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的你,是否有過這樣的困惑:
做人最重要的是什麼?
30而立又意味著什麼?
怎樣過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
電影《29+1》主要以即將進入30歲的兩位女性為代表,講述了30歲女性在面對的困擾時,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
一個是白領林若君,面對壓力升級的工作挑戰、雙親病重、仿如雞肋的愛情關係......突然來襲的這些不安,令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懼。
另一個是樂天派黃天樂,永遠樂天知命,不為生活所困擾,身患癌症卻堅持環遊世界,尋找愛情,甚至從未因為微胖身型錯過美食。
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她們互不認識,性格各異,因緣際會林若君卻搬進了黃天樂的家,林若君通過黃天樂的日記閱讀著對方人生點滴,最終被黃天樂樂觀的心態感化。
這部電影反映了30歲女性的真實生活,並道出了一個真理:生活總是酸甜苦辣,五味雜陳。往事不悔,未來不懼,當下不負,才是最好的人生狀態。
林若君在住到黃天樂家裡的時候,閱讀了黃天樂的日記,當一顆憂鬱的心進入到了一個樂觀的世界,她竟為黃天樂每天開心回憶過去感到不可思議。
她問黃天樂:你這麼開心幹什麼呢?
可人不開心幹什麼呢?
俗話說得好:開心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為什麼不開開心心的活著?
培根曾說:過去的事情是無法挽回的。
聰明人對現在與未來的事惟恐應付不暇,對既往的事豈能再去計較。
人生短短幾十年,何必揪著痛苦不放。
林清玄曾說:要把快樂當做一種習慣。
誠然如此。
日子一天一天過,我們的大腦像一個記憶袋,習慣把快樂裝進去的人,總會收穫更多幸福。
幸福從不會從天而降,而是我們需要具備有感受幸福的能力。
有句諺語這樣說:不要等到日子過去了才找出它們的可愛之點。
如果錯過了太陽時你流了淚,那麼你也要錯過群星了。
世界並不缺少快樂,缺的是感受快樂的心。
哪有人的過往皆是一帆風順,不過是人生到最後,都學會了把快樂當習慣。
林若君的父親去世,母親回內地,與男朋友也很難融洽相處,辭職的她剩下的只有恐懼。
而患癌症的黃天樂卻懂得樂觀面對眼前的每一天,用樂觀積極的心態看對生活。
她用自己最後的時間,去巴黎旅遊,做自己最喜歡的事。
她說:多少歲都好啊,剩下多少時間都好,你的生命每一天都在倒數。
一定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自己想去的地方,還有最重要的是,記得所有曾經在自己身上發生過的快樂的事。
因為很多事情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唯一可以控制的,是我們怎樣去看待它。
這讓我想起畢淑敏在《恰到好處的幸福》中說過的一句話:
「我不能確定我哪一天會死,但我可以確定活著的每一天都饒有興趣地度過。」
坎坷、疾病、痛苦人人都必須經歷,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就註定過怎樣的人生。
黃天樂在患癌時也不忘樂觀的滋著牙數「一 、二 、三」然後大笑。
她說:有煩惱的時候,愁眉苦臉也於事無補。
是啊,與其無用的愁眉苦臉倒不如快樂面對一切,坦然接受未來。
季羨林在《八十抒懷》中說:未來的路不會比過去更筆直,更平坦,但是我並不恐懼。
未來總留著什麼給對它抱有信心和希望的人。
這世上唯一確定的東西就是不確定性,學會在不安全中生存是獲得安全的唯一途徑。
我們常說一句話:做事情要做最好的安排,做最壞的打算。
在未知的生活中尋求安全感,需要我們盡最大的努力提升自己,並相信自己應對麻煩的能力和解決困難的勇氣。
電影《弱點》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六百馬背英雄明知前方死路一條,仍高喊:「迎著炮火進攻。」
因為他們相信,勇氣可以創造奇蹟。
勇氣是一種很難理解的東西,可能基於一種愚蠢的念頭,或者一個錯誤。
但榮譽和快樂,那是你做不做一件事情的真正理由。
這說明了你是誰也許還有你想成為誰。
世間很多事,能猜到開頭,卻想不到結局。
未來總要到來,或許拿出勇氣坦然接納「未知」可能會遇到更好的生活。
堅信縱使偶爾遭遇風雨,也會「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電影的最後,林若君終於從黃天樂的身上找回了生活中最基本卻最重要的事。
我想,那該是活好當下吧。
莎士比亞說:「在時間的大鐘上,只有兩個字——現在。」
過去的日子如輕煙,一切都化為灰燼,只有當下富有現實性的時刻,才能證明我們的生存是真實的。
尼採說:「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當你活好了當下,也就不負生命;當你活好了當下,也才算真正活過。
無論過去的人生過得如何,從現在開始認真踏實快樂地生活,每個人都可能擁有新的人生。
做事竭盡全力,失敗了也不後悔,不抱怨,不糾結過往,不恐懼未來,不虛度年華,做人便可以簡單很多,此生便能安好。
作家茅盾說:過去的,讓它過去,永遠不要回顧;未來的,等來了時再說,不要空想;我們只抓住了現在,用我們現在的理想,做我們所應該做的。
人生路漫漫,願大家都能做到對往事不悔,未來不懼,當下不負,擁有更好的人生狀態。
看到這裡的都是真愛,喜歡我的文字可以關注我,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