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機器人:聽令,向著蔚藍更藍處進發

2020-11-20 騰訊網

匆匆又夏

怕熱的孩子們

已經開始開啟「避暑模式」

空調泳池、冷飲冰棍、蒜味西瓜

你有沒有想過

如果機器人也能感受到四季

它們的夏天會是怎樣?

2021年中國主場

機器人主題會不會有大變化?

今天小坑就來聊聊機器人中的「潛水員」

水下機器人

水下機器人是什麼?

水下機器人是能在水中浮遊、具有視覺和感知系統、通過操控或自主操作的方式使用機械手及其其他水下作業,代替人或輔助人去完成某些水下作業的自動化裝置。依據其控制方式可分為:有纜遙控水下機器人 (ROV)、和無纜自主式水下機器人 (AUV)

ROV 作業時間長、數據傳輸快速可靠,便於回收,但是活動範圍受限、電纜纏繞、過於依賴人的控制。而AUV活動範圍大、潛水深度深、但是成本高、設計難度大。

水下機器人的焦點問題

水下機器人相對普通機器人來說,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續航能力。同時在控制和信息處理系統中,圖像識別技術、知識庫系統,以及信息處理能力和精密導航定位的隨感能力等也有待提升。

目前大多數水下機器人運動控制方法的研究還都停留在仿真階段

問:水下機器人在哪些領域大顯身手?(10分)

安全搜救

海上打撈、近海搜索

水下目標觀察,廢墟、坍塌礦井搜救

公安海關的走私物品檢測、水下證據搜索等

如馬航MH370搜救活動中,美國海軍就曾派遣水下機器人利用電子傳感器進行海底搜索。

雖然至今成謎...

管道檢查

可用於檢查

供水管、下水管、排汙管、排澇管

輸油管、輸氣管、跨江管、跨海管

船舶河道海洋石油

船體檢修、航道排障、港口作業

碼頭維護、鑽井檢修、海洋石油

能源產業

核電站檢查、水電站、水利大壩檢修等

2017年,日本東京電力公司正式向福島核電站投放水下機器人「小太陽魚」,用於調查廢墟內的結構毀壞情況。由於地面輻射強烈,陸上機器人先後在進入廢墟後失聯,而藉助「小太陽魚」傳輸的影視資料,人們成功探測到福島三號核反應堆內部。

科研教學

水下環境檢測、水下生物觀察

水下考古文物、水下沉船考察

漁業等

深水漁業養殖、人工漁礁調查

目前市場對水下機器人的需求分觀察探測型作業型兩種。觀察型需配備有水下電視和照相設備,針對特定目標進行定期觀察和檢查。作業型則針對不同的要求,配備聲吶、海底繪圖等設備和各種機械手,進行簡單的水下作業。

問:這麼多應用領域,哪個最重要?(10分)

海洋資源開發

佔地球表面積71%的海洋是是一個富饒而遠未得到開發的資源寶庫。21 世紀正面臨著人口膨脹、資源枯竭、生態惡化。要維持自身的生存、繁衍和發展,就必須充分利用海洋資源,這是無可迴避的抉擇。

未來戰爭

作為無人武器系統重要組成部分,水下機器人能夠以水面艦船或潛艇為基地,在數十或數百裡的水下空間完成環境探測、目標識別、情報收集,大大地擴展了海軍作戰空間。

尤其是自主航行的水下機器人,它們能夠更安全地進入敵方控制的危險區域,能夠以自主方式在戰區停留較長的時間,是一種效果明顯的兵力倍增器。

目前各國重點研究的應用包括:水雷對抗、反潛戰、情報收集、監視偵察、目標探測和環境數據收集等。

不願打,但也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

看到這,請嘗試歸納水下機器人的優缺點 (5分)

優點

可在高危險環境、汙染環境以及零可見度的水域代替人工長時間作業。通過配備聲吶系統、攝像機、照明燈和機械臂等裝置,實現實時視頻、聲吶傳圖,機械臂抓取物體等。

缺點

水聲傳感器普遍存在精度較差、跳變頻繁的缺點,因此水下機器人運動控制系統中,濾波技術顯得極為重要。

水下機器人的發展趨勢

1.向遠程發展

阻礙智能水下機器人向遠程發展的技術障礙有三個:能源、遠程導航和實時通信。

目前正在研究的各種可利用的能源系統包括一次電池、二次電池、燃料電池、熱機及核能源。而開發利用太陽能的自主水下機器人是引人注目的新進展。

2.向深海發展

6000米以上水深的海洋面積佔海洋總面積的97%。因此許多國家把發展6000水深技術作為一個目標。

目前,美、日、俄等國都先後研製了6000米級的UUV。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研製成一種深海探測潛器「ABE」,可在水深6000米的海底停留一年。日本於1993年研製成工作水深為11000米的深海無人潛器「海溝號」。

3.向智能型發展

增加水下機器人行為的智能水平一直是各國科學家的努力目標,但是目前的人工智慧技術不能滿足水下機器人智能增長的需要。

因此需要將人的智力引入到水下機器人中來,這就是監控型水下機器人的思想。不完全依賴於機器的智能,更多地依賴傳感器和人的智能,研發基於傳感器的先進水下機器人

然鵝ROBOCON還沒有過夏日主題

畢竟我們的比賽場地就那麼大

如果真的要做水下機器人

那場景可能就是

~~你像只魚兒在我的荷塘~~

畢竟咱們也不能讓隊員們跳進水裡去重試

感冒了怎麼辦?

分分鐘抓去核酸檢測

熱心的小坑帶來了

一些水下機器人的比賽

有興趣的坑友可以深入了解

(但是不許不愛小坑了)

01全國水下機器人大賽

02國際水中機器人大賽

文獻參考:

深度解析:國內水下機器人現狀及未來發展方向

策劃丨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組委會

文案丨碧荷葉

編輯丨碧荷葉

審核丨澀果子

戰略合作夥伴

點亮在看吧~

相關焦點

  • 為藍而戰|潔淨水下家園
    為迎接海洋日,全球關注海洋的人們用各種方式來保護海洋,有人組織講座,有人做展覽,有人清潔海灘垃圾……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大家平時在陸地上的垃圾只是冰山一角,更多對海洋動物來說致命的垃圾,在水下威脅著這片蔚藍世界。
  • 機器人探秘150米深海,水下智慧機器人吸引關注
    近期,一款水下智慧機器人和水中飛行器吸引了國內外眾多的關注。這款特殊的水下智慧機器人,不僅可以支持多種擴展的配件,還搭載了視覺、感知和自動平衡等技術,最終能夠實現在水中行進、轉向、浮沉等多種功能。 現場的操作人員透過手機屏幕,可以清楚地觀察到機器人周邊的水域環境。
  • 《向著蔚藍海岸》——威海市公安局海岸警察支隊隊歌正式發布
    《向著蔚藍海岸》——威海市公安局海岸警察支隊隊歌正式發布 2020-09-29 16: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水下智能裝備企業「深之藍」宣布完成了2億元Pre-IPO輪融資
    深之藍創始人、CEO魏建倉:做時間的追趕者 隨著科技發展,「上能通天,下能入海」已不再是幻想,人們從未停止過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現如今,機器人也在探索的路上留下自己的身影,在人與水下世界的之間,水下機器人搭起了一座橋梁。   說起為什麼創業,深之藍創始人、CEO 魏建倉說:「當時還年輕,覺得自己有本事,總覺得自己能力沒發揮出來。
  • 一文看懂水下機器人的發展及應用
    特別是近日在高交會上亮相的眾多水下機器人,不僅展示了其技術,也體現了水下機器人發展的潛能和後勁。 當視野從天空、陸地逐漸轉向海洋,智能相對論分析師柯鳴認為,水下機器人的發展大有前景。隨著人工智慧技術與機器人硬體的逐漸完備,水下機器人的「深海競爭」也將日趨激烈。
  • 發布S-ROV水下機器人新品
    S-ROV水下機器人觀測平臺是法國TMI-Orion公司研發的一款智能型水下機器人平臺,標配4個垂直推進器和4個水平推進器,在水下可實現精確的3D移動控制。
  • 海洋裡住著《哈利波特》的「金色飛賊」 水下機器人的研發靠它獲取...
    我們正努力研究海蝴蝶,這有助於更好地理解海洋碳循環與全球氣候變化,還能為水下機器人的研究和開發提供無限靈感。」 大海裡翩翩起舞的蝶 白天,它會呆在海底小憩躲避天敵,一到晚上你就能看見了,它撲稜著雙翼,悠悠地向著水面漂浮,吃些海藻,再跳支舞,自由地在深藍中飛翔。 海蝴蝶個頭是真小,大部分連1釐米都不到,幾乎就是粒沙子。整片大海中存活著數十億隻海蝴蝶,但別以為這小傢伙多強大,海蝴蝶自由,但十分脆弱。當從大海裡被撈起,關進冰冷的實驗室飼養,它只能存活幾天,因此在實驗室研究海蝴蝶是很困難的。
  • 推出可以「懸停」的水下機器人,「潛水俠」獲千萬元級天使輪融資
    目前,潛水俠已經推出了可攜式水下機器人產品Nemo,用於潛水跟拍娛樂、釣魚探測、船體檢測等;並面向政府客戶,推出了水質監測解決方案。 消費級市場:可攜式水下機器人Nemo 據了解,全球註冊潛水人群超過1.4億人,潛水運動正在快速發展。潛水跟拍是很多潛水愛好者的剛需,但目前大多通過人工跟拍的方式,效果差,成本高。
  • 美軍水下機器人潛入中國搜尋絕密地下核基地
    美軍為了在近海,特別是亞太近海地區作戰,專門研究出了一種水下機器人,也就是微型無人潛艇。這種水下機器人可以依靠遙控指揮,也可以通過光纜指揮。其外形類似於一枚魚雷,通過水下照相機和光纖通訊,將水下目標的圖像信息傳輸到衛星,再通過衛星傳輸到美軍情報分析中心。
  • 掌鏡《水下中國》,用珍貴影像展示大美中國之水下秘境
    周芳在徵服蔚藍中挑戰自我震撼,潛拍首部中國水下紀錄片 浙江千島湖水下獅城節孝坊獅雕從渤海、黃海交界處到中國南海,從廣西內陸喀斯特的神秘水下洞穴到古絲路上的海底沉船,從雲南撫仙湖底的千年金字塔到浙江千島湖下保存完好的沉睡古城……總長180分鐘的六集紀錄片《水下中國》短小精悍卻豐富飽滿,以多元維度和獨特視角展現著我國水下的自然奇觀和人文魅力
  • 探索海底深處的奧秘,一起來見識我國深海水下機器人
    探索海底深處的奧秘,一起來見識我國深海水下機器人。 眾所周知,地球表面幾乎四分之三被海洋覆蓋。海洋遠比陸地遼闊和深邃,蘊藏著難以想像的礦物、能源、蛋白質、生物基因等難以想像的資源。海洋還有著極其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更是生命起源的搖籃。 探索海底深處的奧秘,正是水下機器人的使命。
  • 未來水下作戰,如何在水下保持與外界「飛鴻傳書」
    聲光變換—駛入水下通信「高速路」為充分彌補水下通信的技術短板,美、日、俄等國一直致力於水下通信技術的研發,在水聲通信、藍綠雷射水下通信等領域相繼取得突破性進展。聲波在水下傳輸的信號衰減小,傳輸距離遠,使用範圍可從幾百米延伸至幾十公裡,因而成為水中信息傳輸的主要載體。
  • 這家青企打破國際技術封鎖 國內首個清理回收水下機器人「下海」
    近日,青島華興水下機器人技術服務公司「一種船體垃圾清理回收的水下機器人及其操作方法」國家發明專利證書正式授權下發。15日,國內首個清理回收水下機器人樣機下水展示。  船舶常年航行在海洋中,船體表面會附著難以清除的貝類、海藻,並在船體底部產生鏽皮和鏽斑。
  • 「95後」「技術宅」周翰文:「我的徵途是蔚藍深海」
    國際水下機器人競賽是水下機器人領域高級別賽事,被譽為水下機器人領域的「世界盃」。從2017年起,周翰文就作為隊員參賽。去年8月,周翰文和隊友創新水下技術,參加該賽事並奪冠。今年8月,他所在的「E唯戰隊」從50支隊伍中脫穎而出,衛冕冠軍。哈爾濱工程大學歷來有從事水下機器人研究的科研傳統,周翰文在大一時加入社團「E唯協會」,開始參與水下機器人的設計工作。
  • 研究稱鯰魚頭骨有數個「連結機制」 或能激發新型水下機器人的設計
    對它們如何能夠做到這一點的新理解,最終可能會帶來更靈巧的水下機器人,或者其他技術進步。在博士後Aaron M. Olsen的帶領下,布朗大學的一個團隊首先拍攝了圈養的海峽鯰魚捕捉和吞食獵物的過程。科學家們使用了一種被稱為「X射線移動形態重建 」的動作捕捉技術,這使得他們能夠在動物進食時實際看到它們的頭骨內部。
  • 水上摩託艇、水下機器人……港航公安保障進博會有「黑科技」
    水上摩託艇、水下機器人……港航公安保障進博會有「黑科技」 澎湃新聞記者 朱奕奕 2019-11-04 20:13 來源:澎湃新聞
  • 水下直播興起,這家上海臨港企業將水下無人機賣到了海外
    約肯機器人成立於 2016年,2018年推出的智能跟蹤水下無人機BW Space , 是全球首款具有智能功能的水下無人機。隨著直播浪潮興起,水下無人機直播看上去似乎會成為下一個藍海,但這個市場是否已經成熟,未來還有哪些挑戰?近日,約肯機器人創始人兼執行長李之勤接受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的專訪,談到了水下無人機市場的布局和未來挑戰等問題。
  • 研究人員揭開鯨魚和海豚遊泳高效的秘密 為下一代水下機器人鋪路
    研究人員揭開鯨魚和海豚遊泳高效的秘密 為下一代水下機器人鋪路  Emma Chou • 2020-03-20 14:39:
  • 博雅工道新品「蛋」形水下機器人亮相2020 CES
    科技快報突破想像,可摺疊「蛋」形水下助推器首次亮相科技快報2020 CES,博雅工道ROBOSEA重磅推出一款水下助推器——SEAFLYER OVAL。SEAFLYER OVAL是ROBOSEA自主研發的一款水下推進器,是ROBOSEA爆款水下推進器SEAFLYER 1.0的升級版本。科技快報作為水中輔助運動裝備,OVAL可以為使用者提供強勁的水下動力,適用於泳池娛樂、專業潛水等領域。OVAL採用極簡可摺疊的一體化設計,摺疊起來是一個圓潤的蛋形,重量僅僅3.3kg,一個隨身的背包就可以輕鬆容納。
  • 愛護海洋、保護大海:SEIKO PROSPEX 與PADI推出聯名表款,共同守護地球最美的蔚藍之心
    2016年為再次喚起人們對海洋生態及維護海洋保育的意識,SEIKO特地與臺灣知名水下攝影名導袁緒虎一同遠赴蘭嶼拍攝守護蔚藍之心的環保影片,藉此呼籲大眾保護海洋。SEIKO貫徹綠色企業精神 守護蔚藍海洋一直以來SEIKO的環境基本理念:「以一個企業與個人角色,將珍惜我們的環境,並以保護環境的方向來工作。」不僅限於商品開發、製造、運輸銷售、商品容器再利用,SEIKO堅持企業須有完整的規劃及配套措施支持環保,從最微小的細節都考量到環境與人的關係,這不只是口號,更要有實際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