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網傳「陝西榆林一男子乘奧迪車闖會場」一事,陝西榆林定邊縣委宣傳部官方帳號「定邊宣傳」通報稱,8月17日,定邊縣紀委介入調查。經定邊縣紀委常委會研究,決定對定邊縣人社局副局長張宏學同志進行立案審查。
「網上代有紅人出」,這波刷屏的是「張局長」,因為一句「我是張局長,你連張局長都不認識」,再加上一句「張局長都不讓進」,定邊縣人社局副局長張宏學瞬間在網絡上躥紅。
官方已對「張局長」立案審查,目前尚無結論,而輿論中比較一致的判斷是:耍官威!現實中,被聚焦到輿論場上的官威官員,都是各有各的「威」,比如有的官員習慣問別人「你知道我是誰嗎」;要不就說「我是某某部門的,讓你們領導馬上來」;還有的人習慣說「信不信,我一句話就能……」。不管是什麼形式的「威」,目的無非是向別人「介紹」自己的權勢能量。在一些信奉官本位、權本位的人看來,亮身份、打官腔都是可以「橫著行」的「硬通貨」。
「張局長」的官威官腔,特點是沒有一點委婉含蓄,直直白白地告訴對方:我是局長,我是「管籤合同的」。不但自己管自己叫「張局長」(把「副」省了),而且還想讓對方知道,「張局長」名氣很大——「你連張局長都不認識?」在短短不到一分鐘的視頻中,「張局長」的每句話都堪稱簡潔明了,寥寥數語便將自己的身份、身份夾帶的能量,高效展示出來,沒有一定的官本位底蘊的積累,演都演不出來。這也是「張局長」能夠迅速「走紅」的原因吧。
當年,縣委書記焦裕祿走村調研,一位老人問他是誰,焦裕祿說「我是你的兒子」。他也可以說,我是縣委書記,來為你們解決困難的,但以「兒子」自稱,卻能把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之間的關係闡釋得更生動。現在,我們當然不必要求官員都使用這樣的語言稱謂,但是,像焦裕祿那樣擺正為官者的身份角色,明晰公職倫理邏輯,注意語言和行為上的謙虛謹慎,理應成為公職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的一門必修課。這方面,張宏學副局長顯然缺少必要的修煉。
「我是張局長」這種「大言不慚」,恐怕不只是倫理修養不足的問題,更大程度是出於以權謀私的需求。一張嘴就先把官職「挺在前」,而毫無心理障礙,直叫人懷疑,「張局長」是不是早就習慣了拿職務身份當「通行證」,甚至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對「張局長」耍官威事件,需要從兩個層面調查和反思。除了語言和行為舉止的不端,「我是張局長」的優越感以及「明年不要來找我籤合同了」的威脅,是否不經意間暴露了以權卡人甚至權力尋租的慣常性動作?所謂「官小腔大」,不僅是缺乏修養的作風問題,也可能是權力未受有效約束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