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科室資深護士小M ,靜脈留置針穿刺技術高超,功夫了得,以「一針見血」而聞名。業內人士送她一個「綽號」——大內高手。
乍一聽這個稱呼,眼前浮現出魁梧高大、身手敏捷的武林高手形象。有幸見過一面後,才知此「大內高手」竟如此嬌小玲瓏、溫婉可人,實實在在一個溫柔善良的「小女子」也。我曾經隨高手「出戰」,親眼目睹了高手之「範兒」。
高手一出招 便知有沒有
有一位長期臥床的八旬老人,消瘦。醫學術語稱之為「惡液質」;用文學詞彙來形容為「瘦骨嶙峋」、「骨瘦如柴」。老人家血管不好找,家屬給搬了個小凳,說:「坐下慢慢找!」
高手「全副武裝」,工作帽、口罩,一一佩戴齊全、規範。開始扎止血帶,一根一根開始找血管。只見她左手捏捏,右手壓壓。不一會兒,血管顯露出來。是手指上一條細細的血管,彈性還可以,但粗細程度,竟和小兒的頭皮靜脈相差無幾。這麼細的血管也能紮上套管?
消毒、待幹、進針,高手屏息凝神,全神貫注。回血良好,撤出針芯,鬆開止血帶,打開調節夾。哈哈,成功啦!液體一滴一滴地順利進入患者體內。一次高難度的靜脈穿刺被順利「拿下」。
下面就跟大家一起分享高手的秘笈!
問題1:如此高超「絕技」有何「秘笈」?
小M答:以前我扎套管,也和大家一樣:見回血後,左手往前送套管,右手往後撤針芯。但是,後來我發現,這種方法失敗率非常高。為什麼呢?
舉個例子吧。咱們以紮上臂的血管來說明。
首先,進針的時候,你的左手往往是握扶、固定著患者的上臂這個穿刺部位。這個時候,血管在左手的握扶、固定下,常常顯示比較良好。
但是,一旦你鬆開左手,用左手往前推套管的時候,由於血管不再受到左手固定的外力作用,血管往往就會變得『彎曲』,不像原來那樣筆直了,在方向上,角度上,都會發生些微的變化。
而你的左手還照樣推送套管,這時,套管就非常容易發生尖端的彎曲、打折等現象,或者抵住血管壁,導致穿刺失敗。這種失敗並非你沒有扎準血管,而是因為往前送套管時失敗了。
其次,護士左手與右手同時並用,一手送套管,一手撤針芯,患者的肢體無法固定,患者稍微有個躁動什麼的,也會導致操作失敗。
上述穿刺方法,其實只適用於那種血管質量非常好的時候,比如粗、直、血管固定無滾動的情況。
但是,在急診科,患者都是危急重症,哪有那麼理想的血管可供選擇。急診科的患者,失血、失液,血液循環不佳,微循環痙攣等等,這些情況,再用那種左手向前推套管,右手撤針芯的方法,顯然成功率會「大打折扣」。
於是,我就按照自己的穿刺習慣,琢磨出這種「一步到位」的手法。
問題2:「一步到位」的穿刺手法究竟怎麼操作?
小M答:其實就是和頭皮針的穿刺方法一樣。進針見回血後,右手持針繼續沿血管方向前行,一次性到達你所認可的進針長度(所謂一步到位)。
這個過程,你的左手是不動的,該怎樣固定皮膚還怎樣固定。覺著進針長度可以了,準備撤針芯了,你的左手再騰出來固定套管針,同時也能固定患者皮膚及肢體。這樣,左手固定,右手撤針芯。撤出針芯後,右手持敷貼,將套管針粘貼牢固即可。
問題3:如何掌握進針長度?
小M答:主要根據血管的情況來定。比如血管顯現好,粗、直、長,你盡可以將針往前伸,軟管全部進入血管都可;相反,如果血管只顯露一小截,很短的一部分,你就適可而止,哪怕軟管漏在皮膚外一部分都沒有關係。我們知道,敷貼的粘貼能力非常強,固定會非常牢固,基本上不會發生軟管脫出血管的現象。
問題4:見回血後,如不往後撤一下針芯就直接往前進針,會不會擔心把血管刺破?
小M答:這個顧慮也不要有。要知道,扎頭皮針的時候,也是見回血後繼續往前送針,有了很多穿刺經驗,就不會擔心它刺破血管。同樣的道理,扎套管針,也可以像扎頭皮針那樣,該怎樣進針就怎樣進針,該進多少就進多少,角度、方向,可以完全一樣,可以完全按照頭皮針的經驗來穿刺。
不同之處在於,扎套管有個撤針芯的過程。另外還要注意穿刺之前,將套管針的針芯鬆動一下。
總結:像扎頭皮針那樣扎套管,只不過,之前,有個松針芯的動作,之後,有撤針芯的動作。其餘手法相同。
實踐證明,用高手這種方法,穿刺成功率非常高。不敢說絕對百分之百,但基本上能達到不失手。如果您要問,這個大內高手究竟「姓甚名誰」,哈哈,我們還是遵照她的意願,暫且保密吧!
附:穿刺小視屏
來源:醫學界護理頻道
作者:河北省保定市第一醫院急診科 殷春英
-THE END-
2021年白衣天使求職應聘,就上「康強醫療人才網」,點擊閱讀原文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