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拓寬攝影視野,全面提升審美和創作力,原畫冊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多看藝術攝影,讀大師作品,並以之為上層指導。那麼問題來了,很多時候,人們眼中的「藝術」都看不懂呀,太不符合大眾審美了,那要如何學?
攝影史或藝術史,其實更多的告訴大家各種流派的從何而來,是什麼樣,而很少談及大眾視野下的我們如何去理解和接受它們,更不會去談論在實踐中如何借鑑。這個問題太難了,但我們計劃用一系列內容和課程去層層剝開解決,力求真正讓藝術攝影為大眾的學習服務。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調停」。因為不少朋友表示,被所謂的大師攝影冒犯過……
先說一個結論:橫亙在大眾與藝術攝影之間的壁壘,很多時候不是
作品太深奧
而是
觀眾太失望
為什麼這樣說呢?
很多朋友遇見看不懂的(藝術攝影)照片,會覺得惱羞成怒,甚至覺得受到了冒犯,覺得是一群「不正常」的所謂創作者在玩弄大眾,在挑戰人類的「正常審美」。
因為它們很多時候是這樣的:
©威廉·埃格爾斯頓,彩色攝影大師。
@羅伯特·亞當斯,美國攝影大師,新地形攝影代表人物。《From the Missouri West》
當然所謂的藝術圈子的確是魚龍混雜,這裡我們先排除這一撮人,談論本就值得談論的人和作品。
這種「失望感」更很多是因為大眾對「高超技藝」的期待落了空。怎麼說呢?在觀眾的立場上,他們所期待的是——
在自己預設的路徑上
看到更精湛的表現
而藝術攝影給大家的,卻是失望。比如……
我喜歡漂亮的風景
↓
我心中的好作品是震撼風光大片
↓
@Keith Ladzinski,國家地理攝影師
而藝術攝影給我的是
↓
破破爛爛的風景
↓
@David Benjamin Sherry,《Paradise Fire》
·
·
·
我喜歡講故事的照片
↓
我心中的好作品是一個耐人尋味的人間故事
↓
@史蒂夫·麥凱瑞,國家地理首席攝影師
@史蒂夫·麥凱瑞,國家地理首席攝影師
而藝術攝影給我的是
↓
呆若木雞的人物攝影
↓
@埃裡克·索斯, 《I know how furiously your heart is beating》@埃裡克·索斯,《I know how furiously your heart is beating》
·
·
·
我喜歡極簡風
↓
我心中的好作品是漂亮的幾何圖像
↓
@Yener Torun,ins當紅攝影師
@Yener Torun,ins當紅攝影師
而藝術攝影給我的是
↓
不知所云的抽象圖案
↓
@託馬斯·魯夫,《Substrate》作者將多張日本彩色漫畫與動漫圖像虛化處理之後重疊起來,進一步虛化製作成這組作品《Substrate》,這樣的影像已看不出其原型,它們能算是照片嗎?@李俊,《記之暗面》作者將一系列物體放置到相機內部,讓光線穿過物體在底片上感光成形,形成一系列抽象的影像。
其實不是人們不願意去理解藝術攝影,而是在準備理解搓手期待的時候,就對作品本身「失望透頂」,因為它們並沒有看起來「更屌」。這部分觀眾最終會轉而去壯大了沙龍大片的隊伍了。 所以,要用一百多年攝影史和大師作品來指導大家拍照,第一步便是讓大家明確藝術攝影和大眾攝影思維的差異本質:雖然更多時候表面上是說「看不懂」「深奧」,實際上是「失望」。 藝術攝影和大眾攝影的審美思維差異,就像平民想像中皇帝是在用金扁擔在挑水,而事實上皇帝根本就不用扁擔,甚至也不挑水……鴻溝就在人們對「金扁擔」的想像和現實中扁擔的缺失中變得越來越深。
「我喜歡美麗的風景→我希望看到震撼風光大片→我得到的是破破爛爛的風景」的結局通常會是觀眾的一句評價:
觀點中還帶有強烈的「如果把它發到朋友圈都沒人點讚」的附加解釋,來反駁它的合理性。這實在是詭辯。
我們先不說藝術攝影,就說最最大眾的手機攝影。原畫冊社群成員,也是現在原畫冊合伙人之一@趙童話的爸爸,這張照片,也曾被評價「不就是拍了個床單嗎?」,然而因為這張照片他獲得了今年全球iPhone攝影大賽年度攝影師。 這張照片,稍有感知能力的朋友並不難get到點,大概只屬於受到威廉·埃格爾斯頓影響,但依然很通俗明快的攝影小品吧。又或許能有一些喬爾·邁耶羅維茨的聯想。 問題是,有部分人完全不認同「日常感」可以稱為好照片。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以自己固有認知和社交網絡點讚來衡量照片的價值,很有可能會失去一大片森林。 還不僅僅是藝術攝影,也包括我們平時所談論的沙龍攝影。 觀眾自有評價的權利,但「就這」這一句簡短的評價卻讓很多可能性戛然而止。 每個人都有自己當下所處階段的喜好。但若一概否認甚至謾罵自己審美光譜還覆蓋不了的區域,其結果將會是自己的審美會逐漸縮窄到一個孤島上——這也是為什麼部分朋友學攝影一段時間後反而不知道怎麼拍了。 經驗告訴我們,慎說「就這」,是擺正三觀、將來避免瓶頸的最好態度。
看過《為什麼有的照片看不懂?》的朋友,一定會意識到,遇到看不懂的作品可以解釋為作品落在了自己的審美光譜之外。那有沒有一些可以幫助大家快速接受的,可以拓寬自己審美光譜的知識呢? 人們會自然喜歡抒情、畫意、故事感、視覺衝擊、形式感、奇觀類照片,而許多人的「審美盲區」大多可以用三類照片概括:
也可以是託馬斯·魯夫這樣的冷酷證件照,而且還不止一張,而是一群。
還可以是肖爾這樣歪歪扭扭,在強制閃光下,甚至讓人有點作嘔的三明治:
「冷酷無情」、「不講故事」、「看起來像亂拍的」並不是什麼好的評價,而代表著冷漠、無趣、錯誤。在藝術攝影中,卻可以對應為 它們就是藝術攝影中「冒犯」大眾的元兇。如果上面三張照片也冒犯了你,那麼建議你先不要嗤之以鼻,而是存疑,學會與這三類照片和平相處,這樣便可以解鎖一大片圖像區域。他們還代表了冷麵美學、詩意、快照美學等每個人都可以解鎖的區域。 當然如果你了解到這些,依然願意回退到自己原有的審美舒適區,我們也表示尊重和理解。只是我們的建議是多了解,先「認同」,再「喜歡」。
- END -
喜歡的話,就轉發到朋友圈吧~
貼心提示:微信公眾號又改版了哦!要請記得把我們設置為星標(ios),置頂(安卓),這樣便可以輕鬆獲取當日推送的內容,不會錯過了哦!!!
▌素材來源:原畫冊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平臺觀點。「黑光網」所推送文章非商業用途。除非確實無法確認,我們都會註明作者和來源,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如涉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