惘聞《十萬個為什麼》:從「絕望的海底巨獸」到「翱翔天際的鯨。」

2020-10-16 小鹿角APP

他們秉持一顆探索之心,從未重複自己。

文|珂斌

編輯|木子

排版|思涵

設計|阿蒙

9月24日,惘聞發布新專輯,取名《十萬個為什麼》,一個「開放式」的名字。在如今這樣各路音樂人都熱衷於「單曲」的環境中,以「專輯」形式將作品「成套」發表的做法,似乎顯得不合時宜,至少有人會覺得它稀釋掉了商業性的熱點。

在專輯文案中,吉他手謝玉崗寫到:「一首歌並不能紀錄某個階段相對完整的思考,但一張專輯可以。而對於這張專輯裡每一首歌,講述的又是各自獨立的故事,它可以是關於無數的 『 ?』,也可以是關於遙遠處依舊需要去探究的光亮。」

早在2016年,惘聞曾接受過音樂財經的採訪,那時謝玉崗坦言:「這個世界遠遠比你想的要複雜,最終你留下的不過是你思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去表達。」

這兩番相隔四年的言論,措辭不同,內核相同。作為音樂人的惘聞樂隊,無論是四年前的《歲月鴻溝》,還是兩年前的《看不見的城市》,再到今天的《十萬個為什麼》,他們都秉持一顆探索之心,從未重複自己。且這種探索,在《十萬個為什麼》裡,有了更為別致的一面。

專輯共8首曲目,首尾相接。儘管它並不是一張聽一遍就能讓人「記住」的專輯,但聽過第二遍,則首首精妙,有其自洽邏輯。例如《幽魂》一曲,聽感古怪、魅惑、詭異。簡言之,充滿了「不和諧」,初聽之下,甚至令人感覺詫異。但這種「不和諧」,實則是惘聞刻意為之。

此曲由鐘琴聲開場,細心的聽眾也許會發現,鐘琴在其開場處共演奏了12個音,且毫無邏輯。對此,惘聞早有解釋,稱其運用了「十二音技法」。而這個名詞,對於音樂專業的樂迷來說,絕對不會陌生。

我們如今聽到的現代音樂,大多建立於「十二平均律」體系之上,簡單說來,即一個八度內,共包含12個音,其中音和音之間最小的距離為「半音」,例如鋼琴上白鍵和黑鍵的距離,但在傳統音樂思維中,這12個音會按照調性進行分布,並且具備不同功能性,我們所說的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或者主歌、副歌等結構性的名詞,統統建立在這十二個音的調性基礎之上。

而「十二音技法」則是在利用這十二個半音的同時,放棄調性結構,並通過各類組合方式,將這十二個音進行重新排列,形成「音集」的概念,並在接下來的音樂發展中,在這十二個音全部出現一次之前,不得重複其中任何一個音。

《幽魂》一曲的開場,鐘琴演奏的十二個音分別是:C# 、G#、 G、 D#、 F#、 F、 C、 E 、D、 A 、A#、 B。很顯然,沒有重複,並同時因為「十二音技法」放棄調性結構的原理,使得每個音都缺乏「屬-主」的解決傾向,因而產生極為古怪的聽感,如「幽魂」一般。

「十二音技法」的誕生距今百年有餘,誕生於傳統音樂思維走到盡頭之時。那時的音樂家以此向自己發問:「音樂創作的邊界在哪裡?」,這個問題,前者如勳伯格,後者如約翰.凱奇,每一個人都沉浸在對此的思考之中。

但這條途徑世紀般漫長的探索之路,於大眾而言是極為陌生的。

同時,立足於此,並將其作為探索路徑的惘聞來說,已經走上了同這些先驅者一樣的道路。一旦上路,旅途便有了開端,前方才有未知。無論音樂或人生,前路都在旅程裡誕生,如謝玉崗在文案中所言:「總是有那麼多需要弄明白的事情,也只有浸入在這個過程裡才能理清自己的思路吧。」

除去《幽魂》之外,專輯其它作品也都有其獨特之處,例如《鍛高潭》一曲,惘聞稱其名字取自日本燒酒。再如《孤獨的鳥》一曲,被樂迷翻譯為「Lonely Bird」,稱其為「Lonely God」的後續作品。

的確,這首《孤獨的鳥》和《Lonely God》一樣,在情緒上都極具「煽動性」,但這種「煽動性」並非「攻擊性」,更像是猝不及防的「籠罩感」。對於這樣的作品來說,至少在大部分聽眾裡,鮮有人會感受到歡快或任何興奮的情緒,更多的是彌散性的孤單、平緩,或是悲傷。

相對於《幽魂》中「不和諧」且摒棄調性的十二音技法特點來說,《孤獨的鳥》則回歸調性。全曲置於A大調之上,其和聲的基本框架為IV-IIIm-IV-V,其中IV級為下屬功能,IIIm級在此可看作屬功能,V級也為屬功能。

這樣一來,整首作品IV-IIIm-IV-V的基本框架形成下屬-屬-下屬-屬的不斷循環,儘管此曲為A大調,但全曲從頭至尾都並沒有出現過主和弦A,從而形成一種調性之中持續不斷的「懸而未決」之感,使得聽眾很容易進入到和聲「持續行進」所帶來的「綿延不絕」之中。

除去其調性上的「綿延不絕」,這首作品的律動也相當緩慢,緩慢到幾乎沒有了律動,其中底鼓的重音,如同鈍擊一般,恍若巨人的腳步,沉緩前行。每一步之間的間隔都顯得冗長,而這種冗長在全曲7分05秒的時長中,平鋪直敘,更顯得無邊無際,仿佛一場極為漫長的旅途,再冠以號角、貝斯的長音;吉他的噪音;鐘琴的叮嚀,以及接近人聲顫音的採樣音色,似乎都讓這場旅途變得非常矛盾、掙扎,像渴望遼闊海面的人,深陷海底。

這反而使「孤獨的鳥」四個字聽上去更為瀟灑,因為它的背後,更像是「絕望的海底巨獸」。

這的確是音樂的功能之一,它能激發人情緒上的波瀾,激發人場景上的想像。在《孤獨的鳥》一曲的評論下,有的樂迷回憶過往,有的樂迷則寫起了詩,每個人的感受和想像都有著不同。當然,也有的人的確對於音樂中「理性」和「感性」間的關聯持懷疑態度,對此,我們難以平衡,不作討論。

但無論是因為什麼,有許多樂迷都願意沉浸在這類音樂所營造的感受中,或是說,那些通過音樂所激發的情緒、場景,都如同一面鏡子。在這面鏡子中,聽者看到了許多日常中他人看不見的,關於自己的部分。

這如同自體心理學中的「鏡映」一詞,即作為一個人類,我們都需要被人「看見」,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感受。而這也側面說明,人和人之間,是需要相互充當容器,相互接納的。只不過在如今的時代裡,人和人之間的相互疏離,成為常態,我們很難找到可以相互接納的人。

如同其歌名「孤獨的鳥」,每個人都有一片湛藍的天際,並在湛藍中孤身一人地飛翔。

惘聞稱,這首作品為樂隊幾人的即興之作。而「即興」一詞,重要的在於「即時」。換言之,在那個「即時」狀態中,他們所呈現出來的主題,圍繞的是「孤獨」。四年前的《歲月鴻溝》中,曾有《黃泉水》一曲。謝玉崗否認了這首作品中「黃泉」和「輪迴」之間的聯繫,他坦言:「我覺得它沒有輪迴,它一直朝著黑暗走去。」

顯而易見,「孤獨」、「黑暗」,一直是圍繞在他身上揮之不去的部分之一。作為聽眾的我們來說,有的人會在惘聞的音樂中聽到海,有的人聽見山,還有的會看到過去的人。

儘管我們很難把音樂中的某個段落,或是某個樂器的聲音同某種具體感受對號入座。但作為「表達者」的惘聞來說,表達的本身,滿足了他們的需求,聽眾們在其中被喚醒的情緒、想像,或者是樂趣,也都滿足了聽眾的需求。

音樂作為聽眾和音樂人之間的橋梁,也許在不同的人身上會幻化出不同的感受,但它終歸是一次連接,是藝術家和人間的對話。

不得不說,作為一支極負盛名的後搖樂隊,惘聞的音樂不僅提供了「鏡映」,秉承了諸如「十二音技法」的探索精神,同時又飽含趣味,譬如「Lonely God」翻譯為「浪味仙」,又以燒酒之名「鍛高潭」為作品命名。

一直以來,惘聞都是一支有著「大格局」的樂隊,他們的作品,也的確有著音樂之外的意義,並非僅僅通過如《幽魂》中的「理性」角度,或是《孤獨的鳥》中的「感性」角度可以覆蓋。《十萬個為什麼》一專,處處驚喜,且隱藏各類彩蛋,有的部分,頗具趣味性。

專輯第三首作品,取名《五五路》,在這首作品中,惘聞以音樂節拍、作品名稱、大連道路名三者間完成了一次「形式同構」。

所謂「形式同構」,簡言之,即「不同事物間的對應關係」。早在1996年,美國作家侯世達所著《哥德爾、艾舍爾、巴赫 — 集異壁之大成》一書在中國出版,在其中特地討論了數學家哥德爾、版畫家艾舍爾、音樂家巴赫三人之間的「形式同構」。

更有意思的是,這三個人物的名字縮寫分別為G(哥德爾)、E(艾舍爾)、B(巴赫),而這三個字母的中文諧音正好為其中文書名「集異壁之大成」中的「G(集)、E(異)、B(壁)。」由此,完成一次簡單的「形式同構」。

其實「形式同構」的背後,暗含了「萬物同歸」的邏輯。惘聞的這首《五五路》,非常豐富,各類音效層出不窮,在具備實驗音樂元素的同時,又在中途變拍,從原來的四拍變成兩個五拍接一個六拍,由此形成「五、五、六」。而這其中的「六」字,在漢字的數字寫法中,為「陸」,與「五五路」中的「路」字詞意類似,且讀音相同。

由此形成音樂和曲名間的「形式同構」,且恰巧,「五五路」正好是一條從大連市中心向外延伸的道路,由此又形成和大連道路間的「形式同構」。

這種做法,最終形成一個「閉環」,如同畫圓,非常完滿。凸顯出惘聞的創造力,覺察力,以及對於結構的把控能力,精緻且巧妙。如同三維世界的任意一點,可以向外輻射出無數條直線,頗有禪宗中「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哲學美感。

這也是惘聞的獨特之處,是跳出音樂之外的藝術家視角,更重要的是,這種視角可以給藝術家提供的是近乎無限的探索方向,是不枯竭的創造源泉。

專輯的結尾曲,曲名《醉忘川》,其中「川」字為「水流過兩岸」之意,特取「水」的意像呼應專輯首曲《鍛高潭》中「潭」字的「水」之意,再次形成「閉環」。相對專輯中其他作品來說,這首作品顯得非常明亮。其開場的Major和弦弦樂鋪底,使人產生水中「波浪起伏」的聯想,而合成器的高頻不斷點綴,如同「水滴」灑落,給人以甜美的感受。

實際上,作為「後搖」樂隊的惘聞來說,他們的音樂通常不會使用太過複雜的和聲,這也是「後搖」音樂的一個特點,若和聲太過複雜,和聲節奏轉換過多,有時會被人冠以「數搖元素」的標籤。這首《醉忘川》的和聲框架,大部分圍繞在I級、IIm級、I級、V級的循環之間,形成主(T)-下屬(S)-主(T)-屬(D)的進行,其中包含半變格、變格,及半正格進行,是傳統和聲中較為常用進行方式之一,再因其置於大調之上,令人產生滿足、愉悅的感受。

但正因其傳統性,早在幾百年前的古典時代,這樣的和聲進行已經被寫進了無數音樂作品中。這就導致現今的人們很難在其中有突破性的、創意性的表達。

好在惘聞是一支配置極為豐富的樂隊:吉他、貝斯、鼓、合成器、鐘琴、提琴、小號、大號,而這其中由鼓的部分可以延伸出各式各樣的打擊樂器,合成器則更是變幻無窮。

這種種音樂素材,加上惘聞對於結構的把持能力,都使得這首建立在傳統和聲進行之上的《醉忘川》一致受樂迷好評。如果說《孤獨的鳥》像是「絕望的海底巨獸」,那麼《醉忘川》則是「翱翔天際的鯨」,以身軀連接海面和天空的湛藍。

《十萬個為什麼》的製作,共耗時兩年,在專輯文案中,謝玉崗寫到:「在《十萬個為什麼》創作的兩年裡,我不像以往那樣在意專輯的時間計劃和工作的節奏,開始喜歡上了這個過程本身。結果就是更多的時間在不斷的試來試去,大部分時間裡歌曲本身並沒有什麼太過進展,但這幫我解開了很多(為什麼)。」而這種「解開」之意,似乎也可以和《醉忘川》的明亮、豁達產生「形式同構」,讓人頗有想像空間。

總之,對於「為什麼」,我們時常伴以因無法尋得答案的焦慮,又欣喜於它其中所暗含的「未知」,因為那裡又充滿希望。對此,再借謝玉崗已經給出的答案:「它可以是關於無數的 (?),也可以是關於遙遠處依舊需要去探究的光亮。」

-END-

「核」化的千年等一回,「燒」了雷峰塔

「音樂」與「綜藝」之間的平衡被找了回來。

盤點|滾石雜誌《最偉大的500張專輯》TOP15

拯救大家的歌荒。

ABOUT US|關於我們

詩焓文化創立於2014年9月,我們以領先時代的思維與行動力,幫助行業夥伴持續取得超越期望的成功。詩焓文化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行業分析師團隊,致力於打造流媒體時代下的新型智庫服務機構。我們在「音樂版權」「現場音樂」「音樂教育與硬體」「音樂傳播」「娛樂營銷」 「藝人經紀」「流媒體」「文化資本」「文化旅遊」「青年文化」等十大垂直領域建立起行業研究中心,為客戶提供研究報告、品牌策略和數據服務。

CONTACT US|聯繫我們

投稿請致信

congli.zhang@chinambn.com

稿件一經刊用,根據文章質量,提供500–1000元稿費

——有價值的音樂知識興趣社區

資訊、報告、教育、招聘、社區

左右滑動 了解

相關焦點

  • 惘聞《十萬個為什麼》:從「絕望的海底巨獸」到「翱翔天際的鯨」
    早在2016年,惘聞曾接受過音樂財經的採訪,那時謝玉崗坦言:「這個世界遠遠比你想的要複雜,最終你留下的不過是你思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去表達。」這兩番相隔四年的言論,措辭不同,內核相同。作為音樂人的惘聞樂隊,無論是四年前的《歲月鴻溝》,還是兩年前的《看不見的城市》,再到今天的《十萬個為什麼》,他們都秉持一顆探索之心,從未重複自己。
  • 惘聞的十萬個為什麼,聽它說未知的答案 | 平話有票
    12月25日,惘聞2020「十萬個為什麼」全國巡演第二階段正式啟程。這支被媒體定義為 「中國後搖領軍樂隊」的搖滾樂隊即將來到福州,無疑是一個讓樂迷心動的事。自1999年成立以來,每兩年出一張專輯,是惘聞向來不會打破的慣例。本次巡演中,他們將帶來新專輯《十萬個為什麼》其中的8首單曲,從《鍛高潭》到《孤獨的鳥》再到《醉忘川》,每一首都有它們自身表達的位置和音樂的呼應。
  • 10/31|惘聞2020新專「十萬個為什麼」全國巡演·瀋陽站
    )和「七千裡又怎樣」(一部超長紀錄片)是我們發給大家通往惘聞2020年全新專輯的兩把鑰匙,最終解鎖的這張新唱片名為《十萬個為什麼》。不過,數詞本身也都是虛指,最終演變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 「五千個在哪裡,七千個怎麼辦,十萬個為什麼」。
  • 明晚丨惘聞 2020新專輯《十萬個為什麼》全國巡演 杭州站
    )是我們發給大家通往惘聞2020年全新專輯的兩把鑰匙,最終解鎖的這張新唱片名為《十萬個為什麼》。不過,數詞本身也都是虛指,最終演變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 「五千個在哪裡,七千個怎麼辦,十萬個為什麼」。作者伊林在談及《十萬個為什麼》的寫作目的時寫道(這也是惘聞想要用這個名字作為他們第十一張唱片名字的一個重要原因):於是,在兩年前,這個專輯名字先於專輯的音樂出現了。兩年前某次音樂節演出後大家閒聊,樂隊提出了接下來新專輯的名字要叫「十萬個為什麼」。
  • 惘聞發布新專輯《十萬個為什麼》;英國搖滾樂隊You Me At Six發布全新單曲《Beautiful Way》
    6編輯推薦 惘聞《十萬個為什麼》「第一次是先有了專輯名字才開始的歌曲創作,然而這也沒有幫我們確定內容的框架和邊界,大家一如既往的天馬行空起來。唯一不同的是在《十萬個為什麼》創作的兩年裡,我不像以往那樣在意專輯的時間計劃和工作的節奏,開始喜歡上了這個過程本身。結果就是更多的時間在不斷的試來試去,大部分時間裡歌曲本身並沒有太多進展,但這幫我解開了很多的「為什麼」。就好似「十萬個為什麼」本來的源頭 「One million Hows, two million Wheres,and seven million Whys!」
  • 惘聞樂隊:我們一直喜歡做「專輯」而不是「單曲」
    9月24日,惘聞樂隊推出全新專輯《十萬個為什麼》,網易雲音樂可以購買線上數字版專輯。《十萬個為什麼》是樂隊近20年推出的第11張專輯,也是他們的第一張先有專輯名稱才開始進行創作的專輯。從作品而言,《十萬個為什麼》展現了樂隊應有的藝術水準。
  • 全國23城巡演版圖,惘聞樂隊新專輯,表達音樂純粹美感
    《十萬個為什麼》,這已經是惘聞樂隊自出道以來,推出的第11張專輯了。這次,惘聞樂隊帶著全新專輯《十萬個為什麼》,再次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全國巡演。《十萬個為什麼這次,惘聞樂隊的「十萬個為什麼」全國巡演日程現已公開,自10月30日起,惘聞樂隊的全國巡演地點,從東北三省開始,先是哈爾濱,再過瀋陽、長春,總共覆蓋23座城市,最後一直開到「搖滾之都」北京!
  • 科學家拍到罕見鯨落畫面,鯨屍沉至海底,章魚、蠕蟲正在蠶食軀體
    科學家拍到罕見鯨落畫面,鯨屍沉至海底,章魚、蠕蟲正在蠶食軀體鯨魚是世界上體型最龐大的生物,一條鯨魚的死亡,所造成的影響比我們想像的要深遠,伴隨隨著鯨魚的軀體沉入海底,大量的生物會以此為食。甚至會誕生新生物,於是就有「一鯨落萬物生」的說法,來自美國的科學家就拍到罕見的「鯨落」畫面,鯨屍沉至海底後,大量的生物在此繁衍生息,從拍攝下來的畫面。我們可以看到,這句體鯨屍已被蠶食的只剩下骨架了,一群食骨蠕蟲正在消耗著骨骼上的脂肪,在現場還發現很多生物,其中,包括蟹類,海鯰魚,多毛類和深海章魚等。
  • 《深海迷航》十大外星海底巨獸
    導 讀 深海迷航十大外星海底巨獸介紹,深海迷航有哪些外星海底巨獸?
  • 鯨落,鯨留給大海最後的溫柔,鯨落為什麼是深海生命的綠洲?
    所謂的鯨落,其實就是海洋中的大型鯨類在死亡後沉入海底,生物學家給它起了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鯨落的過程一頭鯨魚死亡後,它的屍體將慢慢地沉入海底深處,在這一過程的第一階段,像深海中的深海蟹、睡鯊、盲鰻等移動的食腐動物會在第一時間趕到,鯨屍的90%的軟組織會被這些動物吃光,按平均估計來看,一頭鯨魚的屍體的平均體重在40噸左右,確實可以養活不少的深海生物。
  • 我國南海首次發現鯨落!為什麼說「一鯨落 萬物生」?
    【來源:科普中國】最近,「鯨落」上了熱搜。中科院「深海勇士」號在我國南海的海底,拍攝到一具3米長的鯨魚屍體。這具屍體可以至少養活1萬個生物體,它們吃在這裡,住在這裡,形成繁榮龐大的生物群落,可以延續數十年,甚至上百年。
  • 為什麼說「一鯨落,萬物生」呢,鯨落是什麼?
    其實鯨魚和海豚都屬於這一個目,只是體型大者稱為鯨,體型小的稱為豚。 鯨類的視力比較模糊,但聽力極好,有著極其敏銳的聲吶系統,可以進行回聲定位,人類在海中進行鑽探等工程都會影響到它們,鼻孔位於頭頂。和我們一樣,它們有一左一右兩個肺葉,但是有三個胃。身體外面有一層厚厚的脂肪,用來保溫、增加身體浮力。
  • 沉入海底是萬物生的鯨落,擱淺則是危險的鯨爆
    再大的生物,也難逃死亡的魔咒,而死亡後的鯨魚,一般面臨兩種完全不同的局面:沉入海底或者擱淺。鯨落:死而後生鯨魚死後沉入海底的現象,被稱為鯨落。俗話說:一鯨落,萬眾生。鯨魚死亡後,巨大的身體會被其他海洋生物吃掉,是我們最容易想到的結局,然而現實中,鯨落對生態的貢獻絕不僅此,它的存在能滋養出一個完整的自養型生態系統。1998年,研究人員就對北太平洋深海的鯨落進行了研究,發現至少有12490個生物個體(代表43個物種)會以鯨魚的身體為食物。
  • 滅絕的遠古巨獸古蜥鯨,吃的蝦竟然是地球霸主?
    接下來幽幽就帶大家了解滅絕的遠古巨獸古蜥鯨,古蜥鯨竟是從樹上跑下來的?一、滅絕的遠古巨獸古蜥鯨世界上最早的鯨魚:古蜥鯨。古蜥鯨也叫作械齒鯨,是一種肉食性鯨魚,身長18米,是大白鯊身長的3倍。你很難想像這樣一個大傢伙,祖先竟然會是一種個體很小,身上披毛生活在樹上的哺乳動物。
  • 翱翔天際的龐然大物
    翱翔於天際,穿梭於雲端,可飛行萬裡,亦可上天入海。自然賦予了鳥類飛行的能力,鳥兒靠著流線型輕盈的身材、發達的消化和心肺系統以及一對披覆羽毛的翅膀,可以達到世界上任意一個角落。但當鳥的體重增加之後,它們是否還能再次翱翔呢?
  • 為什麼說「一鯨落,萬物生」?我國首次發現「鯨落」生態系統!
    當鯨魚在海洋中死去,它的身體會緩緩沉入幾千米的深海,這個緩慢的過程有一個飽含詩意的名字——鯨落 有人說,深海鯨落十裡,化作一方島嶼,孤獨且溫暖著你,養育這百年海底。生於海洋,死亦歸於海洋。
  • 音樂電臺|鯨落
    沉沒的只有肉身,鯨的靈魂悠然遊動,穿過千百米深的海水,在暮天的雲或夜空的星中尋到了自己的歸宿,他的靈魂自空中俯瞰著,俯瞰自己的血肉與骨架是如何構建一個新的小型生態系統,支撐無數小生命安穩度過幾十乃至上百年。想必在那時,鯨是想要微笑的吧?腐爛蒼白的脊骨也可成為哺育生命的搖籃,也正因如此,鯨的生命從未終止,而是在那些小生物迅捷忙碌的遊動中得到了延續,生生不息。巨鯨落,萬物生。
  • 為什麼說「一鯨落萬物生」
    為什麼說」一鯨落萬物生」今天被抖音」鯨落」刷屏了,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鯨落」,就是鯨魚在死去的時候會慢慢沉入海底,科學家為這個現象取了一個特別美麗的名字叫」鯨落」,鯨魚可以說是海洋中落葉歸根最好的詮釋,它生於大海死於大海長於大海隱於大海,獨自孤獨用盡全力給大海最後一個擁抱,死於海底後腐爛成泥也要成就一場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