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刀筆知識局公眾號,作者為刀筆吏v ,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
導讀:在中國古代,童謠可以說是當朝吉兇興敗的前兆。與之相對應的,是中華文明漫漫長河中, 最具吸引力的預測學。前者是歷史的天真,兒童的殘忍,也可以是天才陰謀;而後者是吹了兩千年多的風。
童謠與預言
不失為一面窺視中國歷史大勢的鏡子
童謠的陰謀與王朝的覆滅
童謠,在現代指兒歌,而在清亡以前,所有童謠幾乎都是政治童謠,預言或揭示某些朝代的興亡更迭、歷史人物的成敗禍福,以及社會戰亂、自然災變的前兆或驗證等。
《禮記中庸》中有這樣一句話:往者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出妖孽。每當封建王朝即將出現重大變故的時候,街頭巷尾總會流傳一些童謠。這些童謠大多都流傳於市井民巷,沒有固定的發源地,也沒有固定的編詞人,內容也並非是為了讓兒童豐富知識面編寫的,其中有著諸多說不清,也道不明的陰謀和預言在裡面。
「弧箕服,實亡周國」
《史記周本紀》記載,西周末年的一天,周宣王在都城鎬京大街上聽到有一群兒童喊:弧箕服,實亡周國。宣王大驚,以為賣「弧箕服」(乘箭的袋子)的人要造反,命令把賣「弧箕服」的統統抓起來殺掉。他哪裡知道,這裡講的弧箕服其實另有所指。
當時有一對正在賣弧箕服的老年夫婦為逃避追捕而跑到城外,發現了一個被遺棄的女嬰,覺得可憐,把她帶到褒族就收養了下來。這個女嬰就是後來褒姒。褒族首領為營救被周朝關押的褒族大臣,便施用美人計,將褒姒送給宣王的兒子幽王。此人荒淫無道,得了褒姒,更是欣喜若狂。後來就有了亡周的歷史事件「烽火戲諸侯」。「弧箕服,實亡周國」的預言就這樣應驗了,這恐怕是幽王的父親宣王萬萬想不到的。
「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建立秦朝後,做夢都希望江山永保,自家天下可延至千世萬世。而偏偏在燕地孩童間傳唱著一則讖語,被方士寫進了《錄圖書》敬獻給了巡遊到此的始皇帝。內容是「亡秦者,胡也」。
當時北方的匈奴還很強大,中原稱之為胡。秦始皇便將匈奴人視為亡秦之患,於是派大將蒙恬北伐匈奴,以絕後患。後來又修築了萬裡長城,以防胡人南侵。浩大的工程給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負擔,民間怨聲載道,加上秦始皇嚴令苛政,焚書坑儒,窮兵牘武,終於在他能力不足但是驕奢淫逸的兒子秦二世胡亥當政時,反秦起義四起。秦朝便滅亡了。
秦始皇以為「亡秦者,胡也」的「胡」是胡人,而不料恰恰是他的兒子胡亥。人算不如天算,預言就這樣成真了。(參照《史記秦始皇本紀》)
「不用掐,不用算,宣統不過兩年半」
辛亥革命前夕,政局動蕩,當時有過很多稀奇古怪的童謠出現。比如「爺爺落,鬼出窩,趕上小兒跑不脫。」這一童謠比較隱晦,實際上是在說列強侵略,清政府即將走上覆滅的道路。當時不僅有志之士有這樣的意識,就連街頭巷尾做生意的販夫走卒也都紛紛議論。
在當時的西安街頭,不知從哪裡傳出的童謠,「不用掐,不用算,宣統不過兩年半。」這句童謠瞬間甚囂塵上,那之後不多不少,剛好兩年半,大清就亡了國。
後來有好事者考證,是有兩個革命黨人景梅九和杜仲伏傳出來的。當時剛好天氣不錯,繁星滿空,東西兩處天邊都有彗星划過天際。杜仲伏便隨口說道:「彗星東西現,宣統兩年半。」一旁聽的人頓時亂猜起來,傳給孩童以訛傳訛,直接傳成了「不用猜,不用算,宣統不過兩年半。」這句話也成了大清滅亡時流傳最廣泛的童謠。
在中華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光是載進史書的有關王朝興衰更替的童謠數不勝數。而這些童謠又主導著當時人們的精神世界,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歷史的發展軌跡。比如:
東漢沒落的預言:侯非侯,王非王
西晉中衰的預言:宮中大馬幾作驢
隋朝滅亡的預言:河南楊柳謝,河北李花榮
女皇武則天興起的預言:有女武代王
朱溫代唐的預言:易梁,易梁
北宋滅亡的預言:定知金帝來為主
明滅清興的預言:遇順而止
……
其實真正讓王朝更替,社會動蕩的根本不是童謠,而是那些人民。如果人人安居樂業,即便是再煽動的童謠也不足以顛覆國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與其在意那些童謠,不如想著如何讓人民更幸福。
詭異的預言,讖緯之學的濫觴與流行
在中華文明的漫漫長河中, 預測學的文化是最具吸引力的,從古至今,人們都希望能預知未來的事物發展趨勢,因此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預測術。從周朝《乾坤萬年歌》,漢朝《馬前課》,唐朝《推背圖》,宋朝《梅花詩》,再到明朝《燒餅歌》,幾乎每個長治久安的漢人朝代都會留下一個準確而系統的預言。
面目全非的《推背圖》
哈佛大學漢和圖書館所藏《推背圖》
在預言家的口中,草木有春華秋實,人有起伏運通,家有三衰六旺,國有旺衰悔貞,這些都是所謂的運氣學說。在預測天道國運的學術中,有以先天易象來推演的,這種方法所流傳下來的預言書藉, 以《推背圖》最為有名。
這本書絕對稱得上是中國古代預言書中最為著名的奇書,傳說它是唐太宗李世民為推算大唐國運,下令當時兩位著名的道士李淳風和袁天罡編寫的。融合了易經學、天文學、詩詞、謎語、圖畫為一體。構建了一個「中國和世界歷史是按照:『帝制時代—共和時代—大同時代』這一歷史觀而命定式發展「的理論體系。以最後一卦中的頌曰「萬萬千千說不盡,不如推背去歸休」而得名。
該書一共有60象,除去第一象引言和最後一象結言並非預言外,共有58象預言,而且還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的。特別令人吃驚的是,該書中的卦象正確地預言了從武皇篡唐到清廷滅亡其間一千多年的歷史大事。而且,《推背圖》還特別青睞女性,在這本書中只對幾個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幾位傳奇女性身上發生的事情做了預言。這幾個卦象是第三、第五、第十八、第三十一、第三十六、第四十二和第五十一共七個卦象,歷史中也能分別找到符合卦象中語言的幾位女性,她們分別是:武帝武則天、玄宗寵妃楊貴妃、狸貓換太子的劉後、明熹宗的乳娘、棄京西逃的慈禧太后。而這只是其中五個卦象中預言的內容,還有兩個卦象中預言的女性沒有找到對應。
姚廣孝作序本《推背圖》第3象
據說,因為預言的準確性令人驚嘆,會帶給百姓更多的思考空間,不利於封建統治者的愚民統治。於是在古代,《推背圖》一直被官方禁止傳播,但通過手抄的方式,《推背圖》還是在民間廣為流傳。那麼,古人真可以推測出後世的事情嗎?
事實上,僅從《推背圖》一書的來源看,並不靠譜。南宋的嶽珂曾在所著《桯史》中寫道:
這個故事的細節未必真實,但三點可以確定:第一,《推背圖》在五代、北宋時期已廣為流傳;第二,統治者禁止《推背圖》在民間流傳;第三,《推背圖》不只有一個版本。並且,有歷史學家指出,《推背圖》之名其實早在唐初就已出現,但其行文發展為現在所見的七言雜詩形式,則是宋元時期的事。同時,南宋以前,也未有人言及《推背圖》的作者。那麼流傳至今的《推背圖》,很有可能是後人假託李淳風、袁天綱之名,附會而成。
《燒餅歌》真能預測未來走向嗎?
相較於《推背圖》而言,《燒餅歌》的名字總給人一種武大郎小曲精編的既視感。實際上,《燒餅歌》在預言書中的地位,絲毫不亞於《推背圖》。
《燒餅歌》封面
相傳該書是明朝劉伯溫所作,全書用四十餘首隱語歌謠組成,據卦撰詞,根據一定的象數規律排來,涉及到「象、數、理、佔」的入化應用。它不僅揭示了明朝的興衰更迭,甚至對明之後的歷史都有預言。這些預言模糊而又指向明確,事情沒有發生時所有人都不能得其要領,而事情發生後,歷史與預言的若合符契又讓人驚嘆。
而這本書的得名還真與一個燒餅有關:
公元1368年某一日早上,朱元璋在內殿裡吃燒餅,只咬了一口,便聽到內監報告劉伯溫覲見。太祖心想測試劉基一下,於是便以碗蓋著只咬了一口的燒餅,再召劉 基入殿晉見。
待劉伯溫坐定,朱元璋就問:「先生深明數理,可知碗中是何物。」劉伯溫掐指輪算,回答:「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乃餅也。」 君臣二人一問一答,劉伯溫最終吐露出一系列預言。這些預言,被當時人記錄下來,後世便稱其為《燒餅歌》。
書中預言了明代的靖難之役、土木之變、英宗復闢、宦官之禍、李自成起兵、崇禎自縊煤山、吳三桂出關降清等一系列重大事變。有些詩句甚至指名道姓,如「八千女鬼」合成一個「魏」,指魏忠賢陷害忠良,使朝政大亂;「木下一頭了,目上一刀一戊丁」可以湊成「李自成」三字;「平安鎮守好桂花」是吳三桂的「桂」字……
出乎意料的是,該書的後半部分還預言了清王朝二百多年的歷史。年號和皇帝在位時間都被準確預言,但完全不如明代的歷史清晰,有的提法比較隱晦,模糊不清。不難看出,《燒餅歌》並不如傳說中吹得那麼神。
政治童謠,通過正史記載流傳至今。而所謂的神預言,不過是封建王朝和歷史政客的愚民工具,而後世的添油加醋、牽強附會進一步將其推上了神壇,在幾千年歷史更替中,早已無法辨清真假。都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推背圖》《燒餅歌》等預言奇書又何嘗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