,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停車走進花海中,眼裡是美的,心裡也是美的,我為這場美麗的盛宴按下了快門,讓美定格在心裡,更讓美永遠留住讓人為之貪婪的瞬間……沙漠~想到沙漠,就想到孩兒他爹坐在沙漠越野車上酷酷的照片,為此也想領略一下它的博大和不一般
  • 讀書筆記 ~《旅行的藝術》
    我們眼前的景觀同我們腦子裡可能產生的想法之間幾乎存在著某種奇妙的關聯:宏闊的思考常常需要有壯闊的景觀,而新的觀點往往也產生於陌生的所在。 2.時序之入冬,一如人之將老,徐緩漸近,每日變化細微,殊難確察,日日累疊,終成嚴冬,因此,要具體地說出冬天來臨之日,並非易事。 3.如果生活的要義在於追求幸福,那麼,除卻旅行,很少有別的行為能呈現這一追求過程中的熱情和矛盾。
  • 【展訊】李止臺北攝影展:向遠處的風景
    展覽名稱: 向遠處的風景 李止臺北攝影展藝術家:李止展覽機構: 阮義忠影像空間學術主持:阮義忠策展統籌:阮璽地址:臺灣省臺北市北投區北投路一段九號三樓可惜的是,他要等學校放假才能與我深談,而我卻在退役後進入《漢聲》雜誌,自從拿起相機,再無心情及餘暇繼續繪畫和這份極有意義的訪談工作。在一堆《幼獅文藝》當中,蔣彝這兩個字突然跳出來。他在哈佛大學優秀畢業生榮譽學會的演講「中國畫家」中,有一段十分適合用來形容李止的創作方向與作品內涵:「畫家為了培養與豐實其心智,而在萬物的外貌中找到無窮的意義。
  • 《罵人的藝術》:一個評論何以能引發熱議?
    網上關於這件事情發表的意見太多了,小編我今天不去談論女人到底該不該生兒育女的問題,就想單針對這個評論來和大家討論一下「罵人的藝術」。剛好最近迷上了梁實秋的書,看到一篇關於《罵人的藝術》的文,梁實秋先生提到:「罵人,是一種發洩感情的方法,尤其是那一種怨怒的感情。」
  • 旅行剪影
    (三十二)近處也是遠方     2020年,這個特殊的春節,特殊的暑假,特殊的清明,特殊的日日夜夜。
  • 旅行文學讀的是一種生活態度
    三毛經典的文句:好想來一次安靜的認真的努力的唐吉坷德式的單戀……因為平淡,我們的愛情有時會游離原本溫馨的港灣;因為好奇,我們的行程會在某個十字路口不經意的拐彎,就在你意欲轉身的剎那,你會聽見身後有愛情在低聲地哭泣。三毛把自己對愛情的追尋結合了異國的風光與心情,忽然就讓人進入她纏綿永不得解的世界。
  • 歲月靜好是片刻,一地雞毛是日常,望遠處是風景,看近處是人生
    世間所有的事都有雙面性。就像硬幣,有了正面的同時,就有了反面,同時產生,不可分割。有光的同時,也就有了暗,有愛的同時,也就有了恨,有善的同時,就有了惡。如果眼裡有光,所見之處,皆是陽光。心中有愛,所到之處,處處是愛;心中有善,所見之處,都是美景。想要過一個什麼樣的人生,是一種選擇。導讀:歲月靜好是片刻,一地雞毛是日常,望遠處的是風景,看近處的是人生,你認同這段話嗎?
  • 疫情結束後,一起去這些一眼就愛上的地方旅行吧
    曾經,我們盼望能有休不完的假期,現在因為疫情的影響,宅家許久近乎「發黴」的我們才發現,能到外面走走是件多麼幸福的事!不過不必遺憾,等疫情結束,櫻花再次盛開,我們一起去看一看祖國的大好河山。疫情過後,去看看最美的櫻花之城——武漢去親眼看看那網紅的櫻花大道,感受起風時的落英繽紛。那時的武漢,那時的武大,依然是熱鬧非凡,人山人海。武漢一直都是一座英雄的城,待你大病初癒,我們一定坐著火車去看你,熱乾麵加油!
  • 想要幸福的人生,卻發現讀書無用,旅行無趣,愛情又無味,咋辦?
    再細細品讀這本書,並認真挖掘文字背後,大檸姐的的生活模式時,我不禁感慨她的活法,確實是我所嚮往的。為什麼呢?大檸姐的墓志銘是讀書、旅行、愛情,三顆恆星照亮一生。你瞧!如此的生活,是那麼美味,可惜少有人能發現讀這三件事的美好和奧妙。
  • 跟著時間去旅行,在最美的遇上最美的風景
    最佳旅行時間:11月-4月這裡也許及不上馬爾地夫的驚豔、印度的狂熱、緬甸的純粹,但卻依然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觀光。東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古代和現代化的時空交錯,讓你慢慢體會精緻而又真切泰國生活。最佳旅行時間:11月-次年2月狹長的海岸邊,輕煙嫋繞的古寺,高大翠綠的椰子樹,與風情萬種的法式建築,描繪出迷人的海濱景色。
  • 書紙之間,尋覓旅行真諦 | 《周末畫報》訪談
    採訪屬於《周末畫報》(No.1113期)為2020年「世界讀書日」策劃的閱讀和旅行選題——「書海漫旅」中的一個部分。這是我自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取消所有旅行,宅家後,關於生活的部分思考總結。採訪讓我好好回溯了一下最近幾個月的寫作生活(旅行雖擱淺,但是作為一個寫作者,寫作並沒有停止)。
  • 10款旅行風景插圖
    關注「阿濱設計分享中心」更多插畫設計與你分享Illustration作者:Arina Mochalova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不要屈從於了生活的苟且,放棄了心中的詩與遠方。
  • 寶島臺灣旅行記(上篇)
    2018年春節,和親愛的老婆,還有我的小情人悠悠,一家三口到臺灣進行了8天的旅行。旅行歸來,可以說是感悟頗多,如畫的風景,溫暖的人情,隨處的文明,的確是感受到了不一樣的別致,分三部分寫出來,供朋友們參閱。
  • 旅行的意義——找尋自我
    ——摘自《旅行的藝術》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也有人說,學習或者旅行,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旅行的意義,是走過無際的風景,踏足未到達過的遠方;是將自己卸下防備,完全置於全新的環境之中,去看、去聽、去感受;又或是相機裡留下一張張照片,待將來慢慢回憶?
  • 不能旅行的人們,會催熱旅行綜藝嗎?
    但在其制霸之下,也有一些品類或有意外之喜。國內疫情好轉,國外疫情卻開始肆虐,國內遊、出國遊都變得遙遙無期。在這種大背景下,旅遊類綜藝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宅人們的替代性滿足。近期,周杰倫個人綜藝《週遊記》和火箭少女團綜《橫衝直撞20歲2》先後上線。雖說兩者表現形式略有不同,但都是在「明星旅行」這個主題下做文章。
  • 這是最浪漫的蜜月旅行勝地,希臘的聖託裡尼島吸引著無數情侶
    已經好幾天不見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念夢夢呢。夢夢這幾天去了希臘的一個非常浪漫的地方聖託裡尼島。這是世界上最接近天堂的地方,也是一個在全世界著名的蜜月旅遊勝地。在七夕來臨之際,去聖託裡尼島和愛人旅行成為了許多人的首選。聖託裡尼島聖託裡尼島位於希臘的東南的愛琴海上,被譽為是童話世界、人間天堂、新婚旅行聖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