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駐大阪總領事鄭祥林(中)展示「舞技」 新華網記者馬興華攝
新華網大阪8月17日電(李學玲)德島縣位於日本四國地區,因歷史悠久的阿波舞而聞名。每年8月12日至15日舉行阿波舞節期間是德島最熱鬧的時候,盛夏的酷暑阻擋不住來自日本及世界各地遊客的腳步,短短幾天,到訪的遊客人數多達130多萬。憑藉其獨特的魅力,德島阿波舞節已成為與巴西裡約熱內盧的狂歡節齊名的著名節日。日前,筆者前往德島感受了阿波舞的魅力。
「阿波」是德島的古地名,阿波舞就是為慶祝豐收而載歌載舞之意,起源有三種說法。其一,源於日本各地的盂蘭盆舞;其二,因阿波舞有 「連」的組合舞的特徵,認為是受到源於能樂的「風流」影響的緣故;其三,1587年,因人們為了慶祝由阿波藩主蜂須賀家政建成德島城而在城下舉行的不分身分高低、不拘禮節的自由舞蹈,發展成為表演形式的阿波舞。
德島山清水秀,德島人不論男女老少,天生喜歡跳舞。女子的舞蹈豔若蝴蝶,舞姿蹁躚,儀態嬌美;而男舞則不拘一格,自由奔放,輕鬆有趣。每到阿波舞節的時候,舞者痴,觀者醉,歡樂的氣氛令人情不自禁暢快一舞。
風姿綽約、儀態萬千的阿波舞者 新華網記者馬興華攝
阿波舞是由稱為「連」的集團組成的行進式舞蹈,一個「連」裡分舞蹈和樂器伴奏兩部分。小規模的「連」有30人,大規模的「連」可以超過200人,一般是50人至100人左右,這樣的「連」在德島縣有大約800個。最常見的舞蹈形式是數十個人排列成隊,在街道邊行走邊舞蹈,或是在舞臺上舞成圓形,不斷變換隊形,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而樂器則由三味線、笛、鉦、締太鼓、大太鼓和鼓等組成。整個伴奏是以笛子為主旋律,輔以三味線和大鼓及銅鑼以高低音組合伴奏,因此阿波舞的音樂聽著雖然簡單,卻節奏歡快、激昂,並不覺得單調。
阿波舞的舞步基本上是按著伴奏樂隊的旋律,踏著2拍的節奏,雙臂高舉,扭動腰身;右手和右腳、左手和左腳一起交替著邊舞邊行進,舞步的快慢由伴奏的節奏決定,而伴奏的好壞又決定著表演的整體效果。
據介紹,在今年阿波舞節期間,有1000多支舞隊獻藝,其中約100支來自日本各地。主辦方在德島市主要街道設置了七處演舞場,每個會場一晚上有超過50組的舞蹈團體接連登臺,有的舞蹈團體,要在三、四個主會場連續表演。
中國駐大阪總領事館的兩位女副總領事張欣(左二)和孔多孜·玉素甫(右二)表演阿波舞 新華網記者馬興華攝
中國駐大阪總領事館的十幾名館員在總領事鄭祥林的帶領下13日也來到德島,與當地華僑華人一道組成了一個「連」,在兩個演舞場展示了「舞技」。除了阿波舞外,德島華僑華人還表演了與阿波舞結合的太極扇,贏得觀眾陣陣喝彩。
除了固定的七處演舞場地外,還能在街上的「演舞場」、 「舞蹈廣場」、連接不同演舞場的「舞蹈大道」以及町內會(相當於鎮居委會)和商業街主辦的「街角廣場」等地方觀看、甚至是參與到阿波舞狂歡中。節日期間的德島,所到之處,皆是洋溢著喜悅和熱情的人群;所聽之聲,皆是或舒緩悠揚,或歡快鏗鏘的阿波舞的伴奏之聲和號子聲,德島成了舞的海洋。
德島市內阿波舞演舞場內人山人海 新華網記者馬興華攝
風姿綽約、儀態萬千的阿波舞者 新華網記者馬興華攝
風姿綽約、儀態萬千的阿波舞者 新華網記者馬興華攝
跳阿波舞的小朋友 新華網記者馬興華攝
由中國駐大阪總領事館部分館員和德島華僑華人組成的舞蹈團體在演舞場上 新華網記者馬興華攝
小資料:阿波舞
阿波舞又稱阿波踴,是日本四國地區的德島縣夏季最大的傳統表演活動,有400年的歷史,每年8月12日至15日舉行阿波舞節期間是德島最熱鬧的時候。
阿波舞又叫阿波踴,作為慶祝,城下百姓不拘禮節自由歡跳是阿波踴的開端。
小資料:德島縣
德島縣(舊名:阿波)位於四國東部,東北部隔鳴門海峽與兵庫縣的淡路島相望。東部有紀伊水道,南臨太平洋。由於德島縣地處阪神附近,自古以來被稱為大和文化向四國滲透的門戶。另外,它是連接四國與近畿、特別是四國與阪神的要衝。(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