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早餐應該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不少同學早飯時間都被睡過去了,或者即便吃,也是隨便吃兩口就匆匆忙忙出門了。
今天劇姐就要跟大家科普一下,不吃早飯不僅不健康,還容易饞得慌!
《早餐中國 第三季》
這是騰訊和海峽衛視聯合推出的一部紀錄片,之前已經推出兩季了,一直口碑都不錯。
導演王聖志、總顧問沈宏非和陳曉卿,和三位都是做美食節目非常有名的,所以這部紀錄片口碑有保證,也並不讓人意外。
不過相比之前美食紀錄片,《早餐中國》屬於小體量的,每集5分鐘而已,這次擴充了一點,也不過7分鐘,連碗泡麵都吃不完。
然而這樣短小精悍的作品,卻做到了對美食的挖掘,內容上秉承著美食+店家故事的結合,不僅指出美食怎麼做的,怎麼吃的,還會指出店家在哪,整體而言就是一部早餐美食活地圖。
所以三季下來,也是一季比一季評分高,第三季已經到了9.1分。
攝製組踏遍全國,從每個省每個市把精選的早餐給大家標出來,大家有什麼理由不去吃!
節目組的第一站,是山西蔭城。
這裡最有名的小吃是豬湯。
注意,是豬湯,而不是豬肉湯。
所謂的豬湯,就是用豬的各個部位熬製出的湯,並不只是用豬肉做。
口條、豬心、瘦肉、豬肝、蹄子、腸子、豬骨,統統都要算在內。
而這裡的李春生師傅,就賣了近40年的豬湯,對於做豬湯,頗有心得。
做豬湯,並不是把上面說的原材料一口氣都扔鍋裡煮,而是要根據材料不同做不同的處理。
湯裡放入豬骨頭,再放一些豬肘子、豬頭、豬心進去,再加入老湯,開燉。
燉湯很耗火候,差不多要燉3-4個小時,文火慢燉,等到骨頭裡的東西熬出來,湯汁變成濃稠的白色,香氣四溢時,就好了。
湯煮好後,還不算完,還需要準備乾貨。
豬肝、豬心、豬舌頭,切成長條;豬肚、豬腸、豬耳朵,切成細絲。
將這些不同切法處理過的肉放進碗裡,澆上剛剛熬好的湯,再放入蔥花和醋,一碗正宗的豬湯就徹底好了。
當地人一般搭配千層餅來吃,千層餅薄而酥脆,李師傅家的千層餅足足有128層。
隨便想想就直流口水。
為了這麼一頓早餐,早起真的很值得。
不僅如此,李師傅的豬湯還能免費續湯,這是什麼神仙師傅!
內陸地區會吃,海邊的朋友更會吃。
山西盛產礦,浙江舟山,乾脆盛產海鮮。
這裡的海鮮種類多,新鮮又好吃,當地人常見的早餐,也是海鮮為主。
節目組找到了一家有20多年歷史的面點,給大家介紹了一下海鮮面。
其實海鮮面大家多多少少都吃過,似乎沒啥特別的,弄點魚蝦蛤蜊丟進去,和普通的面區別也不大。
但是舟山的海鮮面可是高配版的,怎麼個高配呢?
首先,食材多,
紅蝦、活皮蝦、水白蝦、淡蝦、紫蝦、龍頭魚、馬鮫魚、鯧魚、梭子蟹、燻魚……
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裡面沒有的。
其次,店老闆是本地人,她每天凌晨三點去市場上挑選剛剛捕獲的海鮮,絕對的新鮮、質量高。
兩頭黃色的梭子蟹、屁股上帶黃色的皮皮蝦……
挑完海鮮,就要回去熬湯了。
海鮮面的湯也大有講究,要把排骨、筒骨、豬腳、魚頭、豬骨頭等食材放到湯裡燉三個小時,熬至濃稠。
然後根據顧客的需要,往海鮮裡加各種料,想要什麼有什麼,價錢從15塊的基礎款到200塊的豪華版,應有盡有。
總而言之,讓你吃開心了再走。
劇姐是河北人,河北有個有名的小吃,叫驢肉火燒。
最有名的就在河北河間。
節目組在這裡,找到了一家名叫老韓驢肉火燒的店,據說深受當地人的喜愛。
這是一家父子店,兒子甚至為了這家店放棄了上大學。
父子檔搭配十分默契,老韓負責做驢肉,小韓負責做火燒。
我們先說說老韓做的驢肉。
作為老店,做驢肉這種事,也是要走流程的。
老韓的驢肉要用二十多年的老湯湯底熬至,再加十幾種調料好中草藥,熬到湯香四溢,這時候的驢肉勁道鮮嫩,吃起來正好。
驢肉切成薄片放好,因為驢肉肉質細膩,比其他肉看起來美味多了。
而這邊,小韓做的火燒也是個技術活。
先得把面揉勻擀成面片,在上面加上油酥,然後多次拉伸成型,再將兩段封住,放在火上烤。
說實話,劇姐也才知道,火燒就是放火上燒的意思。
不過呢,當然不是直接把一塊面丟火上烤,那就直接趴了,顯得將火燒烙到七分熟,可以成型了,再烤。
最後烤出的火燒酥脆可口,層層分明,每一層都薄如紙,一個小火燒能有三十多層。
這些薄層不僅透光,甚至還能直接點著。
最後,把火燒切開,夾入驢肉,就大功告成了!
不過呢,再好吃的東西也架不住有人不太喜歡。
所以這裡還有驢板腸和燜子兩種餡料可以選擇。
驢板腸就不說了,介紹一下燜子。
所謂燜子,就是驢肉湯和澱粉放在一起熬製,熬成膠狀的一種東西。
看起來挺像布丁或者果凍的,入口即化,軟軟糯糯的。
如果一直往北方走,走到冰城哈爾濱,就能發現另一種早餐小吃。
不是烤冷麵哦!
是——豆腐腦。
劇姐在哈爾濱待過兩年,那邊的豆製品確實非常驚豔,豆漿是那種濃稠滑潤的,喝下去非常有飽腹感,而且味道特別好。
所以聊豆腐腦時提到哈爾濱,劇姐真是一點也不意外。
哈爾濱這家店屬於一對夫妻,店開在菜市場,據說開了二十六七年了,屬於招牌老店那種。
這話不是吹的,從店門面排隊等候的人就知道。
豆腐腦的上一步是豆漿,優質的豆漿是好的豆腐腦的前提。
煮開的豆漿是乳白色的,將其攪拌均勻,倒入內脂的盆裡,靜置五分鐘,豆腐腦就點好了。
豆腐腦做好之後,還需要做湯。
和前面的其他小吃一樣,做湯是十分講究的。
這家店有好幾種湯可以選擇。
現摘的的榛蘑和黑木耳一起放入湯鍋裡煮,煮成的清湯鍋,最能體現豆腐腦的香味。
喜歡味道重一點的,可以放牛骨頭熬成的牛骨棒汤滷,那是把湯熬成濃稠的白色,再下牛肉、枸杞、黑木耳做成的。
將這樣的湯澆在嫩滑的豆腐腦上,再點一些辣椒油和香菜,就是最美味的早餐了。
他們每天只開業短短幾個小時,就能賣掉30個大盆。
除了這些早餐樣式外,這一季還有其他各地的各種小吃,例如山西的豆泡泡饃,甘肅的牛肉小飯,澳門的豬扒包,形式多樣,口味各異,滿足各個口味的人。
而這些對於一些人來說,就是家鄉的味道,是吃一百年都吃不膩的。
可能大多數觀眾,都是來看看,又能吃點啥。
但是對於這些人來說,那都是鄉音,都是記憶,是最珍貴的鄉愁。
所以還是希望這個紀錄片可以一直拍下去,拍到天荒地老,拍到每個人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