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重耳在他登基的第二年就開始了稱霸中原的計劃,如今天下氣勢正盛的是南方的楚國,晉文公想要做中原的霸主,就必須得先打敗楚國。
公元前632年的一月,晉軍大規模渡過黃河開始了擊敗楚軍的計劃,晉軍渡過黃河後先是攻擊了楚國的附屬國衛國,兩月後又相繼攻克了楚國的另外一個附屬國曹國。
晉文公以為把曹、衛攻克後,楚國必然會北上救援曹、衛兩國,但是楚國並沒有為了曹、衛兩國而發兵北上與晉國作戰。
楚國的主力軍隊還在忙著圍攻宋國的首都,宋國被楚軍圍困後接連向晉國派遣了兩次使者求援。
晉文公收到宋國的求救後開始犯難了,晉國如若前往救援宋國的話,晉軍引誘楚軍到曹、衛展開決戰的戰略意圖就破產了。
但是不去救援宋國的話,萬一宋國被攻克,到時候宋國倒向楚國對晉國稱霸中原的計劃又不利,況且晉文公當年流亡的時候,受到過宋襄公的禮遇,假如現在不救援宋國好像也對不起宋襄公當年的恩情。
假如南下主動向楚國發動攻擊的話,晉文公又違背了自己當年在楚國對楚成王的承諾,並且長途奔襲對晉軍的後勤補給也不利。
就在晉文公犯愁的時候,晉國的統兵元帥先軫向晉文公獻上了一計,先軫建議晉文公讓宋國派遣使者先去賄賂齊、秦兩國,讓齊國和秦國出面讓楚國停止對宋國的戰爭,然後再把曹、衛的土地全部贈送給宋國。
這樣一來宋國就會更加堅定的抵抗楚軍了,而楚軍看到自己盟友的地盤都落入了宋國的手中,更加的不會放過宋國了,而齊國和秦國此時從中斡旋也肯定不會成功的,假如楚國不給齊國和秦國的面子,晉國正好可以趁機拉攏齊、秦兩國,到時候晉國能得到齊國和秦國的支持,就不必擔心與楚軍的決戰了。
宋國聽從晉文公的安排後,楚國果然中計,宋國向齊國和秦國派遣使者後,齊國和秦國都勸楚國不要再對宋國發動進攻了,楚國認為自己完全有實力拿下宋國,對齊國和秦國的勸導不予理會。
齊國和秦國被楚國惹惱後,晉國趁機與秦國和齊國展開了結盟,齊、秦兩國與晉國結盟後共同宣布要對楚作戰。
楚成王見情況不妙,於是下令圍攻宋都的楚軍趕緊撤退,但是在前線指揮的楚軍統帥子玉卻不願意撤兵,他不僅不撤兵,還要求楚成王給自己增兵,子玉覺得曹、衛兩國歸附了宋國,這是對楚國莫大的恥辱,子玉決意要與晉國決一死戰。
楚成王本來就猶豫不決,他看到子玉這麼大的決心,所以也抱著僥倖的心理同意了給子玉增兵與晉軍展開決戰。
楚軍增援到後,立即向晉軍發起了進攻,晉文公親自領軍迎戰,楚軍還沒有發動衝鋒,晉軍就主動後撤了,楚軍統帥子玉認為晉軍不敢與其交戰,便下令猛追。
他不知道晉軍後撤是晉文公為了兌現自己當年對楚成王的諾言,當年晉文公流亡楚國的時候,曾在楚國承諾過,若日後自己與楚軍交戰,晉軍必定後撤三舍。
在晉軍後撤三舍後便對追上來的楚軍展開了反擊,晉軍與楚軍對峙的時候,齊國和秦國的軍隊還有宋成公的軍隊也圍了上來,面對四國聯軍,楚軍很快就敗下了陣來。
楚軍大後敗,楚軍統帥子玉選擇了自殺謝罪,而晉文公也如願以償的從此做起了中原的霸主。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