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觀眾熟識的老朋友到剛剛出道的新演員,每一年的央視春晚上,都會出現成百上千張不同的面孔。三十多年來,有些面孔在春晚上一閃而過,有些則連續數年陪我們共度除夕。33年來,成千上萬張面孔在「春晚」上出現,陪著我們一起度過了33個溫暖的除夕。
△視頻:春晚上的那些人兒
春晚「釘子戶」——馮鞏
「親愛的觀眾朋友們,我想死你們了!」 1995年春晚上馮鞏與牛群合作的《最差先生》中,最早出現了這句日後大家耳熟能詳的話,每年聽到這個,我們就知道,春晚「釘子戶」馮鞏又來了。
馮鞏確實是想觀眾,一年不見都不行,他這麼說了,也這麼做了,連續30年在大年夜把歡笑送給大傢伙,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兒。馮鞏與春晚結緣是在1986年,小夥兒年方二十八,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說了一段《虎年說虎》沒想到一夜之間成名了。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春晚至今辦了33年,馮鞏就連上春晚30年,創了紀錄。
馮鞏:能上春晚有其偶然因素,而30年上春晚有其必然原因。越到播出我心態越平和,因為有勁兒使在前面了,笨鳥先飛、龜兔賽跑,我是小烏龜,我跑得慢但我出來的早啊,你斃了一個,我第二個又弄好了,你斃了第二個,我第三個又出來了。我覺得導演組斃你是希望你提出更行的東西,壓力就是動力。
《五官爭功》、《小偷公司》、《最差先生》、《舊曲新唱》……馮鞏年年都能拿出讓人耳目一新的段子。為了能在春晚上和觀眾見面,馮鞏練就了一身「死磨賴打」的功夫,跟作品死磕,就算你斃六個作品我都能拿出第七個,就是這種對觀眾的真誠勁兒, 讓他在「我最喜愛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評選」的22年中,連續獲得了16個一等獎和6個二等獎,一年都沒落選。
如今,年屆花甲的馮鞏還在和春晚較著勁。猴年春晚近在眼前,馮鞏又改劇本、甚至臨時更換搭檔。有人說,鐵打的馮鞏流水的搭檔,連續30個春晚, 馮鞏總共換了16個搭檔,馬季、劉偉、牛群、郭冬臨、蔡明、王寶強、高曉攀……他總能與不同的合作者碰撞出新鮮的火花。
馮鞏:參加春晚的時間太長了,觀眾太熟悉了,既是優勢也是劣勢,超越別人難,超越自己更難。
實際上馮鞏在不停地超越自己,不僅創作表演了近百段相聲, 獲得過侯寶林金像獎,在電影電視劇領域也將金雞百花雙雙收入囊中,他塑造的八旗遺少好吃懶作的「那五」、中國三輪車好司機「劉好」、總拿幹部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的小工長「王喜」都能讓人笑中帶淚……他的藝術總是那麼貼近生活貼近百姓,因為他不僅是紮根春晚的「釘子戶」,更是紮根群眾的「釘子戶」。
青春印記——「小虎隊」
1992年除夕,一幫花季爛漫的少年少女們共同錄製了一曲《新年快樂》,通過春晚帶來了寶島臺灣的新春祝福,向全球華人拜年。這其中有一個在當時與「青春」劃等號的團體——「小虎隊」。
1988年,三個臺灣少年組成了一個歌舞組合,從同年發行的第一首單曲《青蘋果樂園》開始,他們迅速成為全亞洲華語樂壇最紅的偶像團體,引發年輕人的集體痴迷。這就是「小虎隊」。他們的雜誌、海報、錄音帶,甚至貼紙都炙手可熱;他們的一首歌、一支舞、一個造型,都會成為男生的時尚標杆,女生的擇偶範本。
1997年,「小虎隊」宣告解散。但對那一代的少年來說,「小虎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青春印記,與熱血和夢想一同珍藏。
2010年虎年除夕,當年的那些「虎迷」們已而立不惑、為人父母,猛然在「春晚」上又看到了那三隻久違的「小虎」時,同樣的旋律,同樣的舞步,仿佛瞬間回到那活力四射的青春年少;而看到屏幕上的三個人努力地像二十年前那樣凌空劈腿,舉手投足之間,終究掩飾不住時間刻下的痕跡,一晃二十年,我們也不禁問自己,當初的願望實現了嗎?夢想還是遙不可及嗎?那生命中最美好的「小虎隊」,與歲月無關,與夢想有關,他們從不曾走遠。
春晚是很多人的集體《致青春》,這也是春晚的魔力之一。
超級「外援」——大山
「老外」也想過春節,春晚來了洋明星。「大山」不是第一個上春晚的「老外」,卻是中國人最熟悉的超級「外援」。
「大山」本名馬克·羅斯韋爾。1965年在加拿大渥太華出生,1984年考上多倫多大學東亞系開始攻讀中國研究,那時起了個中文名字叫路世偉。1988年,他在小品《夜歸》中扮演了「許大山」這個角色,這個說著一口流利漢語的「老外」讓當時的觀眾們倍感驚奇,並且從此為人們所熟知,於是他索性把中文名字改為「大山」。作為超級「外援」,大山在「春晚」舞臺上表演過多個相聲和小品節目,國內觀眾也早就認可了這位「洋笑星」。
從1988年來到中國開始,大山說過相聲、演過小品、拍過電視、搞過話劇。同時,他還擔任過加拿大駐華大使館的「公共事務助理」,教中國人學外語、教其他「老外」學中文,多年來,大山活躍在文化、教育、商貿、公益等眾多領域,努力促進中西方的相互了解與交流。
大山,生在加拿大,出名在中國,春晚常見面,身份格外多。借用《人民日報海外版》的評論:「大山雖然是外國人,但不是外人」。
人生探戈——趙麗蓉
1988年到1999年,「春晚」上總會出現一個「母親」—趙麗蓉。無論是較早時候的《英雄母親的一天》、《媽媽的今天》還是後來的《功夫令》、《老將出馬》等「春晚」小品,趙麗蓉都以慈祥、善良又不失風趣幽默的母親形象出現。這位「母親」 深受觀眾喜愛,陪伴「春晚」度過了整整十年,被稱為「春晚」第一代「小品王」。
趙麗蓉演過9個「春晚」小品、4個電視劇角色、6部電影,得過2次「春晚」小品類節目一等獎,1次國際影后和4個國內影后桂冠,可謂真正的「大腕兒」。可成名十年中,趙麗蓉沒出過書、沒走過穴、沒有經紀人、沒有「出場費」,生活中的她、與屏幕上的她一樣生活簡樸、真誠待人。
還記得1992年春晚小品《母親的今天》裡,趙麗蓉跳起的那一曲「探戈」,引得無數觀眾開懷大笑。如今,斯人已去,而她用踏實邁出的每一步,譜成了讓人們懷念的一曲人生之舞。
明星「草根」——俏夕陽
在很多人眼裡,能上「春晚」的都是頂尖的職業演員,那個高大上的舞臺對素人「草根」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而2006年「春晚」上的舞蹈《俏夕陽》卻是一個完全由「草根」演員們自編自創、自導自演的、真正來自民間的節目。
1996年,河北省唐山市的一群離退休職工組成了「俏夕陽」舞蹈隊,10年之後,她們的「皮影舞蹈」《俏夕陽》獲得了「2006年春節聯歡晚會節目評選」歌舞類一等獎。那一年,14位演員平均年齡達到68歲,年紀最大的已經74歲。當很多同齡的老人們連走路都需要人攙扶時,她們卻在「春晚」的舞臺上用獨特的舞蹈給全國人民帶去了驚喜與歡樂。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俏夕陽」樂觀、執著、不服輸的精神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的艱苦努力,終於使她們成為從百姓中走上春晚的「大明星」,也為很多年輕人樹立了榜樣。
本期監製/唐怡 主編/侯振海
編輯/李偉
©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