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是一家什麼公司?
答案可能見仁見智。一直以來,高性價比是小米最初搶奪市場的切入點。但如今手機市場增速放緩,IoT成為手機廠商們比拼的下一個賽道。
小米也來到了轉型的十字路口。
那麼小米在AI研發上的方向和成果如何、怎麼切實加快技術落地,我們和小米人工智慧部聊了聊。
小米加速AI自研
除了詢問天氣、播放音樂的常規功能,你可否想過有一天音箱也可以成為一個能交心的朋友?
不久前發布的小米小愛音箱Art已經全面支持情感化的語音交互,小愛同學在被喚醒時,可以基於用戶情緒,做出開心、害羞、驚訝等等不同的反饋,就像一個有情緒的機器人。這是小米人工智慧部AI實驗室最新的語音成果之一——通過情感TTS合成,實現擬人化情感化的小愛同學音色。
當然,作為小米的第九款音箱,當中也融入了小米更多的自研聲學語音技術,比如支持全屋播放、就近喚醒等功能。
設想一下,用戶直接對小愛同學發出「全屋播放」的指令,不必打開APP,房間裡面所有音箱產品都能播放同一首歌曲。早上起床的時候,遠處的音箱鬧鐘響起,只需要呼喚近處的音箱就可以直接關閉遠處的鬧鐘,不必親自下地。
智能音箱是一種樞紐型產品,也是小米IoT上的爆品,所以聲學、語音技術也是小米在人工智慧研究中進度最快的一個方向,已經實現了100%的自研。此外,小米的人工智慧研究還包括視覺、自然語言處理(NLP)、知識圖譜和機器學習等方向。
小米人工智慧部AI實驗室主任王斌博士介紹道,在人工智慧領域中,機器學習更偏底層,是人工智慧的核心支撐技術。聲學、語音和視覺偏感知,是對人們感知到的聲學、語音和視覺信號進行處理。而NLP和知識圖譜則更偏認知,是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的語義理解。
目前,小米的聲學、語音技術主要用於智能設備的交互,而視覺技術主要用於提升小米手機相機的拍攝效果,NLP和知識圖譜則主要應用於各種網際網路內容服務。小米的機器學習一方面研究包括自動機器學習在內的相關算法,另一方面則主要是構建大規模的訓練和推理引擎平臺,其中包括端側的深度學習推理引擎。目前小米的很多基礎AI技術也正在平臺化,從而能夠全面支撐公司的多樣化業務,目前包括端側深度學習推理引擎MACE在內的框架已經開源,後期各項工具、平臺也會逐步開源開放。
王斌表示,今年小米在AI技術上會在多個方向上繼續發力,比如視覺方向重點是在基礎畫質算法上實現突破,達到行業一流水準;聲學語音方向還在進一步加強喚醒和合成的工作,儘快實現更大突破;NLP則在結合實際場景的情況下突破多模態內容理解技術。
「在公司內部的技術布局上,很多部門會有些相關性,大家互相支持去探索,成長會更快,「小米人工智慧部總經理葉航軍博士表示,目前小米的人工智慧主要應用在三個賽道,除了前述以音箱為主的IoT產品,還有手機相機和網際網路領域(搜索信息流推薦、電商平臺等),相對而言,消費者對前兩者AI應用的感知更加強烈。
「目前看,手機競爭很大程度上是拍照能力之爭」,葉航軍一言道破手機市場競爭本質。目前手機領域已經很久沒有激動人心的顛覆性技術,相機作為使用最高頻的功能之一,也是手機廠商們大展拳腳的領域。除了各類硬體上的加減乘除,圍繞攝像的AI算法也是各家手機廠商的持續創新的沃土——AI算法的邊際成本比硬體更低,而且可複製性也很高。
小米自研的視覺技術一方面不斷提升相機的基礎畫質,另一方面主要體現在多種相機相冊應用中,比如超級夜景、HDR、魔法換天、魔法分身等等。
以魔法換天為例,小米自研的AI算法可以將天空和照片的其他區域區分開來,通過更換天空素材,並調整其他區域的亮度顏色等,達到改變天氣的目的。「當時市場上的競品APP換天的成功率只有70%左右,我們在攻堅之後達到了90%以上」,王斌表示,尤其是針對前幾年北京的霧霾天氣,換天功能也是「擊中用戶痛點」,在社區還掀起了換天比賽,得到用戶廣泛好評。
「事關小米生死存亡」
毫無疑問,小米正在不斷提高AI技術的自研率。站在普通用戶的角度,對這些技術的感知雖然不甚強烈,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種種微小的技術進步卻也隱藏著小米的未來。
其實,小米內部圍繞AI技術的研究在很早就開始了,但早期主要分散在各個業務部門。直到2012年,崔寶秋加入小米,把分散的研發力量聚合,才組建了人工智慧與雲平臺團隊,並且主導了小米「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的技術發展路線。隨著技術立業的理念深入,小米成立了集團技術委員會,由集團副總裁崔寶秋博士擔任技術委員會主席。
到了2019年年初,小米開啟的新一輪架構調整。原來的人工智慧與雲平臺部拆分成立成為三個部門:人工智慧部、大數據部和雲平臺部。這三個部門也成為小米公司內部的一級部門,三位負責人直接向雷軍匯報。
如今小米人工智慧部的帶頭人葉航軍也是在2012年加入小米的,再此之前,他先後就職於IBM、Google和騰訊。在小米的八年期間,他從小米雲團隊總監、小米AI平臺團隊高級總監,再到升任小米集團人工智慧部總經理、AIoT戰略委員會副主席,個人主要關注領域包括搜尋引擎架構、分布式系統、雲計算及人工智慧。
小米去年年末的這次結構調整也釋放了明顯的信號:未來小米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這三類技術路線上的投入還要更大,而且會更垂直。「以前沒有機會去暴露的一些項目,現在得到了更多的機會,有了更多的資源投入、更多的跨部門合作,公司對AI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葉航軍表示。
2018年年初,雷軍確定了小米「手機+AIoT」的雙引擎戰略。小米始終堅持給用戶提供高性價比的產品,硬體本身的利潤率很低,通過口碑積累了大部分用戶。
利用硬體沉澱毛利更高的網際網路收入,需要時間,也需要AI幫忙發揮出更高的效率,回到硬體上,隨著手機市場大盤的下滑,小米要衝擊高端高價,就必須要有自研技術託底。在IoT層面,小米的優勢在於數量夠大,佔據了先發優勢,從IoT到AIoT的轉變,也是在打造更大範圍的萬物互聯,提供更智能的硬體產品體驗。
從財報上看,小米2020年第一季度營收497億元,同比增長13.6%,其中手機以外的收入(網際網路收入+IoT收入)佔總收入達到了40%,份額也正在持續擴大。AIoT的引擎也正在助推小米總體營收狂奔。
在去年的重整中,雷軍不止一次在內部會議中強調技術立業的重要性——「事關小米生死存亡,是小米持續發展最重要的動力和引擎」。
落地!落地!落地!
任意一項關鍵技術研發都不是小數目短周期的投入,尤其是AI。AI落地是絕大多數企業非常重視的目標。當然,AI落地也並不意味著所有的AI技術都需要自己研發。以聲學語音為例,雖然小米這方面的核心技術已經實現幾乎100%自研,但並不代表單一產品中的所有技術都來自小米之手。
所以在確定方向之初,清晰的判斷尤為重要。葉航軍表示,小米是一家專注而務實的公司,並不會為了研究而研究,也沒有一定要完全自研的情結,一切還是基於理性判斷。當然,王斌也認為,「上述領域的核心AI技術一定要跟上的,不然遲早會被卡脖子,如果是一定要自己掌握的,就會始終投入」。
所以,在選擇供應商還是自研技術之間,小米內部會維持「動態平衡」。
小米在AI技術自研上雖然起步較晚,技術的標籤也還沒真正走入用戶心智,但客觀來看,小米通過快速靈活務實的打法逐漸建立了自研的護城河。
首先是小米一直以來的效率足夠高,在硬體上適用,在AI技術研發上也依舊適用。
AI技術特別是應用於設備的AI技術在研發過程中的一個困難是,硬體一旦變動就可能會導致算法全盤失效,在實操過程中,小米的人工智慧團隊也學會了如何快速提取公共的部分,通過減少需要改動的地方,提高算法在不同硬體上的復用效率。
其次,小米也有足夠豐富的場景(電商/金融/遊戲等)可供技術驗證,也積累了大量的數據。據Q1財報數據顯示,在IoT領域,小米IoT平臺已連接2.52億臺設備,接入了手機、家庭、穿戴等7大場景,209款設備。
「AI技術到處都有用武之地,但要和場景充分結合技術才能產生巨大火花」——這也是王斌教授離開學術界進入工業界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然,王斌也並不是小米內部第一個做出這種選擇的學院派,小米對於AI技術研發落地的重視、AI場景的多樣性和優勢還在持續吸引更多的工程師加入。而這些人才在不斷塑造小米的工程師文化,也是小米接下來打造技術護城河最重要的基礎。
在內部,小米AI技術的主要驅動力來自業務,這也保證了小米AI技術的研發大都是基於用戶體驗而開發,在推出之後也更能迎合用戶需求。王斌也承認,小米還是一家發展中的年輕公司,目前技術反推業務的比例還不是很高,但是由於小米的業務多樣化,技術驅動業務的成功案例也在不斷增加。
針對AI部門未來的發展,葉航軍也已經制定出了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他說,短期目標還是在IoT+手機相機+網際網路三個應用領域上持續加強優勢,加強投入,長期目標則是「希望幫助公司發現更多的機會,比如健康、教育等」,讓技術更多地去反推小米的業務。
目前小米也在同步補齊AI所需要的基礎能力,年底將打造一個AI技術中臺,主要是面對公司內部打造成一個統一的技術輸出出口。
正如崔寶秋此前接受訪談時所說,小米的所有產品,包括硬體產品、軟體產品和網際網路服務都需要AI來賦能,「今天AI在小米已經無處不在,這也充分表明了AI在小米整個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
有人認為,人工智慧也是繼蒸汽機、電力技術、計算機信息技術之後的第四次產業革命。葉航軍帶領的小米人工智慧團隊也不想掉隊。葉航軍表示,「不管如何定義人工智慧,共識是,人工智慧是能幫助提高效率和體驗的一個工具,所以公司的判斷是在人工智慧方面必須要投入的」。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小米到底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幾乎每一個小米人工智慧部的人都會毫無遲疑說,小米是一家網際網路科技公司。但要成為用戶心智中真正的網際網路科技公司,小米需要做的事還有很多。在葉航軍看來,分為三步。
「首先技術上要有獨特的地方,其次是產品和體驗,技術要落地到用戶能用上的地方」,葉航軍表示,「第三是你的生態和品牌,用戶怎麼看待你的公司,要靠產品上的優秀體驗,再讓用戶去定義你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公司」。
AI時代已經到來,對於一家企業而言,能夠通過科技讓每個人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才能撬動更大的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