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觀察者》網風聞貼吧有一個影響不小的話題:即智能電視是不是智商稅。在這個討論中,著名軍事技術和國際軍事領域大V席亞洲——對,就是那個被偽臺灣政府點名說「不要對臺灣『文攻武赫』」的席亞洲——透露自己購買了「紅米98英寸」電視,並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大屏君覺得,席亞洲絕不是買不起「更貴的電視機」。但是,他選擇了1.最便宜的98英寸電視、2.現有主流液晶彩電中最大的尺寸98英寸——最大尺寸,當然是均價最高的尺寸線。這顯然是「劍走偏鋒」的決策。這一決策甚至帶有很強的「趨勢」性質,值得探討。
席亞洲的經驗是什麼,為何選購「劍走偏鋒」
在發帖中,席亞洲主要選購邏輯分為兩部分。第一是,高端不是簡單的智商稅,因為高端的效果還是很明顯。比如「很貴的那種,追求起來是無上限的,專門的遊戲電視我也買了,確實有一些好處,比如反應率高,接電腦的時候感覺更明顯」。
但是,席亞洲話鋒一轉,進一步強調「總覺得還不如去買個尺寸夠大的顯示器算了」——即,比起高級彩電技術,如mini-led背光、HDR性能、廣色域等等的進步,彩電顯示面積的放大,帶來的「感官」體驗升級,更為顯著。
這是一種什麼邏輯呢?大屏君可以這樣舉例子說明:如果家裡放的下,買75英寸高端的錢,絕不如購買一個85英寸低端,獲得的體驗收益升級多。畢竟85英寸比75英寸顯示面積大了28%多——實際上,65英寸高端電視的價格,可能都足以購買紅米、雷鳥、TCL等的98英寸低端產品:顯示面積更是大了127%!一樣的價格,兩倍多的畫面體驗,如果空間放得下,要怎麼選呢?答案就成了「席亞洲這種選擇」。
當然,大屏君還是臆測,席亞洲不是購買不起10萬+的98英寸高端電視——更可能是,席亞洲同志真的認為,那種所謂性能上的提升雖然明確,但是不值這麼多的「溢價」:而且大屏君的想法是,彩電現在應用比例不是很高,如果不是「人傻錢多、或者需要額外充面子」的消費者,採購電視2萬的預算,也就基本到頭了。
所以,這樣一個消費案例分析下來,彩電未來的成長性需求主要還在「如何把更大的電視,做的更為便宜」。這讓大屏君想到了另一個品類:雷射電視!
液晶電視機繼續做大的瓶頸是什麼
價格相對經濟,沒有產能限制的液晶電視,目前最大的尺寸就是98英寸:按照流行的說法是,「俺有11代液晶面板」,所以液晶能大量給你98英寸——OLED在這個尺寸面前,現在就要先「卑躬屈膝」一段時間,因為OLED沒有11代線的大基板生產線。
但是,這僅是從製造端看液晶和OLED的暫時差異。對此大屏君要說,1.OLED以後會不會有11代線,乃至更高的世代線呢?這個要畫一個問號。所以液晶比較OLED的大尺寸優勢是「暫時」的。問題在於這個暫時能有多久。
2.從應用端看,液晶電視的高對比度,非常依賴高亮度。因為液晶的黑色是「真正黑不下去」的。HDR技術,液晶電視的峰值亮度能到2000-3000 nit。這種高亮度的確很爽:不過一時爽之後,對眼睛可也不是很友好。室內電視比較好的舒適觀看亮度是300-500nit。這方面,目前OLED電視暫時亮度低一點(250nit),不過隨著OLED的技術進步,其可能在未來成為亮度更適合室內居家觀看的產品:畢竟OLED電視黑色更為出色,高對比度對亮度的需求比液晶低很多。
3.大屏君特別要說明,亮度高低的另一個影響遠超過眼睛舒適度:即觀看距離的選擇。98英寸液晶電視至少需要4-6米的觀看合理空間。如果這個尺寸是OLED(目前OLED還沒有這麼大的產品),那麼其合理觀看距離將比液晶小四分之一——對於寸土寸金的房子而言,大客廳,尤其是至少寬度大一米的客廳,需要多少錢呢?大屏君對房價不熟悉,但是想來,哪怕是四五線的小縣城,這個大客廳的房子差價也會比2萬元的紅米98英寸電視貴很多。
4.大屏君要進一步強調更為重點的內容:OLED製造技術還沒有上升到11代線,液晶在11代線之後暫時也已經沒有升級的計劃。那麼是不是說98英寸就是目前這些「面板類顯示技術」的經濟產品上限了呢?答案看來很可能是這樣子的。
但是,另一種顯示技術,雷射電視卻可以輕鬆提供75-150英寸的大畫面顯示。且源於投影機技術,其大尺寸化的成本是可控的。如海信就在大尺寸電視領域大力布局雷射顯示產品。目前,超短焦鏡頭最強能做到0.15:1、抗光幕最強能做到95-97%對抗環境光、雷射光源輕量化產品最高能做到6000流明亮度,這三者若能結合在一起,將成為家用150英寸電視的最佳路線選擇。
而且,大屏君要重複強調畫面亮度、合理觀看距離、用眼舒適性這個維度:雷射電視反射式成像,天然更舒適,在350nit的亮度,150英寸合理觀看距離可能只需要4-6米,與液晶電視98英寸產品相當,而畫面大了234%,即3.3個98英寸的大小畫面……這是不是更有未來範?更為重要的是,這麼大的電視系統,除了主機那個盒子之外,整個屏幕是完全可做成柔性捲曲可收納式的。
5.即便雷射電視不是可收納全柔性的屏幕,其也具有主機體積很有限、屏幕具有可塑性和框架組裝性等特點。這意味著什麼呢?120/150英寸液晶電視,那種剛性大塊頭,很難進入普通居民樓、進入消費者家中。但是,雷射電視即便150英寸,甚至更大尺寸,都不需要擔心這個問題。
因此,大屏君的結論是:考慮畫面更大、成本可控、觀看距離和亮度更友好等三個主要需求維度,雷射電視真的是「未來天命之選」。或者OLED電視負責80英寸以下,雷射電視負責100英寸以上;80-100英寸兩者都有參與,將是未來彩電行業的最大可能藍圖。
一路向大」,雷射電視的未來有多光明
最近大屏君還從席亞洲那裡舶來了一個故事:上世紀六十年代,蘇聯嘗試將光電探頭和顯示系統安裝在坦克裡,這樣坦克乘員就不用冒著被子彈打中的風險到倉外觀察情況。但是,實際情況是,當時的顯示技術太過於落後,CRT的顯示面積和解析度都不行。這種所謂360度全視角光電觀察系統,反而不如此前的「冒著危險的突然露個頭看看的觀察效果好」。
這個例子說明了曾經的電視等顯示技術是多麼的糟糕。同時也反襯了今天行業發展的技術成果已經達到的高度。尤其是在屏幕尺寸和清晰度上,彩電不斷進步。CRT最大量產尺寸,16:9畫面下就是32英寸,而這個尺寸是液晶電視普及的起點尺寸,液晶等平板技術最大的98英寸,也基本是雷射電視的起點尺寸。解析度清晰度上,更是實現了從標清到高清、全高清、超高清的持續升級。
遙想2014年,雷射電視首次問世,全年國內彩電市場70+以上產品全部銷量不足3萬臺。更早的2005年,第一臺65英寸液晶電視,夏普LC-65GE1,其Kameyama工廠月產能只有300臺,售價168萬日元(那時候北京房子均價只有6000+)……而2021年僅僅國內彩電市場,預期70+以上產品銷量就將達到300-500萬臺。行業技術和需求的升級,不可謂不巨大。
越來越大、越來越清晰」這個趨勢就是彩電技術和需求的所有規律的總結。對此,大屏君要說,即便未來百英寸以上大屏需求只是少數消費者,例如總需求的10%,那也是一個一年近500萬臺的國內市場——對於雷射顯示,這種窄眾投影技術發展起來的產品而言,這個規模已經足夠大。
最後,大屏君留一個懸念:席亞洲等第一批選購經濟性98英寸電視的消費者,什麼時候換購更大的,例如150英寸的雷射電視呢?希望雷射電視企業帶著這樣一個具體化的夢想,不斷推動雷射顯示技術的升級,更早實現滿足消費者「更大」電視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