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道需要精妙高超技巧工序,賦絹紗以生命,施絲綢以精靈。這些玉一樣的美人兒,真是叫人不捨得眨眼……
絹人的製作原料十分講究,人物全身由上到下的服飾、衣料及頭戴的絹花、手中的宮燈、絹扇等全部為上等的絲綢、絹紗和蠶絲。
每個細節可都是精細活兒。
藝人們經過雕塑,彩繪,服裝,頭飾和道具等十幾道工藝的精細手工操作,做成歷代仕女和戲劇人物。
一個絹人作品最具魅力之處便在於人物瞬間神態的展現,無數個靈動的細節成就了傳神的瞬間。這其中又以頭部和手的製作最顯功力。
製作頭部要先雕塑出一個頭型,在臉部糊制絲織物。待乾燥後,再糊上第二層絲織物,最後糊蠶絲織物,再次乾燥。其中的關鍵是要把握好乾燥的時間、絲織物的溼潤程度。頭部絲織物的含水量適中,才能保證臉部「皮膚」的平整、細膩,惟妙惟肖。頭部晾乾後再畫出眼睛、睫毛、嘴唇,撲上腮紅,眼影。最後,在製成的頭部「空殼」模子中填充棉花等物。
考究的絹人,會以絲綢綾緞為肌膚,真絲為發。
手的製作除了需要高超的技藝,還需要有耐心。先用五根細金屬絲捆成手指的骨骼,然後分別用脫脂棉纏繞成手指的形狀。絕妙之處便在接下來的一步:要用柔軟的蠶絲織物縫出微小的手套,再將手套翻過來。完成手套的縫製後,再扭彎細金屬絲,作出蘭花指、佛手指等造型,有的還需染紅指甲,帶戒指。所有的這一切都在不足2釐米的絲織布上完成,且不得露線頭,不得露針腳,神型兼備,讓人不得不驚嘆工藝師的精湛技藝。
每個手指不足2毫米,卻要將每個手套的每個手指翻轉,如何完成?
絹人的製作技藝是在中國民間「針扎」和「彩扎」類布制玩具的基礎上形成的。
精巧的絹人
據已有的史料可以肯定絹塑藝術在唐已初具規模,史書《全唐文》中《木偶人》就介紹其製作過程,「……以雕木為戲,丹濩之,衣服之。雖獰勇態,皆不易其身也」。杜蓓認為,絹人在唐代得到長足的發展,其人物設計、整體造型的塑造逐步成熟,隨著鑑真和尚東渡,絹人技藝也傳到日本,現在日本的美術人形的部分技藝就是仿製唐時的工藝。貞觀年間出土的「絹木女舞俑」和官木俑就是那個時代絹塑藝術發展的證明,「絹木女舞俑」分別梳理不同髮式、裝飾、姿態栩栩如生,表現了唐代絹塑造型藝術的高度水準。「官木俑」全部著黃色花綾袍、黑腰帶。
唐朝侍女絹人
北宋時,民間開始把絹人運用在大型活動中,宋人吳自牧撰的《夢梁錄》中就有以綾絹塑人形的描述,「剪綾為人,裁錦為衣,並以絹綢彩結成人形••••••」此時的絹人技藝已有了驚人的表現和一定的規模。
絹人觀音
元以後,中國古代民間的絹塑工藝不斷發展,除了絹人,絹花也開始流行與民間。
明時,絹人、絹花、宮燈、「夾紗燈」百花齊放,製作技藝也非常成熟。
到清代,內務府御用工廠所設各種作坊中即有「花兒作」,後陸續流於民間,康乾時期,北京崇文區花市一帶「各街、市花莊及住戶營花者約佔一千戶以上」。至清中葉,當地住戶多以造花為業,乾隆四十年(1775年)以前即有「花兒市」之名。
民國初期,絹花依然生意興隆,而絹人由於其技藝的高難度,則只在宮院顯貴處見到,沒有得到像絹花那樣的普及程度。1937年後,由於戰亂不斷,所有絹塑工藝行當都開始日漸衰落,幾近絕滅。到了五十年代,現代絹人製作正式恢復。經歷了歷史的波折後,直到今天,絹人製作技術才再次被拾起。
北京絹人
這一古老的傳統技藝以「北京絹人」的名字首次出現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杜蓓說,這一段時間又是中國民間手工技藝在歷代傳承中的重要發展和最為輝煌的時期。
1954年,文化部和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把「以我國民族形式的傳統手工藝品參賽國際兒童玩偶比賽」的任務交給了當時為北京女青年會會員葛敬安,在各方面的大力協助下,葛敬安終於用絹做材料製成了藏、苗、黎、彝、維吾爾五個少數民族婦女人形,經過多次的修改,並多次參加世界比賽獲獎。「北京絹人」逐漸成為了絹塑工藝的傑出代表。
敦煌壁畫絹人
據杜蓓介紹,「北京絹人」是中華民族傳統工藝美術的優秀代表和重要組成部分,其技藝改變了工藝美術以平面表現為主的特性,開創了全新的三維立體表現模式,在工藝史上是跨越式的進步。許多絹人形象借鑑中國畫的表現手法,堪稱「立體丹青」,是研究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紅樓夢》主題絹人作品
孔子絹人
根據唐人仕女圖製作的絹人們
一個個仕女人物形象,美不勝收,如同一個個生動立體的歷史重現的載體。傳統工藝如此精美絕倫,何需對著芭比和SD娃娃流口水?【盛世元音】
版權聲明:本文根據中國文物網專訪報導和網絡資料整理
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期編輯:雪霽||審校:芊芊
盛世元音開放徵稿,歡迎您賜稿至
shengshiyuanyin@163.com
您的關注與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盛世元音微信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