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真相扎心了!

2021-02-25 中道國學智慧育兒

閨蜜最近問我,「你家孩子怎麼稱呼你啊?」

我答,「當然是叫媽媽了,要不然怎麼稱呼?」

閨蜜卻道:「最近幾天我兒子都直接叫『媽』了,我突然覺得他長大了,但不知道怎麼回事,那一刻我真的好失落!」

雖然我的女兒目前仍然還是叫我「媽媽」,但閨蜜的那種心情我是能理解的——從「媽媽」到「媽」,不僅意味著孩子長大了,也意味著孩子和母親的距離又遠了一些,不知道各位媽媽們,是否也有同樣的感受呢?

隨著孩子漸漸的長大,開始改了稱呼!叫「媽」了!我們很難不懷念孩子叫媽媽的時候,既顯得可愛又讓自己有成就感!當孩子甜甜的一聲媽媽,你的一切付出,你的辛苦,會覺得所有一切都超值。這是一種複雜的情感,既希望孩子快快長大,卻又捨不得孩子漸漸遠去。

從「媽媽」到「媽」,孩子對母親稱呼的改變,是一場母愛的分離。其實這也是每一個媽媽都要經歷的:

@絕世美顏:確實是,小時候孩子從來都是媽媽的叫,也就是八九歲開始孩子會媽媽和媽之間切換的叫,慢慢的可能就會叫成媽了,母愛確實是一個逐漸分離的過程。


@若夢:從奶聲奶氣的一聲「媽媽」到簡短的一句「媽」,,再到兒子的一聲「老媽」,有失落也有欣慰……

@球球:我小時候也這樣想過,我叫我的媽媽「媽媽」,而我父母叫奶奶的稱呼是「媽」,我當時想應該是長大了都這樣叫吧,但我對媽媽的稱呼不會變吧。後來,我也改成了「媽」。哎,時間真的飛逝,現在我的孩子叫我「媽媽」,不知道何時改為「媽」。想讓女兒慢點長大~


@喵喵:以前閨女一直叫「媽媽」,後來上了小學之後突然有一天叫「媽」了,而且有很多的事情不需要我來幫助了,我問為什麼?她說同學們都這麼叫,否則感覺很丟人。

從「媽媽」到「媽」,意味著孩子長大了。

孩子從咿呀學語開始乃至整個幼年時期,對母親的稱呼總是「媽媽」,高興的時候會甜甜地叫「媽媽」,想買自己喜歡的零食和玩具的時候會帶著央求的語氣叫「媽媽」,害怕的時候會帶著哭腔喊「媽媽」,甚至偶爾在睡夢中,也會迷迷糊糊地呢喃一句「媽媽」……

這一聲聲「媽媽」,體現的是孩子對母親的那種深深的依賴,而母親則在這一聲聲「媽媽」中,獲得了極大的自我價值感,哪怕是再艱難的困境,一聲「媽媽」也會成為她勇往直前的動力。

突然有一天,孩子不再稱呼母親為「媽媽」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聲簡短的「媽」:「媽,我回來了」,「媽,以後進我的房間請敲門」,「媽,我走了,到了再給你打電話」……

作為父母,其實我們都經歷過那個成長期,做了媽媽之後,就更能體會出這種變化背後的含義。當稱謂從疊詞變成一個簡單利落的單字,我們就知道孩子長大了,渴望獨立了,希望自己表現出幹練的形象,甚至能夠體會出孩子渴望獨立,不把對母親的依賴外顯出來的心情。

母親此時也會倍感欣慰:辛辛苦苦養育的孩子終於長大了!但欣慰的同時,或許更多的是失落:孩子長大了,離自己越來越遠了,自己不再那麼被需要了。

尹建莉在她的書中寫道「母愛是個逐漸分離的過程」,「強烈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從「媽媽」到「媽」,體現的又何嘗不是母愛逐漸分離的過程呢?

孩子對母親,幼年和童年時總是充滿依賴的,這一階段,他們需要足夠的母愛才能獲得安全感,才能讓他們心靈的土壤豐饒。但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更需要逐漸獨立,因此母親此時也需要逐漸降低對孩子生活的參與程度,直到孩子完全獨立。

或許,這個過程會給母親帶來一些失落甚至是痛苦,但這卻是母親不得不完成的,是母愛的使命之一。從「媽媽」到「媽」,就是孩子對母親的依戀減少,自己逐漸走向獨立的體現。

由「媽媽」變成「媽」,一字之差,卻意味著,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學會放手了。孩子希望獨立,有了自己的想法,總想證明自己的能力,不想再像小時候那樣,處處被媽媽呵護著。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給孩子更多的個人空間,允許孩子有自己的小秘密。不管稱呼如何改變,我們都將用心陪伴孩子長大!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

紀伯倫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

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

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孩子有自己的未來,我們能做到,只有陪伴、支持和目送。

其實父母與孩子最親密的時光,不過數年。從孩子走進幼兒園起,TA的生命中,從此不再只有爸爸和媽媽,而當TA上小學,再上中學,大學,直至找到與TA攜手一生的人,父母與孩子的生活註定漸行漸遠。

所以,當你的孩子還對你有著深深的依戀,當你的孩子還稚聲稚氣地叫你「媽媽」時,請給予TA你能給的最多的陪伴,最多的愛吧!請珍惜與TA共度的每一分每一秒吧!

相關焦點

  • 你的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
    閨蜜卻道:「最近幾天我兒子都直接叫『媽』了,我突然覺得他長大了,但不知道怎麼回事,那一刻我真的好失落!」雖然我的女兒目前仍然還是叫我「媽媽」,但閨蜜的那種心情我是能理解的——從「媽媽」到「媽」,不僅意味著孩子長大了,也意味著孩子和母親的距離又遠了一些,不知道各位媽媽們,是否也有同樣的感受呢?隨著孩子漸漸的長大,開始改了稱呼!叫「媽」了!
  • 你的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
    閨蜜卻道:「最近幾天我兒子都直接叫『媽』了,我突然覺得他長大了,但不知道怎麼回事,那一刻我真的好失落!」雖然我的女兒目前仍然還是叫我「媽媽」,但閨蜜的那種心情我是能理解的——從「媽媽」到「媽」,不僅意味著孩子長大了,也意味著孩子和母親的距離又遠了一些,不知道各位媽媽們,是否也有同樣的感受呢?
  • 你的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
    從「媽媽」到「媽」,孩子對母親稱呼的改變,是一場母愛的分離。閨蜜最近問我:「你家孩子怎麼稱呼你啊?」閨蜜卻道:「最近幾天我兒子都直接叫 『媽』 了,我突然覺得他長大了,但不知道怎麼回事,那一刻我真的好失落!」雖然我的女兒目前還是叫我「媽媽」,但閨蜜的那種心情我是能理解的。從「媽媽」到「媽」,不僅意味著孩子長大了,也意味著孩子和母親的距離又遠了一些,不知道各位媽媽們,是否也有同樣的感受呢?
  • 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背後隱藏著4大心理變化,你要留意了
    作者:米餅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媽媽」這個詞的發音都是相同的,很多孩子人生中學會的第一個詞語也是「媽媽」,這無疑讓很多母親感到欣慰又幸福。不過你們有注意到孩子對母親稱謂的變化嗎?一位媽媽說,我的女兒以前也經常「媽媽、媽媽」地喊,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就開始叫「媽」了。這樣的叫法讓我感覺關係生疏了許多,心裡很不舒服。據社會調查發現,絕大多數人小時候會叫「媽媽」,但慢慢長大後便會改口叫「媽」,早已經是普遍現象。很多媽媽不知道,僅僅是一字之差,不光是聽著變扭,還暗示了孩子4種心理變化。
  • 你的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兩個稱呼竟有這麼大的區別
    閨蜜卻道:「最近幾天我兒子都直接叫『媽』了,我突然覺得他長大了,但不知道怎麼回事,那一刻我真的好失落!」雖然我的女兒目前仍然還是叫我「媽媽」,但閨蜜的那種心情我是能理解的——從「媽媽」到「媽」,不僅意味著孩子長大了,也意味著孩子和母親的距離又遠了一些,不知道各位媽媽們,是否也有同樣的感受呢?隨著孩子漸漸的長大,開始改了稱呼! 叫「媽」了!
  • 你的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背後的變化值得每一位父母思考……
    ,無論是叫「媽媽」還是「媽」,他永遠都是媽媽的好寶貝!——派媽閨蜜最近問我:我回答說:閨蜜卻道:「最近幾天我兒子都直接叫『媽』了,我突然覺得他長大了,但不知道怎麼回事,那一刻我真的好失落!」 雖然我的女兒目前還是叫我「媽媽」,但閨蜜的那種心情我是能理解的。
  • 《三十而已》句句扎心,「當媽的代價」刷屏,孩子長大後會自由嗎
    昨天下午小艾在群裡發了一張截圖說:最近閨蜜們都在追一部神劇:《三十而已》,除了討論劇中三位女主的服裝搭配,還會因為其中的一些「扎心臺詞」而引發感慨。昨天下午小艾在群裡發了一張截圖說:「太扎心了,這簡直就是我的心聲啊!」在劇中,童謠飾演的顧佳,為了給孩子爭取一個推薦,不惜和客戶換鞋,光著腳走下樓梯。
  • 章子怡曬兒子第一次叫媽媽,孩子先叫爸還是先叫媽?背後有講究
    等到一段時間過後,娃就可以慢慢地發出一些類似"說話"的聲音,不少寶媽都會趁這個時期教自家娃叫"媽媽",盼望著娃開口的那一天叫的就是"媽媽"。章子怡兒子第一次開口叫媽媽,孩子先叫爸還是先叫媽?
  • 奶奶和媽媽同樣愛孩子,結果卻大不一樣,答案很真實很扎心
    JoJo現在一歲九個月,最近黏媽媽黏的特別厲害,每天JoJo媽下班回到家,JoJo就奔向媽媽的懷抱,求抱抱,求陪同玩耍,各種黏糊。只要JoJo媽在家,JoJo完全不讓爺爺奶奶陪她玩,甚至爺爺奶奶叫一聲她的名字,她也會發脾氣。
  • 陳喬恩公開吐槽謝娜:生完孩子 你變了 當媽後四個真相,個個扎心
    於是女孩們在老媽常年累月的嘮叨中:「等你當了媽,你就知道了!」終於自己做了媽,這才發現,除了辛苦和勞累,原來還藏著這些真相!原來我們都是「動物」我們有時會看到新聞,有些寶媽上個廁所、逛個街、買個菜的功夫就生了個娃。
  • 【家長課堂】當孩子不再喊你「媽媽」,而是「媽」
    閨蜜最近問我,「你家孩子怎麼稱呼你啊?」我答,「當然是叫媽媽了,要不然怎麼稱呼?」閨蜜卻道:「最近幾天我兒子都直接叫『媽』了,我突然覺得他長大了,但不知道怎麼回事,那一刻我真的好失落!」雖然我的女兒目前仍然還是叫我「媽媽」,但閨蜜的那種心情我是能理解的——從「媽媽」到「媽」,不僅意味著孩子長大了,也意味著孩子和母親的距離又遠了一些,不知道各位媽媽們,是否也有同樣的感受呢?隨著孩子漸漸的長大,開始改了稱呼!叫「媽」了!我們很難不懷念孩子叫媽媽的時候,既顯得可愛又讓自己有成就感!當孩子甜甜的一聲媽媽,你的一切付出,你的辛苦,會覺得所有一切都超值。
  • 《囧媽》裡的扎心真相:伴侶不是你的避風港,你才是自己的防火牆
    自古以來,清官難斷家務事,《囧媽》所揭示的家庭矛盾非常有代表性,也讓觀眾充滿代入感。受疫情影響在家刷了3遍之後,發現了一個扎心的真相:伴侶不是你的避風港,你才是自己的防火牆。父親去世以後,寡居的母親需要的愛只能從兒子身上索取,六天六月的莫斯科專列上發生的一切,就是最好的鐵證:徐伊萬應該吃幾塊紅燒肉,臉上的肉該橫著長還是豎著長,什麼時候要孩子,膀胱幾點鐘排水,必須嚴格按照她的安排來。
  • 媽媽多愛數落你,就代表多愛你?真相扎心了!
    孩子在上學,媽媽數落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畢業了,媽媽數落孩子天天只知道吃了睡睡了吃,醒著還抱著個手機;工作了,媽媽數落孩子怎麼就喜歡當「單身狗」;有了孩子,媽媽數落自己「都當媽的人了,還跟小鬼似的。」好像我們的一生都是在媽媽的數落中度過的,好像不數落孩子的媽媽就不是親生的了。數落孩子到底好不好?
  • 從叫「媽媽」到「媽」,孩子對你稱呼的改變,其實是場母愛的分離
    每個母親最期待或者最懷念的,應該就是牙牙學語的孩子口齒不清的那第一聲「媽媽」。但不知何時,這聲「媽媽」就簡化成了「媽」。從「媽媽」到「媽」,僅僅少了一個字,但卻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一個朋友動不動就感慨惆悵,經常問幫媽她是不是老了。幫媽問她:「怎麼會這樣說?」。
  • 當媽的最怕就是看見孩子打針了,孩子沒哭,媽媽心就痛了
    那人頭湧動,叫喊聲、哭鬧聲,此起彼伏。 奶奶覺得,那是最折磨家長心性的一個場景了。 其中一個地方,是最讓人覺得不適的。那就是檢驗區。其實就是我們平常說扎手指、抽血的地方。這天,奶奶帶著自己家的小孫女去醫院看病。
  • 「婆婆沒有喜歡兒媳的義務」,何炅道出婆媳相處的扎心真相
    近期有一檔綜藝節目,叫《朋友請聽好》比較火,一檔觀眾與嘉賓進行電話互動提問的節目。有一期節目中,一個觀眾打來電話求助。大概內容就是:女生婚後和婆婆相處不好,經常因為帶孩子的理念和方法,和婆婆鬧矛盾。女生被這段不適的婆媳關係困擾。在通話的最後,何炅問了這位女生,除了帶娃問題,平時和婆婆相處得如何?
  • 羅志祥媽媽怒斥周揚青 | 什麼樣的婆婆才配你叫她媽?
    她何曾想過周揚青,那個也曾喚她媽媽的人,努力討她歡喜的人,那個被她兒子誤了9年青春的人,女人有幾個如此美好的9年啊。如果是自己的女兒遇到這樣的事,她會這麼說嗎?而且,做錯事是羅志祥,所以真正毀了你兒子的,不是別人,正是你和他自己本人啊!本人啊!本人啊!!羅志祥媽媽的回應也戳破了大多婆媳關係的真相,這就是大多數女人覺得婆婆讓人心寒的原因 。
  • 三十而已中隱藏的12條扎心真相,你知道幾條
    這部劇揭露的扎心真相,值得我們深思!你不能躲在婚姻的殼裡,只是貪圖安逸、冷眼旁觀,不為這個家做一點貢獻。真正幸福的婚姻,得兩個人一起搖槳,去乘風破浪。其實,雞零狗碎的婚姻並不會磨滅掉你的光彩,消耗你的,是不願去溝通、不想去成長的心。
  • 最傷害孩子的「4句話」,網友:第一句我媽天天說,太扎心了!
    最傷害孩子的「4句話」,網友:第一句我媽天天說,太扎心了!來自於最親的人的傷害往往才是讓人最痛徹心扉的。對於每個孩子而言,最親的是媽媽,傷害自己最多的也有可能是媽媽。尤其是有的媽媽說話不注意,常把這四句傷人的話掛在嘴邊,自己認為事,卻在無形中給孩子造成莫大的傷害。1.我怎麼會生下你這樣的孩子很多媽媽在孩子調皮搗蛋或者成績考得很差的時候,都會情緒激動的吼道我怎麼會生下你這樣的孩子。
  • 《三十而已》隱藏關於母親生活的3個真相,句句扎心
    高學歷,高能力,雙商在線,為了孩子,中止了自己原本大有前景的外企事業;為了孩子的幼兒園,費盡心思,甚至低三下氣討好貴婦太太.......相信每個當媽的看了,都會在電視劇中的某個情節找到自己的影子,那麼真實,那麼扎心。今天,羅列了《三十而已》中隱藏關於母親的3個生活真相,相信看後,你也會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