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很小的時候, 同學就是朋友,朋友就是鄰居。
我們一起放學,一起上學,一起遲到,一起早到。
因為我們住在同一個院兒裡。
△我們會吵架,會生對方氣,會發誓這輩子都不再理對方,然後用一包花生糖又收買了對方的笑容。
△鄰裡間的竄門聊天是生活的一大樂趣,你家的燉羊肉,我家的紅燒肉,你嘗一口,我夾一塊。
△而今,對面住著誰,幾個人,叫什麼名字,卻不知曉。
△曾經的友情,就是陪你一起瘋,一起鬧,有事一起擔,有難一起扛。
△一起出招幫著兄弟追「女神」,最後發來一打好人卡。
△肆無忌憚的開玩笑,百無禁忌的亂玩鬧,就算打了一架,一杯酒就能冰釋。
△而現在,人手一部手機,家裡、外面、吃飯、聚會,說話的少,低頭的多。
△90年代的路上,就算是閉著眼睛走路,也不會撞車。
每天早早的醒來,吃上一頓羊雜,然後悠悠的騎著自行車上班。
△如今,八點半點要上班,八點才起床,來不及吃早飯,擠著公交,這樣的生活成了你的必經之路。
△售票員會用著一口流利的寧夏話報站,「下車嘍,郭家莊到咯」。由小到大,這的生活就是我們的傳統。
△飛毛腿、擦炮、甩炮,那是只屬於新年最美好的玩具。
△曾經,雖然相機和膠捲珍貴,但每年還是都會拍一張全家福,然後印出來擺在相框之中,而今,手機都能高清拍攝,卻沒有一張和家人再拍過一張全家福。
△售票員逐漸消失,用寧夏話播報的站點也越來越少,「喜羊羊」成了學會的第一首歌兒歌,而孩子,對於寧夏話也成了聽得懂說不來的「張嘴啞巴」。
△比起新年,更多的人在意起不屬於中國人的節日——聖誕節、情人節。
△小時候玩具不夠多,但就算是一顆彈珠,一張畫片,一根跳繩,都好好的放在床頭,不準別人動。
而今,什麼都可以隨意的丟棄。
△小時候吃飯,可以不吃菜,但絕不能浪費一粒米。
而現在,媽媽們總說:飯不要吃了,把菜吃光。
△據說那時候只有來到銀川汽車站的都會合影,有一家子的、一個人的都會站在這裡拍照······
△這是紅旗劇院,那是的銀川還沒有什麼娛樂設施,這裡算是銀川最好玩的地方了,如今已經拆除了。
△寧夏府城銀川從1925年起有了電影,老百姓也第一次看到了這個有影無聲的稀罕物,章萬寶也成了寧夏第一位電影放映員。無聲電影在當時的寧夏府城銀川確實是個新鮮事物,老百姓生計艱難,購票不多,但有錢人、軍政官員、卻購票踴躍,影院天天座無虛席
△西門橋外的自然湖泊,可是咱銀川市民的消暑遊泳的好地方
△這是小區門聽到最多個吆喝之一。隨著一聲聲的吆喝,可以看見磨刀師傅在大街小巷裡,穿來穿去的身影。
△「小販騎著車子,走街串巷,買的就是小時候的味道-梳子糖(學名:麥芽糖)。
△那一聲「嘭」,曾讓我又愛又恨。我們圍著它,卻不敢靠近它。
△如今的銀川,繁花似錦,高樓林立,刀鏽了再買一把,要吃東西,飯店餐館,方便了,卻又無趣了。
時光穿梭得很快,歲月總讓人懷念。
銀川經濟騰飛,我們都知是好事,但是不斷傳承的城市文化不應就此掩埋,記得將最珍貴的本質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