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
最近,湖北省博物館評選出「十大鎮館之寶」,分別是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去武漢,最不可錯過的地方之一就是位於東湖風景區的湖北省博物館,這裡的藏品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館藏文物以青銅器、漆木器、簡牘為特色,館內常設十餘個展覽,還有國內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值得停留一整天,了解長江文明與荊楚文化瑰寶。
在評選出「十大鎮館之寶」之前,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是湖北省博物館的「四大鎮館之寶」。 其中,越王勾踐劍和曾侯乙編鐘是遊客最熟悉的藏品。出自春秋晚期的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鏽,由許多小暗格組成,於1965年在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曾侯乙編鐘於曾侯乙墓出土,重4.5噸左右,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十分震撼。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是元代文物,梅瓶腹部設有四個開窗,分別繪製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梅鶴,故名「四愛圖」,色彩青翠豔麗,尤為精美。鄖縣人頭骨化石出自舊石器時代,是湖北首次發現的古人類頭骨化石。
今年新入選鎮館之寶的崇陽銅鼓,造型莊重,代表了商代青銅工藝的製作特點與水平,是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銅鼓,也是僅存於世的兩面商代饕餮紋銅鼓中的一面。石家河神秘玉人像則出土於天門石家河遺址,面龐寫實,縱目寬鼻,展現了古人高超的琢玉技藝,散發著威嚴與神秘氣息。
內容來自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