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經波折後,「神仙姐姐」劉亦菲參演的《花木蘭》於9月4日在美國上映,內地則定檔在9月11日。大製作加鋪天蓋地的宣傳,然而影迷們看完後,反響卻不咋地,甚至可以說遠沒有達到預期的水準。
真不是馬後炮,其實《花木蘭》去年預告片一出,本人就不是很看好。大家都在誇劉亦菲,動作颯爽、好漂亮,很少有人說預告片本身水準如何。然而電影畢竟是一個看綜合素質的東西,不是哪一個人的秀場,所以對於《花木蘭》上映後口碑票房齊翻車,我真是一點兒也不驚訝。
結合1998動畫版《花木蘭》裡所呈現的價值觀,以及2020年真人電影版預告片裡最後一句:為榮譽而戰。不難看出,美國人卸下了花木蘭這個故事裡「忠孝義節」的部分,而改為實現這個女人的自我價值。放在現在來說,可以和如今蓬勃發展的女權思想劃上等號,同時也是美國典型的個人英雄式主義。
然而唐代把花木蘭追封為「孝烈將軍」可以看出,有功安民曰烈、戎業有光曰烈。在魏晉南北朝戰火紛飛的年代,花木蘭連生存都是問題,當兵也是「替父從軍」,結果電影展現的是她實現一個女孩兒的自我價值,有沒有如今職場女強人實現自我價值的即視感?當然,倒不是說實現自我價值是錯的,但結合花木蘭的歷史背景來看,是不是搞錯了?
可能有人會覺得,外國人拍中國的東西,就是這麼不倫不類,不中不洋(比如木乃伊3)。但其實外國人也有把中國的東西拍得很經典的,比如義大利人拍的《末代皇帝》。雖然《末代皇帝》這部片子具有它的特殊性,帶有強烈的外交色彩(當時拍的時候好像義大利導演還說了他是GCD員),中國方面才同意拍。但是導演對歷史研究得真的特別透,包括清末服化道具什麼的特別細緻。拍攝時候還是用的沒有維修過的故宮實景(也是唯一一次),非常原滋原味。
可能是當年《花木蘭》動畫片席捲全球給了美國人鼓舞,所以這一次真人版也繼續輸出自己的東西。但其實當年動畫片火爆,恰恰因為因為它是動畫片,可以加入一些天馬行空的想像,無傷大雅。然而真人版《花木蘭》你還這麼玩兒,就未免太不倫不類了。三觀符合當時歷史,服化道也一樣,至於故事做一些加工倒無傷大雅。
然而我們現在看到的《花木蘭》,是個什麼玩意兒?如果說20年前,中國經濟和話語權都很弱,那麼20年後的今天,中國人還會再吃這種隨意糊弄人圈錢的把戲?票房和口碑說明了一切,縱然迪士尼是你親爹,好萊塢大製作也沒用。你要挪用別人的歷史來輸出自己的價值觀,而且還要以中國文化為噱頭,那麼最起碼錶面上應該尊重一下我們這個東方古國的歷史吧,而不該嫁接西方審美和不嚴謹的考究。
比如片中的「土樓」出鏡,那是福建的建築物,花木蘭一個北方人怎麼住土樓?就算放在21世紀的今天,別說住過土樓了,就算是見過土樓的北方人,也不見得有多少吧!還有片中劉亦菲披著一頭大波浪,在萬軍叢中奮勇殺敵,你確定沒有走錯片場?確定這不是《權力的遊戲》?
傲慢的美國人啊!真該好好學學拍《末代皇帝》的義大利人,真該好好體會下歷史文化的傳承意義和厚重感(雖然他們的歷史很短)。花木蘭的這種「女權」式變化並非不好(也算緊跟潮流了),但電影的處理方式讓人實在是無言以對。你想表達高級感的東西,可以啊!但是萬丈高樓平地起,你得把基本功先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