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沒什麼新片資源,給大家推薦部老片吧,2011年由羅曼波蘭斯基導演的《殺戮》,改編自法國女作家雅絲米娜·雷札寫的同名話劇。
這是部奇怪的電影,海報和片名都很濃烈,仿佛B級片,但其實形式極簡單,場景只是一間公寓,沒有任何血腥鏡頭,連肢體接觸都很少。
四個演員,嘮了80多分鐘磕。
這四位分別是:朱迪福斯特、凱特溫斯萊特、克裡斯託佛瓦爾茲與約翰賴利。
知道為什麼標題會用「戲精」了吧,四人中最沒名氣的約翰賴利都提名過奧斯卡,其他三人更是獲獎無數,能把這些人都請來羅曼斯基確實有排面,片中所有敘事都靠臺詞與表演推動。
四個戲精飆戲,太過癮了。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能撕逼一個多小時還不打起來,肯定是知識分子沒錯了,我原以為只有伍迪艾倫喜歡諷刺知識分子,原來羅曼斯基也熱衷於此。
為方便大家識別,我直接用演員名了。
故事非常簡單,家住紐約的青少年扎克瑞某天在公園玩,與同齡人伊森發生口角,一氣之下用木棍將其打傷,結結實實懟在臉上。片中沒說明為什麼打起來,我猜是類似:「以後不帶你玩了」之類的氣話。
孩子惹禍家長擦屁股,扎克瑞的父母凱特與瓦爾茲登門,向伊森的父母朱迪跟約翰賠罪,並寫了一張雙方認可的聲明。
再次強調下,被揍孩子的父母是朱迪與約翰,揍人孩子父母是凱特與瓦爾茲。
四個都是文明人兒,寫完協議互相客套了一番。凱特很抱歉,朱迪也表示諒解,但她內心是有些不爽的,憑什麼我兒子憑白無故被揍掉兩顆牙,此處就很微妙了,朱迪一邊說沒事兒,一邊說也就是會留下點兒後遺症。
本來完事兒二人剛要走,瓦爾茲電話響了,他是專業律師,正接手一件藥物訴訟案,凱特只能等丈夫打完。
閒聊間知道朱迪是位作家,正在寫一本關於某古老文明的書,這話的潛臺詞:我是個知識分子,對世界各地文化極為熱衷,有情懷吧。
約翰是某賣場的家電銷售,可說是個粗人,這倆人怎麼攪合到一塊倒是奇怪,可能約翰比較傾慕知識分子,朱迪也有優越感。
瓦爾茲接完電話,出門時約翰隨口說小女兒現在正在生氣,因為昨兒晚我把她的倉鼠扔了。
凱特一聽很震驚,大概類似於「你怎麼能吃兔兔!?」的靈魂拷問,此橋段說明她是位有愛心的動保人士。
丟棄小動物這事兒不能忍,於是又沒走成,約翰也順嘴說要不要進來吃點東西再走,二人就順勢留下。
談了沒兩句又吵起來,但還沒撕破臉,美國人虛偽起來真是要命,每句話都夾槍帶棒,凱特說找時間我帶著娃來登門道歉,但朱迪就摳字眼,說如果他不是真心的,又有什麼意義呢?
又走到電梯口,凱特聽到朱迪用「瘋子」形容兒子,不行,今天一定得掰扯清楚。
看到這兒我真是有點崩潰了,真希望他們是四個沒文化的狠人,打一架算了。
瓦爾茲是工作狂,不斷接電話,此時凱特不光是為兒子撐腰,對丈夫積攢多時的怨氣也蹦不住了。
高潮來了,凱特吃了冷餡餅與可樂,再加上一肚子氣,在沒有任何預警的情況下,來了個嘔吐大禮包,看這流量是連上頓都排了出來.....瞬間整個屏幕充滿味道。
我特別震驚於凱特阿姨的演技,要知道上一秒她還在正常說話,難道是真的催吐?查了一下,原來是這麼拍的.....
別看是個純室內對話劇,技術含量可一點兒不低。
嘔吐物幹掉了朱迪最心愛的絕版畫冊,這種東西為什麼要擺在茶几上呢?因為要顯示我有逼格啊,應該是知道有訪客臨時拿出來的。
為防止凱特再吐,朱迪堅持讓她隨身帶個桶,哈哈哈哈哈。
原本四人在討論鬥毆事件,但話題逐漸跑偏。約翰接到病中母親電話,抱怨醫生給自己停了藥,而這種藥,正是瓦爾茲代理的醫藥集團官司,約翰一聽就傻了,這個伏筆埋得真是巧妙。
換做是我早鍋碗瓢盆開幹了,但他們修養太好,竟然能繃住,約翰還拿出珍藏的蘇格蘭單麥威士忌,幾杯酒下肚,四人嘴邊就更沒把門兒的了。
最先崩潰的是朱迪,她自詡對非洲人民的命運特別關心。
瓦爾茲說你那套聖母觀不適合現代社會,我剛從非洲剛果出差回來,那裡的孩子八歲就被訓練成殺手,到成年可能已殺了上百人,我來告訴你什麼是最底層的邏輯,是殺戮之神。
瓦爾茲奉行強者邏輯,面子上說的天花亂墜,背後還是比誰的拳頭硬,你們這些聖母啊,天天嘴上關心非洲人民,除了寫沒人看的書,並毫無風險的表達同情心,做過啥實事兒?
看到這兒你是不是覺得編劇在清算白左?並不是,他在諷刺在場的每個人。
瓦爾茲嘴上很硬氣,其實也很慫,凱特實在受不了他無時無刻不抱著電話,於是奪過來扔進花瓶,王牌大律師馬上崩潰了。
兩個男人剛吹乾了畫冊,又開始吹手機,女人們笑得眼冒金星,報復快感油然而生,瓦爾茲所有重要電話都在手機裡,廢了廢了。
給瓦爾茲「報仇」的是朱迪,當聽到凱特說被打的伊森也要承擔責任,朱迪怒了,隨手扔掉女人的命根子:包包。
一個小時前還面子上溫文爾雅的兩家人,在酒精的催化下變得歇斯底裡,理性決堤酒神微笑。
正吵的不可開交,剛才泡水的手機響鈴再次響起,我強烈懷疑黑莓打錢了。
電影在一個遠景長鏡頭下安靜結束,家長你死我活,但沒過幾天,兩個打架的孩子又親如兄弟的玩在一起,仿佛什麼都沒發生過。
《殺戮》重點沒有放在人物心理的成長上,而是通過親手撕去各自的虛偽面具來構造戲劇張力,幾個互相飆戲的演員無可挑剔,我甚至都不想誇什麼,因為他們本來就這水平,正常。
導演波蘭斯基也許私德上是個渣男,但他同時也是個牛B導演,這麼小的空間,人物、大小高潮調度的清清楚楚。
通過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殺戮》把現代文明的困境講了出來,到底文明是什麼?是面子上彬彬有禮還是內心的求同存異?現代人似乎太注重面子上的東西,其實心中的裂痕卻越來越深。
我記得10年前微博剛出現時,還能看到不少名人的快人快語,比如那英著名的罵街:
你看現在哪個明星敢這麼真性情的發東西?大家都謹小慎微,說錯一個字就會被噴的體無完膚,所有人都只說最安全的話,就像電影中那四個溫文爾雅的家長。
而一旦壓抑的東西釋放出來,就算天天喊著言論自由的知識分子也缺乏寬容,本來這件事大家各自保留看法就行(比如那隻被扔掉的倉鼠),但他們非得說服對方,最終搞得不歡而散。
理念大家都會講,但一旦發生在自己身邊就無法保持冷靜,朱迪關心非洲命運大愛無疆,卻無法容忍一句身邊人的批評。
我忘記是哪個名人說的了,好像是泰戈爾,他說:「我們往往對幾千公裡外的可憐人報以最真摯的同情與寬容,卻無法跟鄰居和平相處」。
如果你這兩天片荒,我推薦看看這部《殺戮》,前20分鐘稍微有些枯燥,後面會讓你拍案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