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日報記者 鄒德祥 張松林 通訊員 王貴
元月6日,漫步英山經濟開發區,儘管寒風凌冽,但施工建設現場熱浪滾滾,英山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陳瓊指著已經初見雛形的長安建築產業園主體工程說,我們辦理入園建設手續的速度越快,企業施工建設的信心更大,馬力更足。
長安建築產業園於2020年3月15日開工,目前正在進行試生產。「自從項目落地後,開發區經常派人上門宣傳政策,並就辦手續的事和我們一起與各職能部門對接,讓我們第一時間享受『區域性統一評價工作』的利好。」湖北長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董軍鋒介紹。
與人比什麼?
招商引資的「馬拉松」賽場,英山跑出了別樣風採。
其實,英山的「痛楚」顯而易見。人口約40萬,是個名副其實的小山城。英山之痛,痛在閉塞,地理位置偏僻;不僅如此,產業起步晚,企業塊頭小,發展不夠不快。
另一個方面,英山地處大別山核心生態功能區,位於白蓮河水庫上遊,生態環保紅線對項目剛性制約更大,招商引資面臨困難重重。
但英山不能總在「小字圈」裡徘徊啊!
英山怎樣後發趕超呢?
一次次「諸葛亮會」,碰撞出了思想火花,找到了「突圍路徑」:進一步創優營商環境,著力在安商護商贏商上下硬功夫,才能招得進商,穩得住商,把工業經濟的短板補上去。
拿地!拿地!拿地!
進工業園區拿地是企業投資建設的重要一環,而常規的拿地手續較為繁瑣,拿下一塊地,往往要磨起幾層皮。
開展工業園區區域性統一評價試點工作,是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為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推動「放管服」改革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是為實現多評合一、多規合一而開展的前期基礎性工作。英山在全省率先推動工業園區區域性統一評價試點工作,把包括地質災害調查評估、礦產覆壓、文物保護調查、氣候可行性、地震安全性、水土保持、洪水影響、規劃環評等8項評價,由經濟開發區統一完成,來園區投資的企業不需要再逐項辦理手續,真正實現了成果共享,為企業節約了大量資金,騰出了發展空間。
恆益達汽車、英華銳博、長安產業園、江匯洗滌中心、充電樁、大別山輻照項目、永強氣體等項目充分利用了該政策,累計節約資金約100萬元,縮短環評編制審批時間3個月左右。
花香蝶自來。在黃岡市委、市政府召開的專項會議上,英山就此項工作作了典型經驗介紹,全省共有13家開發區來學習取經。氣候可行性評價在全省最先完成後,國家氣象局領導要求將英山經濟開發區氣候可行性文本印製成全國開發區示範文本,直接進大學課堂,並讓湖北省氣象服務中心依照此內容編制出全國開發區氣象可行性評 價技術規範。
我們有什麼?
「別人有產業優勢、區位優勢、人才優勢、資金優勢等疊加優勢,我們的優勢就是優化營商環境,把一流的營商環境變成生產力,變成影響力,變成感召力和牽引力。」英山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陳瓊接受採訪時說。
「中核集團和我公司共同出資興建的農副產品殺菌保鮮生產項目去年7月份土地摘牌後,開發區管委會就為我們辦理好了先建後驗相關手續,第一時間拿到了施工通知單,給我們施工建設的中國通號建設公司項目經理都感嘆英山工業項目開工建設的便捷」湖北仁正輻照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金豔說。
這塊實施先建後驗的標準地位於英山輻照產業園,記者在建設現場看到,標準化的廠房拔地而起,輻照產業園主體工程已從地底下「冒出來」,要不了多久,高科技將助推更多大別山優質農產品走出深山。
英山經濟開發區成功打造「先建後驗」改革「標準地」,這項改革給企業發展注入了強心劑,綿綿不絕的動能匯入企業肌體,讓企業享受到美味可口的「營養大餐」。
2019年9月份,英山縣推進工業項目「先建後驗」改革試點工作,將項目開工的前置手續後移到開工後辦理,為企業爭取到了寶貴的建設時間,然而「項目等地」的窘境依舊制約了項目落地速度。2020年,開發區管委會大力氣破解土地供應難題,成功打造「先建後驗」改革的「標準地」(即在完成區域能評、規劃環評等區域評估的基礎上,帶著固定資產投資強度、畝均稅收、單位能耗標準、單位排放標準、容積率等指標出讓的國有建設用地)。
全力以赴保增量。土地報批增量不低於350畝,確保重點項目的用地需求。目前收儲土地1200畝,新建「標準地」400畝。
合力攻堅先平整。先行完成農用地轉用報批、徵收補償、土地儲備、五通一平(通水、通氣、通電、通管網、通路及土地平整到位),變「項目等地」為「地等項目」。
建章立制固根基。積極推行工業項目「標準地」出讓制度,編制供地方案並履行好「標準地」監管職責。截至日前,已有8個項目、共計160畝用地組織「標準地」出讓。
集預拌幹混砂漿、預拌商品混凝土、裝配式構件生產於一體的長安建築產業園項目自2020年3月18日正式開工建設。2020年7月20日,該項目已完成辦公樓主體及廠房基礎建設。「先建後驗改革措施最少為我們贏得了半年的建設時間,企業發展的信心更足了」長安建設集團項目經理董軍鋒拿著施工通知單高興地說。
英山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餘勇說,在安商護商贏商的服務細節上,我們只有做得更好更優,才能引來「金鳳凰」。
未來幹什麼?
開展工業園區區域性統一評價試點,為企業入園投資建設節省了時間。
積極推進標準地建設,為企業入園投資建設提供了便捷。
大力推進先建後驗改革試點,為企業入園投資建設贏得了先機。
這三項改革猶如「三駕馬車」,凝聚了氣場和磁場,助推企業發展「加速度」。
2020年初以來,已有6家企業實行標準地供應取得土地131.9畝;建設標準地400餘畝;新開工重點項目7個,均受惠於以上三項改革成果。
動真格,出實招,三項改革顯成效,
深化了資源配置。園區先行完成區域性統一評價,企業環評可共享相關成果;標準地建設為國有土地供應提供便利,先行完成了項目的配套設施建設。
簡化了審批流程。相關部門前期提出預審意見並下發注意事項告知書,企業即可開工建設,較之「先批後建」,縮短建設周期6-10個月。
優化了營商環境。上述改革節約了企業投資成本、有力促進了項目建設速度,為經濟發展提供了便利、公平公正的環境。
談及未來的打算,英山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陳瓊信心十足。
下階段,一是狠抓進度,迎難而上破難題。研習吃透政策,準確吃透政策要義,弄懂每一條政策要求的內涵和外延,找準發力點和行動方向。二是緊盯成果應用,做好服務抓落地。強化政策宣傳,做到逢會必講、逢人必說,讓落戶企業第一時間分享區域性統一評價工作的成果,降低環評難度、加快項目建設投產速度。同時組建服務專班,提供免費諮詢、無償代辦、及時上門服務,協助企業以最短時間、最快速度辦理手續。
據了解,英山縣區域性統一評價工作和成果運用走在全省前列,新落戶開工項目充分享受到政策利好,大部分項目不必再開展水保、地震、洪水、氣象、礦場覆壓、文物單項評價,項目環評也普遍下調一個檔次編制和審批,節約了資金和時間。
當前,城市發展的競爭,正在從要素資源供給的較量轉變為規則制度創新的比拼,歸根結底就是營商環境的競爭。
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營商環境是一個地區思想解放程度、對外開放程度、市場發育程度和政府服務態度的體現,也是衡量一個城市生產力、競爭力、吸引力的重要標尺。
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區域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哪裡的發展環境優、服務質量好、辦事效率高、信用體系強,資金就往哪兒流、人才就往哪兒走、項目就在哪兒建……
深化改革無止境。英山經濟開發區將以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為目標方向,確保符合總體規劃和產業規劃的單個項目實現快籤約、快落戶、快建設、快見效,讓改革的成果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
(編輯:李好)
【來源:黃岡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