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簡歷
買過的「雜物list」更能展現
一個人的特質與個性
對於「雜貨」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小至文具、五金,大至家居等等,日語用zakka來統稱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多類物件。隨著生活品質的遞嬗,那些格外注重細節和質感的人,總喜歡去不同的城市發現「雜貨店」。
這些雜貨店帶著強烈的個人特徵,店鋪的主理人更欣賞雜貨的時間痕跡,更推崇雜貨的背後故事。在他們看來,大部分物件都擁有附加價值,它們不僅實用,而且巧妙、精美,更重要的是它們代表著一種生活態度,而非物品本身。正因如此,不同的雜貨店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標籤或屬性。
· 30select,圖片來自Instagram@30select
在東京、首爾、倫敦、臺北等諸多城市,我們能夠看到這樣的雜貨店不計其數。大大小小的雜貨店對於一座城市意味著什麼?雜貨店裡的選品又給生活帶來了什麼?
千萬不要小看這些具備優秀選品能力的「雜貨店」,對於消費者而言,它們不僅將獨特風格的商品創意、設計概念引入城市,也是孕育一種小眾文化的場所,人的品味會在這裡得到改變。
· SOKURI소쿠리,圖片來自Instagram@SOKURI소쿠리
相比傳統百貨公司或專賣店的品牌大眾化,一間擁有獨特品味的雜貨店,更能精準地吸引到生活的同類。雜貨店在某種意義上也擁有「平等性」,在這裡,小眾手作和知名品牌、藝術家與設計師不論地位,各憑本事佔據一席之地。
雜貨店裡不同的選品,吸引著喜愛它的人群頻頻前往,無論是做舊的掛鈎、透明的玻璃杯,或是帶著往事記憶的檯燈和收音機……這些隱身於平凡生活的物件,讓人體會到城市文化差異造成的美感。
更重要的是,當一座城市的雜貨店開始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並不斷貼上個性標籤時,它傳遞的不同生活態度和喜好,正在打破千篇一律的城市模版,塑造著城市的不同面貌。
東京/D&DEPARTMENT
生活的「長效設計」
日本人對生活細節的執迷,已經滲透到每個層面中,無論是工作態度的嚴謹與守時,還是生活收納、整理的一套範例,他們總擅長將「物品」的價值放大。
· D&DEPARTMENT物件展示,圖片來自網絡
雖然不用語言和文字,但物品也有自己的表達方式,它會通過背後的造物故事,讓人看懂內在。有意義的物件,一定不會為了追隨潮流,盲目改變自身的特點,而是通過實用性和美感為人類生活提供長久的價值。
這種被推崇的物品理念,正與長岡賢明推行的「長效設計」理念不謀而合,我們在他開設的雜貨店D&DEPARTMENT(下文簡稱D&D )就能看到。
店鋪只選擇開在遠離市中心、交通不夠便捷的地方,「避世態度」幫它篩選出與D&D理念相同者。D&D比起雜貨鋪更像是一個「倉庫」,選品只在某種精而細的範疇中做詳細介紹。長岡賢明認為消費過剩是一種社會問題,人們需要在恰當的環境中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
D&D雜貨店不僅以選品來表達生活態度,它更從雜誌、創意空間等多重角度觀察著人與生活的關係。
· D&D 從2009年開始,就出版第1期「北海道號」,以1縣1冊、1年推出3本的方式製作日本各個縣的旅行觀光手冊。圖片來自網絡。
· SOKURI소쿠리,圖片來自STYLEFISH.KR
在首爾,大大小小的精緻咖啡店擠滿街道。那些獨特的生活小物,總被妥帖安放在平凡的店門背後。你一定在韓劇裡看到過那些透著暖黃色光線的小店,它們可愛、迷人、具備強烈的自我風格。一座城市的人,對生活有多用心,從這些小店的物品陳列中就能看到。
· SOKURI소쿠리,圖片來自STYLEFISH.KR
這間位於首爾市麻浦區望遠洞的SOKURI소쿠리,是一家當地人氣非常高的復古雜貨店。店裡推出的商品都是以很少的數量在販售,除了店主與韓國獨立設計師手工自製的商品外,每年都會不定時的舉辦市集活動。SOKURI소쿠리每隔一段都會推出不同的物品,如果你隔一段時間再去,上次喜歡的東西不一定還在。
· SOKURI소쿠리售賣的雜物,圖片來自Instagram@SOKURI소쿠리
像SOKURI소쿠리一樣的雜貨店太多太多,正是這些不同的精緻空間讓首爾把生活裝扮得別具一格,既融合了自身文化,也把城市個性凝入每件物件的設計中,這些紋路、光澤、細節……讓我們讀取了首爾的城市面貌。
· 30select,圖片來自Instagram@30select
30select又叫「叄拾選物」,這是一家由臺灣知名平面設計師方序中、平面設計師Issa Chen和葉士豪開在臺北的雜貨店。
· 30select,圖片來自30select官網
店內結合美式和日式兩種風格,收納了很多好物,不管是服裝、配件還是包袋……看似生活裡能用到的都賣,放在一起也沒什麼違和感,但引人注意的一點是,30select的東西都帶著「質感」的標籤。
· 30select售賣的物品,圖片來自Instagram@30select
倫敦/Labour and Wait
「經得住時間的考驗」
· Labour and Wait,圖片來自Instagram@Labour and Wait
浪漫主義詩人朗費羅有一句詩「Learn to Labour and Wait」(學會去勞動和等待)。這家位於倫敦東區的獨立雜貨店名正來自於此。
兩位合伙人Rachel Wythe-Moran和Simon Watkins都曾是男裝設計師,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想法「想讓物品通過時間的沉澱具有經典意義」。於是一拍即合,開了一間店鋪,他們期待這個地方,永遠能夠提供功能齊全、設計合理,並且永恆的產品,於是有了Labour and Wait的誕生。
· Labour and Wait,圖片來自Instagram@Labour and Wait
不要單純的以為這裡是廉價的日雜店,Labour and Wait尊崇精品的推選理念,堅持選擇那些具備「誠信、質量、獨特」特點的物件,讓人擁有耐得住時間的考驗。
倫敦有太多選品店、雜貨店,這些充滿創意與態度的物件,讓品味和喜好不同的消費者擁有足夠多的選擇權。
從東京、首爾、臺北到倫敦,這些城市裡大大小小的雜貨店,折射著一座城市、一代人的消費法則。
懂得「選品」的雜貨店就像我們身邊非常有見識的那類朋友,在買東西的時候會跟你分享故事、特點甚至是歷史。所以一間好的雜貨店不止是讓人擁有獨特的體驗感,更多的是人們可以在這裡得到啟發。
在成都,這座被泛文創產業時時更新的城市,那些令人愛不釋手的雜貨店都有什麼魅力,未來是否會出現更多具備優質選品的雜貨店呢?
無早,這間從書店起家到擁有自己的cafe和餐廳,現在又有了一間shop。在無早的bookstore,收藏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獨立雜誌,還有那些有趣的手作,不同的選品共同構成了這間店的個性,有些柔軟但足夠包容。而在shop,我們可以看到日系的器皿還有各種小的雜貨。
無早和整座城市裡的人分享著自己的好品味與視野。那些講究精美的包裝設計、陶瓷杯、紙制藝術品,讓人養成收集美的習慣。
同時,無早除了注重空間的選品特點之外,還舉辦過不少展覽,無論是日本插畫家noritake的展覽,還是自己的「落葉展」。只要是展現與城市相契合的魅力,它總是遊刃有餘。
裡空間Inside是UID Union旗下33oz的實體空間,一間大隱於市的Antique Life Shop, 這裡是以西洋古董為主,集合Showroom、藝術展廳、Café等為一體的複合式美學空間。對於那些喜歡復古雜貨的人來說,這裡就是一個巨型的寶藏倉庫,無論是上世紀的古舊鈔票,或是飾品,在這裡有足夠多的故事值得讓人不斷地挖掘。
「西洋印象」在這裡被一個個物件重塑,人們對充滿故事感和歲月氣息的東西,總擁有想要一探究竟的心。當我們恰巧在城市的某條街巷中,邂逅一間裝滿舊日痕跡的寶藏庫,會發現,那些文化差異所產生的美感都在平凡的細節中。
樹下zakka,從名字上就能看出它裡面收藏著多少美好的小物。日語用zakka形容一切雜貨,從五金、文具到家具等等。空間裡的小物件都被分類安置在不同的隔板上,但當人第一眼看向它們時,就會感受到,自己有一種打從心底想將好物分享給別人的欲望。
人類懂得什麼是美,也了解怎樣去創造美,同時也能將「美」挨個收藏,顯而易見,樹下zakka的主理人就深諳此意。卸下傳統百貨公司的模式,在個人風格鮮明的空間裡,讓藝術與日常彼此交融,這或許正是樹下zakka獨特的理由之一。
一山雜物裡面的確收集了很多「雜物」,主要是古董玩具和舊物雜貨為主,老闆在10多年的時間裡慢慢收集這些老東西,最終堆滿了這間3層高的小房子。每隔一段時間一山雜物都會匯聚很多古著店,舉辦一次線下市集活動。
店內隨處可見80年代初期的遊戲機、DVD、錄音帶、小人書,滿滿的復古情結充斥著你的內心。過去老舊舞廳裡的折射燈,遊戲機和汽水瓶……在這間雜貨鋪裡依次鋪開,像留存了一部分那個時代的時光,滿滿當當的澆築在回憶中。人類的記憶總需要有一個可以寄託的地方,可以從歲月裡隨時抽取。
一山雜物,就像是裝滿秘密的人,隨時都可以講出過去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故事。
保鮮商店&Qiyi-Space Vintage
舊物雜貨鋪的魅力之地
中國的舊物市場跟國外的跳蚤市場其實有不少相同的地方,都喜歡收藏一些粗糙原始、未經琢磨的器具。
熱衷於舊物與工藝品的保鮮商店,就將過去的老物件招攬進店。通過生活的方方面面,探索著那些有「記憶」的東西,讓人們藉此找回想要珍藏的故事。
在這間雜貨店,販售的都是會因為時間推移變得更有味道的東西,多多少少,它們都承載著過去的痕跡與記憶。
在入雲屋,呈現的物件與它的名字一樣,具備著中國的古典韻味。樸素、簡約但原始的木作讓喜歡東方藝術的人著迷。空間裡有不少日常生活的雜物,從碟、碗到裝飾品,皆以主理人的喜愛特徵凝結成「古風」形態。
除此之外,這間雜貨店仍然洞悉著生活中關於美與設計的質感,舉辦過與入雲屋氣質相符的家居展覽。
中國風的日雜讓那些遠道而來的人流連忘返,就是這樣一個看似平凡簡單的小店,裝滿了家家戶戶都需要的日用雜物。東方典型的古風窗楹讓人恍惚間誤入時光機,穿梭回了古時車馬都慢的日子。
The N.2 Room也叫「那個房間」,這是一間收藏了很多小物的雜貨鋪,三個老闆將它定義為「三位女生的儲物間」:「這個雜貨鋪很小,像家裡的三個小房間。我們三個女孩兒平均年齡都30了,但還是想把自己的小女生情結藏在裡面,不讓它跑掉。」
帶著點兒復古味道的店鋪中,小至杯具、燈具,大至家具皆被妥善收納。除了風格不同的「雜貨」之外,這裡還有不少三人很不容易淘到的東西,無論是那臺不能插電的小冰箱,還是七張古舊的圓桌……每個物件都在營造著一種熟悉感,「希望來到鋪子裡的客人都不感到拘謹。」主理人說道。
如果說每個女生內心深處都有一些可愛柔軟的「少女情結」,那麼The N.2 Room就是那個能讓人信賴地放下少女心事的秘密空間。
雖然前段時間The N.2 Room被拆,但三位女孩如今正在這座城市中尋找新的地方,即將打造一個全新的雜貨店。
在倫敦,每年的5月和9月是設計界最忙的時候,5月要舉辦小規模的 Clerkenwell Design Week ,而9月則是整座城市都開啟「展覽空間」的London Design Festival。倫敦之所以有這麼多大型設計活動可以舉辦,也是因為這座城市擁有廣大的設計社群、創意工作室,以及每個生活在此的人都非常注重生活美學。
· 左右滑動觀看更多圖片,Merci,圖片源自網絡
再細數巴黎經典的Colette(於2017年關停)、文青超愛的Merci、又或是日本頻出新招的GINZA SIX、臺北的61NOTE 、裡斯本的A VIDA PORTUGUESA……那些讓選品變為「限定款」的魅力雜貨店,讓城市的在地文化得以展露。
· 左右滑動觀看更多圖片,裡斯本A VIDA PORTUGUESA,圖片源自網絡
走進一間品味獨特的雜貨店,宛如闖進一個浩瀚無垠的宇宙,看那些物品背後濃縮的精華之處。雜貨店營造的無可替代的體驗感,都將成為未來人與生活緊密連接的關鍵,這種「體驗感」也是雜貨店的未來。
在成都,我們看到那些熱愛生活、不斷探索生活美學的空間,正以格外獨特的「人格化符號」形成一個「懂得選品」的美學宇宙。
這些雜貨店的迷人之處,正來自它們講究的細節,小到主理人的品味與喜好,大到所處城市的歷史背景、經濟發展、藝術文化,全都息息相關。隨著人們對於美的探索和持久的追求,未來成都也會湧現越來越多的「雜貨店」。
除了對城市的觀察和空間的探訪,一築一事也在探尋更多領域的「新鮮事物」。探索生活方式並發現日常細節中的「驚喜」,更是我們樂於研究的「課題」。一築一事於2020年也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品牌 Z: SHOP
主編 | 牧之、鶴鶴
編輯 | 邱子
撰稿 | 邱子
校對 | 穎醬
攝影 | 若無特別標註,皆自網絡
設計 | 三金
無早小食Cafe:五年後,他們終於想起開新店的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