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原因「困」在家裡玩了一個多月,兩個女兒每天倒也玩得按部就班:該打卡的打卡,該運動的運動,把能玩的都玩遍了。小妹妹冷不丁冒出一句:走,帶上口罩,我們悄悄咪咪出去耍!其實也就是在陽臺上踩個滑板車瘋瘋鬧鬧。在家帶娃的日子,真的太考驗母子情了。怎麼陪娃玩,我倒是從在我婆婆身上發現了一個帶娃神技能——瞎掰!
momo和噠噠說話都很早,語言表達算是同齡中比較好的,這一點和平時帶她們的奶奶分不開。奶奶在孩子們只有1.2個月的時候,就很喜歡和她們碎碎念,名場面是:抱著momo姐在陽臺「打望」,奶奶都可以指著對面陽臺上的狗和花,講一個小故事出來。在寶寶學爬的時候,這樣的引導更是家常便飯。
這樣的陪伴,如果是沒有老人帶的孩子,其實在整個學齡前還蠻缺的。即使是全職媽媽,都不一定給予得了孩子這麼多的互動和陪伴。而我說的「瞎掰」技能,不僅僅是和孩子們的碎碎念,更體現在和孩子們的「共讀」上。
現在的孩子都不缺讀物,從胎教開始就有專家建議給她們講故事、聽音樂。嬰幼兒期的親子繪本更是各種各樣。美國兒科協會建議:從嬰兒期開始就和寶寶一起讀書,並持續到孩子上幼兒園的年紀(美國孩子時5歲上幼兒園)。其實不同機構在「什麼時間」,「給寶寶讀什麼樣的繪本」,「怎麼讀繪本」方面的建議都是不同的,也沒有明確的利弊之說,我們都需要結合自己寶寶的實際情況,決定什麼時候開始親子共讀。
作為分享,我給大家來侃侃:在3歲以前,孩子們奶奶的「瞎掰」神技能是怎麼樣的:
6月齡前的呀呀學語
孩子們6月齡以前,還只能發出單音的嘰嘰呀呀啊啊,奶奶會和孩子們對話,比如:
爸爸上班去了,下班就回來陪寶寶啊;
媽媽在做蛋糕,寶寶聞:好香啊。你想不想吃啊?但是寶寶現在還不能吃哦。長大了能吃的時候,媽媽會做好多給你吃的哦。
這些對話說一兩句很簡單,在孩子非睡眠時段大量地碎碎念,不容易。
在認識小玩具的時候,比如健身架上的小獅子。奶奶會從顏色、形態一直「瞎掰」到全家人的屬相,還展望一下孩子大一點可以去動物園看真正的獅子。這個陪伴玩健身架的過程真的是肢體運動、聽覺、視覺都得到刺激。
6-12月齡的色彩認知和情感引導
這個月齡孩子們會開始玩布書、小卡片了。布書的洞洞書奶奶會和孩子玩躲貓貓,旋轉卡通配件也能把老虎尾巴和貓尾巴做個對比,孩子要啃咬「尾巴」,她還會說:「是不是貓尾巴更好吃呀?但是老虎尾部吃了更飽哦,因為更長更粗對不對?!」
「卡片是什麼顏色呢?就是今天媽媽衣服的顏色。媽媽皮膚白,穿什麼都好看,是不是?」PS:不是變相誇我。這一點真的是奶奶最好的地方。大部分媽媽在寶寶4月齡後都會重返職場,但我家倆孩子即使奶奶帶得最多,都無比的粘我,喜歡爸爸媽媽,也沒什麼分離焦慮。因為我們不在的時候,奶奶都會從任何一件事,一件物「瞎掰「到爸爸媽媽身上,對孩子而言,爸爸媽媽其實就是一直都在「身邊」:爸爸買的餅乾,媽媽買的衣服,爸爸的電腦,媽媽的護膚品,這些在家裡的所有物品,都和爸爸媽媽可以聯繫起來。
1-2歲的規矩養成
這個年齡的寶寶,已經有喜歡坐到某一個地方看書、玩的習慣。一些行為引導的繪本(比如:鼻子不是用來挖的)可以有意識地共讀了。奶奶對孩子的習慣其實蠻寬容的,和大多數隔代陪伴一樣,覺得孩子還小沒那麼嚴苛。但可愛的是:繪本講的道理她會先自己消化,覺得書上都這樣說,那肯定是要照著「專家意見「給孩子培養習慣的。所以」瞎掰「又來了:奶奶以前還覺得這樣是可以,但是寶寶看:書上說咱們應該這樣做哦,所以說還是要聽專家的,現在的孩子都比以前的聰明,養孩子肯定和以前是不一樣的。有點繪本解決隔代養育的意思。
孩子的小書架在這時候也可以使用起來。每次讀書前自己選書,讀完再自己放回去。奶奶會將就孩子坐小凳子、用小桌子,1歲多的孩子能乖乖坐小凳子上的並不多,但有大人身體力行陪著讀的還是不一樣:沒有身高差,讀的書可以全是圖片也有大量的情節輸出,不會翻翻就完事,這坐上30-60分都是沒問題的。當孩子不願意按好習慣行事時,奶奶會用繪本裡的主人公開始「瞎掰「:看吧,鼠小弟看著你呢?噠噠妹妹玩了橡皮泥怎麼不還原呢?掉地上了要摔跤,下次也沒得玩了。這招是屢試不爽的,孩子會立馬跟著奶奶撿起橡皮泥,放好再離開。
2-3歲思維引導
這個年齡段的共讀繪本還是以圖畫為主,零星的幾句話。是一個需要超級發揮想像力的互動期。能把相同的繪本講得好的,都不是講的同一個故事。哈哈哈。奶奶的「瞎掰「可以將科普不同天氣的繪本,加入人物:
因為不聽媽媽的話,沒有帶雨傘出門——淋雨了——感冒了——得出結論:要聽媽媽的話。
這樣的互動除了增加趣味性、是好玩的,貼近她們熟悉的生活場景,非常難得的是老人在帶孩子的過程中,一直在為媽媽打call,維護媽媽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最後再讓孩子講給她聽,孩子也會跟著奶奶做更發散的聯想。
孩子不願意洗手後再吃飯,奶奶的「瞎掰「會搬出洗手繪本裡訓斥小女孩不洗手的老爺爺:老爺爺看著妹妹呢,不洗手就吃飯,老爺爺會來打手手,好吃的也會被拿走。」威嚇「會讓妹妹立馬就範。通過「別人「的督促緩解生活中和孩子的真實」衝突「,並能建立情感連結和共情。這種」瞎掰「讓我們想給孩子傳遞的規則變得客觀、並在情感上易於接受。
帶孩子不僅僅是陪伴,陪伴不僅僅是陪著,怎麼變著方兒的陪真的是個技術活。能變著方兒的「瞎掰「的更是真愛。謝謝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