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月第一個星期六下午4時到5時,總能在東京等地街頭看到一些身著綠色背心的人,他們手持工具和大袋子,一邊走一邊撿垃圾,再統一按規定處理好。背心上印有卡通熊貓頭像,以及日文「閃亮小分隊」字樣。即便是在日本疫情期間,這種志願活動仍在繼續。
「生活中肯定有很多人誤解過你,無須辯解,用行動證實吧。」組織者阿雅(化名)舉起手中印有熊貓圖案的背心,和記者聊起自己長期堅持在日本街頭撿拾垃圾的事。
在日華人志願者正在參與清理環境的志願活動。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從留學到工作,這名中國「80後」在日本一晃就待了十餘年。2017年,她在日本埼玉縣川口市西川口車站附近開了第二家四川麻辣燙店。
西川口車站附近店鋪聚集,其中七八成為華人經營,又被稱為「中國城」。近年來,日本媒體多次報導這些店鋪給當地經濟帶來了活力,但也總不忘加上一句,「只是當地垃圾問題堪憂」。
阿雅沒想到,自己第二家分店剛開張,就有日本媒體上門採訪,問她如何看待周邊垃圾問題。
垃圾不是自己扔的,垃圾問題也不都是華人店鋪造成的,不過阿雅不想浪費時間作無謂爭辯。她是行動派。
阿雅曾在中國國內多次獻血,留學時在日本「3·11」大地震後去福島做過志願者。她說,「助人為樂」「熱愛祖國」都是自己從小受的教育、堅持的價值觀。因此,看到日本對華人有誤解或刻板印象,看到周邊有問題要解決,她認為盡己所能行動起來是「理所應當」。
她立即給周圍華人店主們寫了倡議書,呼籲大家齊心協力把環境搞好。
「既然我先倡議,我就先自己做。」2018年2月,阿雅第一次走上街頭「撿垃圾」,獨自一人。
「剛開始可能很多人不理解,甚至用異樣眼光看我。但我這個人最不缺的就是勇氣。不管別人怎麼看,堅持做下去。越來越多的人認可我,並願意加入進來。」
在日華人志願者正在參與清理環境的志願活動。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從一個人義務服務,發展到200多名在日華人志願者參與行動;從西川口車站一地,發展到池袋、上野、橫濱等多地。志願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足跡越來越廣。
在日華人志願者正在參與清理環境的志願活動。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持之以恆的華人志願者活動給西川口環境帶來了可觀變化。NHK、共同社、朝日電視臺等多家日本媒體也都注意到他們。相關新聞播發後,一些日本觀眾寫來明信片或書信,表達支持和謝意。
日本觀眾看到有關華人志願者活動的媒體報導後,寫信表達感動和支持。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好幾次,日本人特意開車停到我們面前,搖下車窗對我們說『謝謝,你們辛苦了』;還有一些當地老人,看到有志願者帶著兒童參加清掃活動,會走上前充滿愛意地摸摸孩子的頭,豎起大拇指說『你真了不起』。我們心裡暖暖的。」阿雅認為,這些不僅是對志願者的鼓勵,也是對在日華人的認可。
「我們只是做了很小的一個活動,但希望通過這份長期堅持,用行動讓日本人看到在日華人的素質。」
華人志願者的行動既證明了自己,也造福了周邊。眼見環境好了,當地政府正在考慮擴大對「中國城」周邊基礎設施的投資。另據阿雅了解,西川口以前年度商業集會很少邀請華人店鋪,但現在都會發來邀請。
在日華人志願者正在參與清理環境的志願活動。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熊貓是中國的象徵,日本人也很喜愛熊貓。」阿雅特意選擇了熊貓這個中日民眾都喜愛的正面形象作為志願活動的標誌。
誠然,近年來,日本有不少針對華人或中國的負面報導,有關日本對華人或中國印象不佳的民調新聞也頗引人關注。但阿雅希望用實際行動消除誤解,也盼望中日民眾不斷增進對彼此的了解。
在日華人志願者正在參與清理環境的志願活動。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就如這支志願者隊伍的名字——「閃光小分隊」,阿雅希望在日華人更多「閃光點」能為外界看到。
也希望,這樣的「閃光點」越來越多,匯聚成中外交流更大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