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承接上一篇正手全臺進攻「12字訣」部分,繼續探討業餘實戰中的攻球如「弓」,以及搓球的方法詳談。「攻如弓」,正手反手就攻擊層面來說,涉及到身體和手法運用兩部分。假設你攻擊的目標是球檯對面的某一點,當你觀察到時,視線即與目標落點一致,成一條直線。不過,你攻擊的線路並不是一條直線,需要由兩個弧線來完成:手臂的弧線、球運行的弧線。手臂的弧線決定者球運行的線路,必須在身體右側騰出空間,整個身體作大於或等於45度的轉體。
當攻擊力度加大時,球運行的軌跡拉長,如果不控制壓低弧線,球就會不受控制的飛過目標點,這種動作我們在電視屏幕上經常就可以看到,男性運動員的動作要明顯大於女運動員,樊振東在進行一波攻擊後,球拍通常定格在左前額,甚至越過頭頂。業餘選手大都類似於女運動員近臺的打法,完全靠近近臺,不停的倒板,真正的弧圈球攻擊藝術往往無法感受到。現在我們想要糾正這一點,就要預先在腦中形成進攻、進攻的概念,進攻從哪裡起板,進攻點是哪裡,再來考慮具體的進攻方法。
實戰中,身體大部分是保持前傾狀態下的,背部呈「弓」形,這是由桌球臺的高度決定的,不得不如此,桌球桌一般在人的腰間附近,還要考慮球第二跳後向外的下降高度,一些個頭不高的運動員可能會佔一些快速移動的優勢。這一點上,反手攻球的姿勢會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反手攻球時動作的區域在腹部偏左位置進行,如果來不及俯身收腹,就會造成被來球頂住的情況,小臂不能反向向內引拍,匆匆擊球的結果往往是下網。所以當你打球下網時,不妨檢驗一下自己的動作是否做完整了,是否有足夠的距離進行摩擦來球的動作(一般稱為拉球)。
什麼是摩擦?所謂摩擦是指一個物體在運動過程中,對另一個物體表面的作用。用一把斧頭去劈柴,需要把斧頭舉得老高,然後落下。再舉一個例子,劃火柴,點燃一支火柴棒時,火柴棒要從火柴的上方落下,直接碰火藥皮是點不燃的。有一定距離情況下接觸、撞擊桌球的表面,使之旋轉式運動,這就是桌球的摩擦。思考一下反手俯身拉球,對拉下旋球有很大幫助。拉下旋球最大的困擾是轉腰,轉腰過去的目的是為了從下方引拍。如果我們準備狀態時俯身的,那麼向右或後轉身就方便多了。通常說拉下旋球要等下降期,其實這個等的前期,我們是在做轉腰下沉的動作的,不要先用手去擊球,先把動作做完,拉下旋球就不難了。
攻球時越是不發力或發力方式不對,就越容易下網,這其中已經不是技術層面的問題了,而是心理層面上出現了偏差,實戰中最大的忌諱是打情緒球,急躁、厭惡、憤懣、害怕等等都是不利因素。打球不發力時,絕大多數都是會下網!要敢於用力量去擊球,即使是下旋球也是如此,注意,大都數業餘球友所說的拉球都是身體站得直直的,用手去把球摩擦上來,為了控制弧線,還特地翻一下手腕,這樣的動作未免太過於陳舊了一些。
有句話叫做,寧可搓短,不可搓長,來的是反手長球,你去搓一板,本身來球是比較衝的,你這樣把球用面碰過去,必死無疑。什麼是碰球?球友抬槓說我是搓過去的啊!抓住一點,打桌球除了擊打,就是摩擦,有時候兩者兼而有之。擊打產生力量速度,摩擦產生旋轉。如果不會很好的控球,把球搓轉,那就是碰球,再不濟就是吃對方發球,來球直接在你球拍上自由的反彈出去。
馬龍、許昕的正手擺短能力超強,來球是旋轉的,他們搓過去的球也是轉的,球在不斷旋轉過程中會加速向下的地心力,運行的距離不會很長,所以他們的搓球搓的很短,也不會冒高被對方扣。業餘中一搓就冒高,一冒高就被對方扣死,對方發正手短球時搓一板,對方直接打反手大角,對方發反手位長球還是去搓,緊接著又是打正手大角斜線,幾個回合下來直接令人崩潰。
要講清楚怎樣搓球,要花很大篇幅,筆者稍作簡化一下,挑出幾個重點:
搓球時機,業餘常見的是急急忙忙去搶點,沒看清球的上升期、高點期、下降期。搓球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適當必平時放慢速度就可以了。球拍位置,用球拍的哪個位置去搓球,一般是球拍的前端靠近中心點區域,不能太靠近球拍後端,那樣會容易冒高。搓球的方法,搓的目的是為了使球旋轉,讓來球在拍面多停留,而不是蜻蜓點水似的碰一下就結束,球在拍上滾動,就可以卸掉對方的旋轉。搓球的方向,不能毫無意識的去伸個拍子去接球,就好像去接天上掉下的餡餅一樣,搓球的方向一般是從右往左,儘可能用手腕的力量。關於步伐問題,這個涉及到很多方面,每個人的身體條件不同,步伐要求不一樣,一般來說,正手是一個左右移動的問題,反手是前後移動的問題,正手從左向右移動稍微困難一些,而反手從右往左的移動容易,因為人的習慣是向前、由右腳驅動力多些。具體的移動方式就不敘述了,每個人可以採用自己習慣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