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六月初六,地府崔判官聖誕,判官展開生死簿,攝召靈魂赴道場!

2021-02-15 道門

點上方播放鍵收聽本文科儀道樂 

崔判官,諱名鈺,形象多為身著紅袍,左手執生死薄,右手拿勾魂筆,專門執行為善者添壽,讓惡者歸陰的任務。因生前為官清正,死後主管賞善罰惡,管人生死,權冠古今,手握「生死薄」和勾魂筆,只需一勾一點,誰該死誰該活便只在須臾之間。

據道經記載,東嶽大帝、酆都大帝等,主管陰間鬼魂之籍及諸地獄之事。人死之後,由黑白無常、牛頭馬面將其帶回交由判官審查,判官根據「生死簿」,校定善惡良莠,依一生所犯罪惡大小、多少、輕重的不同,將其發配到不同殿(指十殿閻君處)、不同地獄之中,以受罪苦。

志心皈命禮。

監察一十八獄,輔佐十殿閻王。神兵鬼卒聽令於殿前,牛頭馬面鎮護於左右。速報現報,分善惡於兩途;陽曹陰曹,秉生死之權操。注宰官將相之功勳,以恩報德;斷生老病死之苦趣,種因得果。人鬼精邪之異類,胎卵溼化之生靈。事事悉歸於案掾,般般合屬於冥官。者對無停,詮量不息。大容大量,至仁至惠。冥府陰曹,掌生死薄判官,護國王爺崔府君

志心稱念:福生無量天尊,不可思議功德。

一、晝理陽間事,夜斷陰府冤:分善惡,秉生死。

相傳,崔判官乃隋唐間寧州羅川縣(今甘肅省正寧縣)人。唐貞觀七年(633)入仕,為潞州長子縣令。據說能「晝理陽間事,夜斷陰府冤,發摘人鬼,勝似神明。」閻羅王殿裡文武四大判官分屬賞善司、罰惡司、陰律司、查察司。人們常將陰律司視為崔判官主掌。

傳說,隋末一男子崔讓,妻劉氏,兩人年過五十,為人忠厚,尚無子女。二人到北嶽廟燒香求子。當夜,老兩口同做一夢:一個仙童手捧仙盒前來賀喜,說:你老倆善做好事,感動天帝,特賜美玉兩枚,每人各吃一枚,自有好處。老倆將美玉吞下,老婆覺得肚裡有了東西。懷胎十月,於開皇五年六月六日生一男孩,長得很可愛。因老兩口吞雙玉得子,就為孩子取名珏。崔珏生來聰明過人,五歲讀書,十五歲讀遍五經,十六歲被推為孝廉,十七歲任太子府監。因當時隋煬帝荒淫無道,百姓怨聲載道,崔珏便辭官回家。

民間有許多崔珏斷案的傳說,其中以「明斷惡虎傷人案」的故事流傳最廣。《潞安府志》(順治版)記載:「縣境有虎,禱於神,遣一吏追捕,至,伏階下,殺之。」《長子縣誌》也載有崔珏斷虎故事。相傳長子縣西南與沁水交界處有一大山,名叫雕黃嶺,舊時常有猛獸出沒。

一日,某樵夫上山砍柴被猛虎吃掉,其寡母痛不欲生,上堂喊冤,崔珏即刻發牌,差衙役孟憲持符牒上山拘虎。憲在山神廟前將符牒誦讀後供在神案,隨即有一虎從廟後竄出,銜符至憲前,任其用鐵鏈綁縛。惡虎被拘至縣衙,珏立刻升堂訊。堂上,珏歷數惡虎傷人之罪,惡虎連連點頭。最後判決:「啖食人命,罪當不赦。」虎便觸階而死。

二、監察一十八獄,輔佐十殿閻王:掌生死薄。

一切有情皆含「道性」,而人為萬物之靈,所以上德之人的處世之法,所行之事,皆能與「道性」相通,故曰:道之謂我就是德。只是修道的方式不同,得道的層次亦有所不同,但是以仙修仙,就已經是道體了。

據《神夫力士科儀》載,照得爾等,生前勇猛,歿後剛強。曾為英雄好漢,力舉百均;今作搬運冥夫,錢推萬貫。以此來說,生前勇猛、剛強的英雄好漢及立功樹德之人,百年之後,魂人地府幽冥,主宰地府之神以他們在世之時的人格魅力為標準,也要請他們做地府冥吏,因此地府的判官、將軍、元帥、使者、獄卒、神夫等多為剛正不阿、品行端正、立功樹德之士擔任,由本境城隍派遣。如我們熟悉的,趙大、錢二、張三、李四等冥吏,皆在城隍案下,聽令於玄壇,做搬運工作。

據《崔府君寶誥》稱,崔府君「監察一十八獄,輔佐十殿閻王。神兵鬼卒聽令於殿前,牛頭馬面鎮護於左右」。可見,崔府君是負責監察十八層地獄,輔佐十殿閻羅,「神兵鬼卒」、「牛頭馬面」都聽命於他、侍衛左右。那麼他的具體職責是什麼呢?

據《崔府君寶誥》稱,崔府君「速報現報,分善惡於兩途;陽曹陰曹,秉生死之權操。注宰官將相之功勳,以恩報德;斷生老病死之苦趣,種因得果。」可見,崔府君對存亡兩途的「人鬼精邪」等「異類」、「胎卵溼化」等「生靈」的善惡分辨,掌握生死,決定「速報現報」。在道教做到度亡超度時,一般都會攝召亡靈,攝召時都需經「判官展開生死簿,攝召靈魂赴道場」。

三、者對無停,詮量不息:大容大量,至仁至惠。

據《西遊記》第十回中記載:「

乃是太上先皇帝駕前之臣,先受磁州令,後升禮部侍郎。在日與臣八拜之交,相知甚厚。」

唐太宗因牽涉涇河老龍一案,猝然駕崩,前往陰司三曹對質。於是魏徵修書重託,崔珏不但保護唐太宗平安返陽,還私下給他添了二十年陽壽。在還陽途中,太宗又遇到被他掃蕩的六十四處煙塵、七十二家草寇中慘死的成千上萬的冤魂前來索命,崔珏又出面排解糾紛,幫助李世民代借一庫金銀安撫眾鬼,太宗方得脫身。崔珏也因此名聲大震,並從中發了一筆橫財。崔珏死後,百姓在多處立廟祭祀。

點擊查看精選道學文章

免費結緣《太上感應篇》抄經本!抄經功德殊勝行,十大功德!不可錯失良機!

免費結緣道醫秘制端午節香囊+五行闢邪轉運珠,祛邪除溼、除瘟抗疫!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大道至簡,是宇宙萬物發展之規律,是中華文化之精髓,是中華道家哲學,是大道理極其簡單,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大道至簡,不僅被哲學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視,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簡,大道無形,大道無法,這是一種大道自然、返樸歸真的高級功態。在這種清淨無為、忘我無私、天人合一的狀態中,不求長功,功力自然上長;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調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顯現;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脈自然暢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簡單最普通的真理。把最複雜的變成最簡單的,才是最高明的。最偉大的人僅僅因為簡單才顯得崇高。

大道至簡,人生亦簡。開悟,深奧了就簡單,簡單了才深奧,從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樣,從簡單到複雜,再從複雜到簡單,就是升華。生活的意義在於簡單,人修煉到一定程度,會淡泊一些事,會簡單,你可以理解別人,但別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實人不在理解,在認同。

精於心,簡於形。拷問靈魂這是人的終極問題,簡不僅是一種至美,也是一種能力、一種境界。看透了不說透,高境界;朦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徹;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徹後的不透徹,明白後的不明白,難得糊塗是真境界。

「大道至簡」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將一件複雜的事情化為簡單,那是需要智慧的。將繁雜的事情回歸到簡單,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決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歡大道至簡,因此,功和利,不可趨之若鶩;名和財,不可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我們要簡簡單單的做人,踏踏實實的做事,用智慧化難為簡。

為名利盡拋寵辱,清純似兒時天真的童貞,樸實如父輩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靜的人方能視見「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的悠閒,聽聞「荷風送秋氣,竹露滴清響」的天籟,感受那「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空曠。陶淵明就是這樣的人,所以他能夠吟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絕句;歐陽修也是這樣的一個人,所以他在謫居時仍能悠然自得的寫出《醉翁亭記》。

大道至簡,人生亦簡。簡不是物質的貧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簡不是生命的空虛,而是心靈的單純。大道至簡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簡明的,人要學會簡單、簡樸生活、簡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雜念,當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籠,當真正忘記自己的思想,忘記自己的意識,進入忘我忘物的狀態。

人生的繁出於惑,以「仁」抗拒誘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簡的標誌。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人生百態,須當從一而終。樂以忘憂,簡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簡」。

有個大道至簡、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個行者問老道長:「您得道前,做什麼?」老道長:「砍柴擔水做飯。」行者問:「那得道後呢?」老道長:「砍柴擔水做飯。」行者又問:「那何謂得道?」老道長:「得道前,砍柴時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後,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老道長和行者的對話讓我們開悟,許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蘊在一些極其簡單的思想中。

大道至簡,人生易簡。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過歲月、走過生活,心裡有許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當下放下,當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並不需要放在心裡,人生的很多負擔並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簡單生活的樂趣,才能感受到心靈飛翔的快感。要想改變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給找回來。我們都有潛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習慣所掩蓋,被時間所迷離,被惰性所消磨。我們應該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我們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對過去,用最少的浪費面對現在,用最多的夢面對未來。

天地之道,簡易而已。人生苦短,諸事不想太複雜,簡單生活。人生這部大戲一旦拉開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場,都得演到戲的結尾。成長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在於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靜地走,快樂工作、簡單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樂,所有的哀傷、痛楚,所有不能放棄的事情,不過是生命裡的一個過渡,你跳過了就可以變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簡單生活,一盞茶,一張桌,一處清幽,日子平淡,心無雜念。可是簡單的生活卻需要百般的努力,這樣才會無憂無慮欣然享受生活。生活總的來說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態,不懂得欣賞的人,就會用挑剔把一切變得有殘缺。簡單做人,率性而為,把握分寸,隨遇而安,坦然接受現實;簡單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場漫長對抗,有些人笑在開始,有些人卻贏在最終。試著微笑,試著回眸,放鬆自己,不強求、不萎靡、不浮躁。簡單生活,隨心、隨性、隨緣,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堅持往前走,屬於自己的風景終會出現。

生活容不容易,關鍵看你怎麼活。處境在於心境,心境改變了,處境也會改變。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會變得越緊張、越複雜,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對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滿足,越容易快樂。江山明月,本無常主,得閒便是主人;大道至簡,活在當下,知足便能常樂。

悟入無懷之靜境,一輪之心月獨明,盡顯心靜之境界;心靜自然從容灑脫,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現心靜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靜默才是最美,生命裡最持久的不是繁華,而是平淡,不是熱鬧而是清歡。保持一顆童心,不開心的時候,心無遮攔地向朋友傾訴煩惱,開心的時候,肆無忌憚地開懷大笑,也許所有的憂愁會在傾訴中流走,所有的緊張會在大笑中釋放。像孩子一樣,簡單生活,快樂生活,保持心靈原生態,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裡總有一個故事,想講述卻難以開口,就這樣在心底,漸漸譜成了曲。人就是這樣,得不到的永遠嚮往,失去了的,才會覺到珍貴。所謂的,得失、情緣、風景、驛站,都在時光的塵煙中,慢慢淡散。雖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難,但是,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終究會走遠。

人的一生,註定要經歷很多。紅塵路上,有朗朗的笑聲,有委屈的淚水,懵懂的堅持著,有成功的自信,有失敗的警醒,每一段經歷註定珍貴。生命的豐盈緣於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緣於擁有一顆平常心,生活簡單讓人輕鬆快樂,想法簡單讓人平和寧靜。因為簡單,才深悟生命之輕,因為簡單,才洞悉心靈之靜。

仙道貴生 無量度人 


修行交流

微信:sunmq161

點右下方"寫評論"發表評論

相關焦點

  • 民間玄幻奇談-地府的四大判官
    說起判官就是在地府中執掌生死輪迴事務的官員。他們往往長得兇神惡煞,但實際上他們都是心地善良、正直清廉的好官。而他們是根據什麼判定人的生死輪迴呢?如果你讀過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那你一定在小說裡面看到過一種兵器,叫做「判官筆」。
  • 唐太宗入地府,崔判官報恩「先罰後救」,冒風險給他20年陽壽!
    臣有書一封,進與陛下,捎去到冥司,付酆都判官崔珏。」一、崔判官和李世民、魏徵的關係這崔珏何許人也?魏徵是這樣說的「崔珏乃是太上先皇帝駕前之臣,先受茲州令,後升禮部侍郎。在日與臣八拜為交,相知甚厚。他如今已死,現在陰司做掌生死文簿的酆都判官」。原來,崔珏便是大名,左手執生死薄,右手拿勾魂筆,專門執行為善者添壽,讓惡者歸陰的崔判官。
  • 崔判官在生死簿寫了啥,為李世民添了20年壽命,閻王看破卻不說破
    這個幸運的人就是大唐的李世民,為他更改壽命的就是地府的崔判官,這個判官到底動了什麼手腳,居然讓李世民得到20年的壽命。想要知道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我們就得先看一下李世民是怎麼到地府的。這個故事發生在西遊裡。
  • 判官在生死簿上,為李世民添了20年的壽命,閻王看破為何不說破?
    魏徵看出了李世民心思,急忙安慰道:「陛下請放寬心,我這裡修書一封,叮囑豐都地府裡的崔判官好生看待,事兒說清後就把你放回來。」李世民這才壯著膽去了陰曹地府。(崔判官)原來豐都地府裡的崔判官名字叫崔玨(jue),生前和魏徵同朝為官。
  • 放置江湖生死簿任務怎麼做 崔判官生死簿任務攻略
    放置江湖是一款模擬手遊,崔判官是遊戲中地府裡的一個NPC,那裡可以接到生死薄的任務,那麼這個任務要怎麼做呢,接下來就和
  • 《生死簿》的秘密
    孫悟空在地府都做什麼呢?改生死簿!《西遊記》第三回中說,悟空拿過簿子,把猴屬之類,但有名者一概勾之。 螟(míng)下簿子道:「了帳,了帳!今番不伏你管了!」一路棒打出幽冥界。《西遊記》第十回,李世民入地府,閻王命掌生死簿判官:「急取簿子來,看陛下陽壽天祿該有幾何?」崔判官急轉司房,將天下萬國國王天祿總簿,先逐一檢閱,只見南贍部洲大唐太宗皇帝註定貞觀一十三年。
  • 電影《李世民遊地府》李世民真的夜遊過地府嗎?李世民遊地府出自哪裡?
    他如今已死,現在陰司做掌生死文簿的豐都判官,夢中常與臣相會。此去若將此書付與他,他念微臣薄分,必然放陛下回來。管教魂魄還陽世,定取龍顏轉帝都。」唐太宗到地府後,受到十殿閻羅的款待,又經崔珏幫忙,偷改生死簿,使唐太宗得以還陽,太宗還陽後,讓劉全獻瓜給十殿閻羅,並做一場水陸大會,再尋一個取經人,去西方極樂取三藏經普度東土眾生。
  • 《西遊記》裡的神仙為什麼吃仙桃續命,而不去修改生死簿?
    在這個故事中,唐太宗因為被那個涇河龍王告狀,冥界秦廣王就差人勾太宗入地府對質。李世民進入幽冥界後,見到了自己的父親李淵,還有兄弟李建成、李元吉等,最後靠崔判官私自改了生死簿,給太宗加了二十年陽壽,才得以還魂。
  • 《西遊記》中神仙為什麼靠仙丹續命,而不是閻羅王改生死簿?
    如有可能,這些妖怪當然想像孫悟空那樣給自己改命,但他們充其量算地上的散仙,不在神佛兩界的體系內,要想進出地府,難於登天,更別說修改生死簿這樣的大事。而且,無論是佛界下來的妖怪還是自然生長的妖怪,都還沒能做到向孫行者那樣「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也沒有能力去修改生死簿。4.哪些人能改生死簿?
  • 閻王、鍾馗、判官三者誰的級別高?各有什麼職權
    地府冥界的最高神靈,主管冥司。中國道家神話傳說中的地獄之神。下面才是處理具體政務的十殿閻王了(西遊記)。而在這在十殿閻王中,最為我們所熟知的就是三王一判,三王就是閻羅王,秦廣王,和轉輪王。這三位閻王經常在影視劇和小說中出現。十殿閻君的權利與義務是一樣的。只不過這三個和眾生密切相關而已。
  • 《西遊記》中,神仙為什麼要靠仙丹仙桃續命,而不是請閻羅王修改生死簿?
    十王即命掌案的判官取出文簿來查。那判官不敢怠慢,便到司房裡,捧出五六簿文書並十類簿子,逐一查看。裸蟲、毛蟲、羽蟲、昆蟲、鱗介之屬,俱無他名。又看到猴屬之類,原來這猴似人相,不入人名;似裸蟲,不居國界;似走獸,不伏麒麟管;似飛禽,不受鳳凰轄。——《西遊記》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意思是,地上飛禽走獸的生死,都在冥界的生死簿上有明確記載。換句話,他們的死都是命中注定的。
  • 判官
    判官輕輕嘆了口氣,說了一聲「真是件麻煩的案子」,繼而溫和的目光看向匍匐在地上的文少玲,「你可知我剛剛看的是什麼?」文少玲瑟縮著搖了搖頭。「我看的是生死簿,」判官將書卷攤開,「這上面是你的名字,寫得很清楚,你陽壽已盡。」「我知道,」文少玲低聲說,「我知道自己已經不在人間了。」「不,你知道得並不清楚。」
  • 陰陽師判官懸賞封印位置 判官哪裡多
    陰陽師判官掌管生死簿,一念之間即可定人生死。那麼判官哪裡比較多?
  • 原來地府的四大判官他們是這樣分工的,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說到地府,我們除了會想到十殿閻王之外,還有一些人我們也是絕對不可忽視的,那就是我們的四大判官了。判官大多數長得兇神惡煞的,但是他們絕對是心地善良、正直的。他們的工作大部分就是幫助閻王判決人的輪迴生死,對壞的人進行處罰,但是對好的人那絕對就是好好獎勵了。
  • 神話中地府四大判官都有誰?其中兩個人,還在李世民手下當過官
    相反的是,如果是無惡不赦的人,等他們去世後就會落入地獄,需要承受無盡的折磨,無論是百姓信服統治者也會大肆修建廟宇,歷代皇帝也會進行朝拜,來為百姓祈福,希望天上神仙可以保佑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而關於地獄的說法也是人云亦云,傳得神乎其神,百姓們也對此比較心存芥蒂 ,並且神話傳說中提到,在陰曹地府中有四大判官,這四大判官兇神惡煞,其中的兩個人還在李世民手下當過差
  • 新聊齋|孝子判官
    書生隨他參加完考試後,見到了閻王,被封為陰陽判官,賞賜閻王馬出入陰陽二界,一言可判人生死。這男子名叫鍾如玉,是個秀才,原本十分有才學。就在他18歲打算去府城參加鄉試時,突然家中劇變,父親被人陷害入獄而死,家中財產全被部沒收,他帶著母親住進了幾間破屋中。鍾母自此一病不起,但病而不死,長年需要吃藥。鍾生放下書本,每天在附近幹些雜活,早晚照顧病母,時間就這樣一年年過去了。
  • 古代神話中,閻王、鍾馗、判官三者是什麼關係,誰級別更高,都有什麼...
    在古代神話和道教典籍中,中國有「三界」之分,即:天庭、人間、地府。最起碼在周朝時期,人們就相信陽氣的魂和陰氣的魄結合而成人。生存於人間的人死後,神魂歸於天庭;精魄則歸於地府。所謂「地府」,即我們常說的「陰曹地府」,陰森恐怖、不為人知(實際上,恐怕誰也沒見過地府的真實模樣,它只存在於神話故事中,影視作品中,坊間傳聞中)。
  • 陰曹地府四大判官的古埃及原型
    分掌冥府四司的就是四大判官,他們表面長的兇神惡煞,實則為心底善良、正直之輩。冥府四司職責分別為根據人生前所行,對善人予以褒獎,對惡人施加懲罰,掌管陰律生死,以及明斷暗查監察。閻王座下由判官領職,流傳下來四位判官分別是:「賞善司唐相魏徵,罰惡司聖君鍾馗,察查司宋朝陸之道,陰律司掌生死簿崔珏(jué)。
  • 西遊最牛的凡人,篡改生死簿後,閻王聲都不敢吭,見到他還得行禮
    甫到地府時,孫悟空一臉懵,還以為是做夢,或者地府一日遊,壓根沒想到自己陽壽已盡。得知真相後,又驚又怒,一時情緒爆發,大鬧地府,並劃掉了生死簿自己的名諱,然後揚長而去。孫悟空前腳剛走,閻王后腳立馬稟告玉帝,狠狠告了孫悟空一狀。若非太白金星出面求情,玉帝很可能會立刻派兵捉拿孫悟空。由此可見,篡改生死簿是重罪。
  • 冥府四大判官:魏徵、鍾馗、陸之道、崔珏,他們的傳說你知多少?
    其實,冥界除了有十大閻王坐鎮幽冥十殿之外,還有四大判官量刑審判,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冥府四大判官:魏徵、鍾馗、陸之道、崔珏,他們的傳說你知多少?察查司陸之道在地府的職責是讓善者得到善報,好事得到弘揚;若是惡者受到應有的懲處,並為冤者平冤昭雪。相傳古時候在凌陽有一位名叫朱爾旦的人,此人後與陸判官為好友,陸判官還曾為朱爾旦換心,使其文思大漲,隨後更是高中狀元。據說陸判官其後還為朱爾旦的妻子換頭,只留脖頸線,一條紅線中的線上線下判若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