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應瑞
懸疑,事件的真相,穿越,因果的輪迴,一個渴望得到救贖的女孩子……
如果提到這些元素,肯定有不少人會回憶起,在十年前曾經紅極一時的那個,致鬱且治癒著,壓抑而溫馨的動畫片。
圖1-《寒蟬鳴泣之時》
或者仔細想想,那年周董自導自演的電影處女作,描述的也是這樣的一個故事。
圖2-《不能說的秘密》
十年後的今天,當這些成功的設定再一次組合出現在另一部全新的動畫中的時候,《只有我不在的街道》能夠成為這一季度中備受矚目的熱門作品,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當然《只有我不在的街道》的原作漫畫連載至今,在過去兩年內獲得了各種獎項,TV動畫版與真人電影版在2016年接連上映……相信這樣的作品除了設定之外,作者、還有導演利用這些設定構建出的故事本身,也一定是出類拔萃的。電影般的敘事手法,邏輯清晰的劇情發展……相信這些要素才更加是已經看過前幾集的觀眾,選擇繼續追下去的理由。
作為noitaminA推理三部曲的壓軸之作,《只有我不在的街道》秉承了之前兩作的特點,動畫的重點皆沒有放在『推理』上。《亂步奇譚》的監督岸誠二稱《亂步奇譚》為一部以『對人類的認識』為主題的作品。而《全部成為F》中的推理亦並不複雜,相比之下其對哲學中自我認知與愛的真諦的探討,似乎更能吸引觀眾的眼球。
不過說起來,似乎從江戶川亂步開始,日系推理的重點似乎就不在『推理』上。亂步作品中,利用人偶、透鏡、殘虐等元素,營造出的詭異氛圍與美感,使其在當時成為了與歐美推理相比,別具一格的推理小說,開創了在世界上獨樹一幟的日本推理。不過如今看來,似乎將其稱為『懸疑』更為恰當。
圖3-noitaminA推理三部曲
《只有我不在的街道》的監督為曾經擔任過《穿越時空的少女》助理監督的伊藤智彥,同樣是『時空穿越』題材的作品,雖然伊藤智彥在採訪中表示『會儘量排除《穿越時空的少女》演出的影響』,但是在本作中還是多多少少可以看出《穿越時空的少女》留下的印記。例如男主回憶的走馬燈,監督使用異空間中纏繞在一起的、運動著的一團膠片作為表現形式,似乎還是有一些真琴穿越時飛過的異空間的影子。
圖4-《只有我不在的街道》表現藤沼悟「再上映」的走馬燈
圖5-《穿越時空的少女》表現紺野真琴穿越時空的異空間
不過本作與《穿越時空的少女》不同的是,監督在描述男主悟穿越的時候,使用了和原作漫畫穿越時相似的分鏡,重複使用之前相同的鏡頭,以達到『這是前一刻的重演』的演出效果。作為一部比較偏向於寫實風格的作品,這樣的表現手法可以使觀眾快速理解劇情,並讓他們迅速接受『再上映』這種本身沒有科學依據的超現實設定。
圖6-《只有我不在的街道》為表現穿越而重複使用的鏡頭
另外在表現時間穿越之後的世界這一點上,監督使用了調整畫幅比例來表現主角身處的不同時代,這一點與賈樟柯導演的《山河故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不過賈導使用不同畫幅比例的鏡頭其實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山河故人》中一些素材拍攝於1999年,當時素材的畫幅是4:3的構圖,又因為時代發展環境變遷,有些鏡頭已經難以複製(如90年代末的迪廳),所以才有了如今我們看到的《山河故人》。隨著近幾年16:9畫幅比例的普及,4:3的構圖也表現出了極強的時代感。
在《只有我不在的街道》中,16:9的畫幅亦被應用於敘述『當下』(2006年)劇情的部分,而在男主藤沼悟第一次穿越回昭和63年(1988年)時,畫面切換到了經常被應用於電影的2.35:1畫幅。配合男主睜眼的主觀視角鏡頭以及『再上映』的音效,觀眾在清楚明白男主已經穿越的情況下,畫面也自然而然地切換到了2.35:1。
2.35:1的畫幅比例與16:9相比更為寬闊,更加接近真實的人眼視線範圍,想必這也是電影採用這種畫幅比例的原因。但是在其應用於普通的電腦或電視16:9的屏幕上時,由於有效的畫幅面積縮小,實際畫面看起來則顯得更為細長。再配合上時不時在屏幕上下黑色邊框中出現的電影膠片的特效,壓迫神經的懸疑感與老電影的懷舊感油然而生。
圖7-《山河故人》中的昨天、今天、明天
圖8-《只有我不在的街道》中的『當下』和『再上映』
圖9-《只有我不在的街道》回憶中的電影膠片特效
劇情方面,關於第一集最後,男主角藤沼悟看到警察後的反應,原作漫畫對於『兇手要陷害男主』有著詳細而明確的描寫,而動畫中對於這一點做了大幅度的改編。
動畫中,藤沼悟看到警察時的逃跑行為,可以理解為他對警察的不信任。其原因在第一集也有說明,因為『勇氣哥哥』被警察當作了當年事件的兇手而慘遭逮捕。而接下來新事件的發生,證明了當年警察的錯誤。說起來,在日系的推理作品中,警察大部分情況都處於一種充當襯託『偵探』的綠葉或小丑的角色中。因此,第一集的改編是合理的,男主對於警察的不信任,在劇情的邏輯上是有據可循的。
圖10-當年被誤捕的『勇氣哥哥』和真正的兇手
改編後的動畫中加快了原作漫畫中相對緩和的劇情節奏,除了配合高超的敘事手法營造出的懸疑氛圍,獨特的細節描寫帶來的情感上的爆發力也是該作的亮點之一。
要說目前為止動畫中最動人的細節,莫過於第8集最後,睡醒的雛月加代看到藤沼佐知子為她親手做的、熱氣騰騰的、豐盛的早餐。接下來配合加代眨眼的主觀視角鏡頭,跳切之前加代的早餐,三個接連的鏡頭體現出的是母愛的漸漸流失。沒有開封的杯麵,沒有加熱或者塗抹果醬的吐司,最後的200円則將愛的消逝描繪得淋漓盡致。
圖11-熱氣騰騰的早餐與以往冰冷的杯麵、吐司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圖12-加代的眼淚
面對這樣一個流著眼淚的小女孩,人心底的萬般憐愛,總是在此刻湧上心頭。從灰原哀到夕暮誘,從古手梨花到雛月加代,相似的角色圍繞著相似的主題,故事的矛盾總是集中在『拯救』這一個詞之上。能不能拯救她們,就成為了觀眾最為關心的事情之一,尤其是再加上以穿越這一題材,使得拯救這一劇情變得有了更多可能性。
圖13-渴望拯救的天使
從男主的設定來看,《只有我不在的街道》相較於《寒蟬鳴泣之時》,或許與《少女不十分》更為相似。《少女不十分》中的男主角柿本,自稱『有希望成為作家』的年輕人。而藤沼悟則是被編輯稱為『看不到臉』的漫畫家。就連《只有我不在的街道》的動畫監督伊藤智彥也表示,第一話中漫畫編輯對男主所說的無法通過作品看到男主的臉,和自己在製作動畫中所體會到的感想不謀而合。
不論是漫畫家還是小說家,抑或是動畫監督,都時刻在為能夠創造出優秀的作品而努力著。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他們也會經歷相似的困境——他們最初創作的那些故事,是個連自己都騙不過的謊言。
圖14-『有希望成為作家』的年輕人與『看不到臉』的漫畫家
不過對於如今已經略顯俗套的穿越劇來說,觀眾看到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又來這套?』但是我們並不應該因此就否定穿越這一題材的卓越性。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當時間如流水般匆匆流逝,我們驀然回首,一定都會覺得曾經的生命中留下了太多遺憾,我們或許多多少少都想過要回到曾經去改變如今的不如意。但是當我們真正得到這樣的機會時,又能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呢?
不同性格的角色會做出不同的抉擇,同樣的穿越也可以給我們帶來不同的啟示。當藤沼穿越回昭和63年,面對有限的時間,他選擇積極地迎接挑戰。但是當他失敗之時也並沒有放棄,而是選擇第二次穿越。他最終是否能夠拯救他和身邊的所有人?我們還要拭目以待。
作者三部敬已經在原作漫畫中給出了故事結局,但是因為原作漫畫文字描寫很多,節奏也相對緩慢,加上目前看來動畫中聲畫一體表現出的優秀素質,相信很多沒有閱讀過或沒有讀完原作的觀眾和我一樣,對動畫的結局有著十二分的期待。
推理三部曲中前兩部,都是皆大歡喜的happy end。希望壓軸登場的《只有我不在的街道》,其收尾也一定會是一個能贏得觀眾的會心一笑的結局吧。
黑白漫文化授權發布
文章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微信公眾號:黑白漫文化(hbmanga)
投稿郵箱:heibaimanhua@126.com
點擊閱讀原文可前往黑白漫文化官方微店
請注意!不要調戲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