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馬香玉。
近年來的頒獎季,總少不了黑人電影。
《月光男孩》《綠皮書》《為奴十二年》…都拿下了奧斯卡最佳影片。
就連《黑豹》這種超級英雄片,都攬下了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原創配樂三項大獎。
那麼,今年黑人電影哪家強?
就是這部,夠汙、夠燃、夠勁爆的——
《我叫多麥特》
Dolemite Is My Name
入選了《時代》雜誌的2019年度十佳電影;
《衛報》的2019年最佳電影50強;
以及外媒Variety的評選的Netflix年度十佳影片。
尤其在黑色影評人協會獎上,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等多項大獎。
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7%。
這是一部人物傳記片。
分級,R級。
只因為一個人,魯迪·雷·摩爾。
他來自小地方,希望在大城市闖出個名堂。
初來乍到,躊躇滿志。
電影、音樂、電視,什麼領域都願意嘗試。
白天在海豚唱片行打工,晚上在夜總會兼職主持人。
能擠出的時間,都拿來奮鬥。
天真地以為,自己總有一天會熬出頭。
結果,同樣的工作一幹就是好多年,自己還是當初的廢柴一點兒沒變。
日常生活,要多喪有多喪。
想成為一個歌手,到電臺毛遂自薦,自嗨得手舞足蹈。
卻被DJ嘲笑:這都是過時的玩意兒。
想在舞臺上表演,跳異域風情的黑人舞蹈。
卻被老闆潑冷水:沒人想看你的表演。
好在,他就像打不死的小強。
腦袋裡有數不完的點子,一個個往外蹦。
常常到黑人藝術中心,聽那裡的流浪漢、酒鬼吹牛逼,講笑話。
激發了靈感,創造了一個喜劇演員的形象——多麥特。
在生活裡,他是魯迪,一個平凡無奇的中年loser。
在舞臺上,他是多麥特,放蕩不羈,荒淫好賭,功夫了得的神話人物。
這搖身轉變,讓他從事業的低谷裡翻身,鈔票大把大把地賺。
為什麼「多麥特」這個形象會成功?
大概因為他的表演,符合當時黑人群體的娛樂需求和審美趨勢。
>>出口成髒
汙力滿滿,全程高能,動輒問候你全家。
>>服裝俗豔
大紅大綠,騷斷腿的激烈撞色,在舞臺上非常惹人注目。
>>朗朗上口
獨特的韻文風格,被80年代許多說唱歌手譽為說唱教父。
不過這都是後話了。
當時的人只覺得,他的臺詞蜜汁洗腦,晚上關了燈腦子裡就會循環播放。
魯迪·雷·摩爾的扮演者,艾迪·墨菲。
19歲,加入全美最受歡迎的電視節目《周末夜現場》。
建立了獨樹一幟的街頭混混式的表演招牌。
後來,又呈現了《肥佬教授》《怪醫杜立德》《比佛利山超級警探》等令人捧腹的喜劇作品。
憑藉《我叫多麥特》,入選了indiewire2019年男演員年度表演15佳。
不少媒體預測,他將會借這次風格化的表演,重回巔峰。
有望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說回電影。
看魯迪勵志的事業發展史,像看遊戲升級打怪一樣爽。
他想把自己的喜劇節目,錄成專輯銷售。
但是,被老闆拒絕,因為太出格,電臺不能放,櫃檯也不能賣。
於是,他自產自銷。
還煞有介事地印上惡魔標誌,暗示這是危險物品,僅限成人購買。
結果,幾乎附近街區的每個黑人嬉皮士都買來聽。
一不小心,他就成為了圈子裡的明星人物。
自然而然地,吸引來了唱片公司。
公司提供出色的市場銷售團隊,打造驚世駭俗的裸體唱片封面。
尺度大開,噱頭炒熱,銷量大增。
接著又出了幾張專輯,賺得盆滿缽滿。
不久後,魯迪又冒出了新點子,想要打造自己的電影《多麥特》。
「像變魔術一樣,進入電影那束光,成為無處不在的存在」。
他完全不懂電影製作,是個徹頭徹尾的外行。
但還是非常有激情地攢了一個「像模像樣」的團隊。
請風格犀利的伴唱女歌手「女王蜂」當自己的女主角;
找劇院裡壯志未酬的老鄉當編劇;
請酒吧偶遇的過氣演員當導演;
讓脫衣舞女郎出鏡演床戲;
請初出茅廬的電影學生處理燈光和音效;
讓海豚唱片行的同事當會計...
有了團隊,卻沒有足夠的資金租拍攝場地。
就用幫忙清除毒蟲的名義,借用廢棄的「鄧巴旅店」做場地。
然而,這地到處是灰塵和蟲子不說,竟然還不通電。
於是,他們架起梯子,悄咪咪地去偷隔壁旅館的電。
燈光一亮,仿佛電影那束光就照進來了。
講真,看到這裡,香玉以為這是勵志片。
沒想到,魯迪簡直是「爛片之王」託米·韋素的翻版!
《多麥特》這部電影有多糟糕,拍攝過程就有多好笑。
拍動作戲。
沒碰到對手一根寒毛,對手就飛了。
拍槍戰戲。
一激動把真車給炸了,真·土豪。
拍床戲。
做著做著天花板都震塌了。
就這樣,風風火火地拍了一段時間,殺青了。
但是,沒有一家電影公司願意發行。
因為太爛了。
爛到根本不能稱之為電影。
但此時,他已經負債纍纍。
賣出了專輯所有權,沒了收入。
賣掉了自己的公寓,沒了地方住。
更可怕的是旁人的嘲笑,讓他無地自容。
無奈之下,他到朋友的表兄運營的電影院嘗試一下。
得到了周五午夜場的反映機會。
於是,發傳單、遊說、上電臺,大肆宣傳。
儘管這電影很爛,但喜劇、性愛、動作等商業元素俱全。
還是吸引了不少黑人。
接著帶動了周圍幾個小電影院,也開始放映。
幾乎場場爆滿。
竟然破了那個周末的票房紀錄。
都說好萊塢是一個善變的情人。
之前拒絕他的電影公司找上門來,和他商談籤約,為他準備宣傳資料。
用又大又漂亮的影院,放映他的17禁電影。
《多麥特》,成了那一年最火的電影之一。
票房大賣之後,魯迪又拍了7部「精彩紛呈」的電影...
當然,他的成功,並不能歸結於導演才華。
而是時代趨勢。
70年代,是「黑人剝削電影」勢頭正猛的時候。
這裡的剝削,是電影行銷、廣告之意。
指代迎合黑人品味,以黑人為正面主角,帶有強烈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的電影。
此類電影,也可以看作黑人群體對種族歧視的一種反擊。
比如,實現魯迪英雄夢的《多麥特》;
《多麥特》
吊打白人男性的女性復仇片《騷狐狸》(這是昆汀最喜歡的電影之一);
《騷狐狸》
《我叫多麥特》的編劇,是斯科特·亞歷山大和拉裡·卡拉斯澤斯基。
他們曾經聯手寫過另一個爛片之王的故事。
也就是約翰尼·德普主演的人物傳記片《艾德·伍德》。
這個拍了一輩子爛片的導演,一次次失敗,一次次重新再來,讓人肅然起敬。
《我叫多麥特》的內核是相同的。
表面看起來好笑,實際上卻很悲傷。
別人不相信魯迪可以拍出一部好電影,只有他自己信自己。
把賣專輯賺的錢全部投進去,也投入所有的熱情,還欠了公司一屁股債。
結果拍出來一部大爛片。
好不容易上映了,卻被整個好萊塢嘲笑和批評:
這不是「多麥特」,這是「悶麥特」,是今年最遜的電影!
讓喜形於色的魯迪,瞬間無處遁形。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沒有做好,搞砸了這部電影。
但被惡評淹沒的魯迪,沒有停止自己的電影之路,反而愈挫愈勇。
我們曾天真的以為,努力就會成功。
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
事實上,那1%的靈感,比那99%的汗水要重要得多。
不是每個人都能幸運地擁有天賦。
這個世界就是如此不公平。
很多人意識到這一點,才開始學習面對自己的平凡。
但接受自己平庸很痛苦。
可即使如此,有些人還是會義無反顧。
飛蛾撲火,螳臂當車,用盡一生的力氣。
也許還是無法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但這樣的人生,應該是炙熱的,滾燙的。
沒有遺憾的。
怎樣才算真正地活過?
絕不要讓任何人,輕易地摧毀你的夢想。
——— · ———
電影都是生活的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