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撤檔、定檔、又撤檔」的神奇命運之後,劉亦菲主演的迪士尼電影《花木蘭》終於上映了,豆瓣此前給的評分是4.7,按照現在的口碑趨勢,評分大概率還有很大的下降空間。
《花木蘭》被嘲不是空穴來風,拋開迪士尼按照慣有套路將花木蘭神化成能夠四兩撥千斤的超級戰士不談,在整個人物的塑造方面,引起大眾觀感不適的就是迪士尼到底有沒有刻意醜化亞洲人的形象。
平心而論,迪士尼對花木蘭的妝容是做過功課的。
花木蘭的故事發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的北魏經過孝文帝的改革後,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仍不斷遭受著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下騷擾。時代動蕩融合,人們的妝容風格也從秦漢時期的質樸逐漸走向了一種迷之審美,別說女人了,就連男人都會傅粉施朱,這是歷史上十分罕見的一種現象。
花木蘭時期的「美妝博主」風格十分奇異,我們逐一解析。
鵝黃妝
《木蘭詩》中有云:「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劉亦菲額頭的「花黃」就是這個時期流行的一種女性額飾,相傳是受到佛教啟發,「花黃」又被稱作「鵝黃」、「額黃」以及「鴨黃」等,有的是將金黃色的圖案貼在額頭,有的是將黃粉畫在額頭上,這樣的妝容直至隋唐時期很流行。
在歷史的考究下,劉亦菲的花木蘭很好地將「鵝黃妝」做到了複製黏貼。
但之所以會讓人覺得怪異和突兀,是因為迪士尼並沒有考慮到現代人對傳統妝容的表達,又要符合史實也要突出審美,我覺得《大明宮詞》是個很好的正面例子。
劇中沒有刻意貼合歷史將花黃抹在額頭,而是將其塗在眼睛上做眼影,在現代審美上更容易讓人接受。
映襯得女主陳紅更加楚楚動人。
認得出來這是李冰冰嗎?她的妝容也是將花黃塗抹在了眼睛上。
落梅妝
到了唐朝,花黃上的點綴被稱為「花鈿」,而落梅妝就是就是花鈿妝面上的具體運用,主要有紅、綠、黃三種顏色,最常見的就是紅色,圖案也以圓點、多瓣梅花狀居多,落梅妝一直流行到唐宋朝。
劉亦菲額頭上的花鈿就被大家吐槽是在為華為打廣告……
大家對於花鈿應該是最熟悉的,在古裝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妝容,比如《甄嬛傳》中雍正曾給甄嬛畫過花鈿:
《夜宴》中章子怡的花鈿:
《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中,鳳九的額頭也有這樣的花鈿:
除了以上比較傳統的花鈿外,還有一些改良版⬇️
不過像《歡天喜地七仙女》中紅兒的大面積花鈿還是比較罕見的:
曉霞妝
曉霞妝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妝容,曉霞妝說的是眉尾至兩鬢間的面妝,其驚豔程度為後世唐朝斜紅妝的盛行提供了一定的審美基礎。
斜紅是指女子眼角兩旁各畫一條豎起的紅色新月形面飾,南朝梁簡文帝《豔歌篇十八韻》詩:「分妝間淺靨,繞臉傅斜紅。」
雖然但是,劉亦菲的曉霞妝看起來實在是太像剛從猴子園出來後得到的啟發了!
我在影視劇裡目前見過的最還原的曉霞妝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熱依扎的扮相,她飾演的檀棋豔麗濃鬱,美到不可方物,雲霞般的腮紅才是真正的曉霞妝啊,光從她身上就能感受到大唐的繁榮盛世。
baby在《狄仁傑之神都龍王》飾演的銀睿姬亦是顛倒眾生,單看那那一抹香腮都令人魂飛萬裡。
能和劉亦菲一決高下比醜的恐怕也只有《狄仁傑之通天帝國》中,劉嘉玲的妝容了,劉嘉玲的妝容雖然極大還原了唐妝的特點,但和劉亦菲一樣,忽略了整體的美感。
底妝
中國古代女子的底妝主要分為兩種:鉛粉和米粉。我們常說的「洗盡鉛華」,其實在古代的意思就是塗抹了鉛粉的女子卸妝。
花木蘭所在的北魏時期主要用的是一種將米研碎後加入香料製成的米粉,據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載,用大米調取葵子蒸後取汁,使其沉澱,製成一種潔白細膩的「粉英」,再用丁香花揉於粉中即成用來妝面。
不過由於古代技術有限,女子為了追求白皙的妝容很容易就會陷入「臉和脖子」兩個色號的尷尬局面……
《花木蘭》中,幾乎所有的貴族女子都能看到很明顯的底妝痕跡,對比一下左側的男士,明顯是兩個色號。
這種底妝在很多劇中都有體現,不過最細緻的還是《長安十二時辰》,鏡頭掃過的路人都頂著厚厚的妝容,連花鈿的樣式都不重複,每個人的妝都很有特色。
總體來說,《花木蘭》作為迪士尼首部華人電影,在古代女子的妝容方面還是做了很大功課的,但也不乏紕漏。
比如鄭佩佩飾演的木蘭姥姥含有面靨的妝容,所謂的面靨就是古代女子施於兩側酒窩處的一種妝飾,起初這是宮廷生活中的一種特殊標記,意味著嬪妃例假來臨無法侍寢。
面靨真正流行於民間其實是在唐宋時期,並不是花木蘭所在的魏晉南北朝。
再比如鞏俐飾演的法力無邊的巫女,整個人物塑造就像是在去印第安部落路上意外被迪士尼綁架到《花木蘭》劇組的工具人一樣,浪費鞏皇那麼好的演技。
嘲歸嘲,那些看了《花木蘭》後說迪士尼在惡意醜化中國人的網友,未免還是太偏激了。
迪士尼可能根本無心醜化,無論是他們把花木蘭塑造成醜木蘭也好,還是把鄭佩佩畫成日本女鬼、把鞏俐畫成女酋長也罷,其根本就是他們根本沒有考慮到如何將古代審美與現代審美兼容的關鍵問題,就像是一個只顧著埋頭死記硬背的笨拙學生,在考試時忘記了如何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