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發現更多精彩。
和CC姐妹在育兒育己的路上一同前行。
上篇和大家聊了聊聖誕節的主食,從烤豬頭變成了今天的烤火雞。很多人對豬頭接受無能,而火雞肉怎麼做吃在嘴裡都會覺得有點柴,苦不啦嘰的孢子甘藍就更別提了。所以咱麼今天換個大家接受度高一些的的話題,說說聖誕節的那些甜點。
我們都知道英國以黑暗料理出名,這十幾年來我深刻地體會到在「吃」這件事上放眼歐洲,任何一個國家的水準都強過英國菜。而英國唯一能稍微拿的出手一些的,就是甜品了。跟聖誕節這麼重要的的日子有關的甜品主要有這三個,Christmas cake聖誕蛋糕,Christmas pudding聖誕布丁和mince pie百果餡餅,以及一些我們熟知的薑餅人,樹根蛋糕。
對於沒有被英國菜摧殘的天真無邪的小朋友們來說,聽到「聖誕蛋糕」這個詞時估計還有那麼點嚮往,因為任何一個英國人都會十分熱情地介紹道:我們的聖誕蛋糕是一個水果蛋糕(fruit cake)哦。對於在中國長大的我們,認知裡的「水果蛋糕」一般是這樣的,鬆軟的戚風蛋糕抹上奶油中間夾著新鮮水果:
而英語裡的水果蛋糕其實是黑乎乎的一坨,大概長這樣:
英國的「水果蛋糕」裡面一般都加入了不少乾果,比如葡萄乾,蔓越莓幹這些,除了乾果還有堅果,榛子,核桃這些。想像一下就知道這麼多乾果堅果肯定不適合做成主要靠打發蛋白的蓬鬆型蛋糕。因此都是組織比較紮實,口感粗硬一點的蛋糕,吃慣了鬆軟蛋糕的我們反正是實在不習慣那個口感。英語裡如果聽到「水果蛋糕」(fruit cake)這個詞一定要警覺,因為原料裡很多堅果(nut),而nut在俗語裡的意思是「瘋子」,所以要是說某某人是水果蛋糕,意思就是他/她是個神經病。
如果非要從這個水果蛋糕裡挑點優點的話,就是它裡面都含有不少酒精。那些乾果都是要在白蘭地或者朗姆酒裡面泡很久的,如果喜歡喝酒的,會覺得這蛋糕味道還蠻獨特。我們都知道含酒精的食材便可以儲存很久,聖誕蛋糕也不例外。一般聖誕蛋糕基本上在十月份就做好了,然後在頂端戳個小洞再用保鮮膜包好,每隔一兩個星期要從小洞裡澆一勺子白蘭地/朗姆酒進去讓蛋糕「熟」了,這個過程叫「feed the cake」。「餵蛋糕」至少一個月以後就可以用糖霜或者杏仁膏來裝飾了。一般成品是個蠻好看的白色翻糖蛋糕,裝飾著一點清清爽爽的聖誕紅綠色。
而聖誕蛋糕是來自哪兒的呢?其實它的前身是「twelfth night cake」十二夜蛋糕。
聽起來很玄乎,實際上解釋起來也很簡單。就像外國人以為我們的「春節」就是大年初一那一天一樣,歐美的「聖誕節」其實也並不是指12月25號聖誕節當天,而是一直持續12天到1月6日的主顯節(Epiphany)。這一天才正式宣告聖誕假期的結束,所有的聖誕樹和裝飾必須要在這一天撤下來,否則就代表會有糟糕的運氣。去年Crystal懶到發黴,一直到1月底才把聖誕樹收起來,果然這一年碰上疫情過得慘兮兮。
去年聖誕節的仨小隻
所以這麼重要的日子自然要吃一些特別的食物,因此就像我們正月十五吃了元宵才表示這春節已經過完了,從17世紀開始,英國人要在1月6日聖誕節的最後一天吃這麼一個齁甜的「十二夜蛋糕」。這蛋糕裡會夾雜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豆子,丁香,樹枝等等,吃到不同的東西會有不同的寓意。現在一些特別傳統的人家還會做這樣的「十二夜蛋糕」,一般裝飾得都非常漂亮,當然更多的就是被如今的聖誕蛋糕取代了,也不會眼巴巴等到1月6號才能吃了。
但是聖誕蛋糕絕對不是聖誕節這天的主要甜點,因為聖誕節這天已經有了不可撼動的甜點人選--聖誕布丁。
歷史記載從中世紀的英格蘭開始人們就開始在聖誕節吃聖誕布丁了,雖然其實跟聖誕蛋糕的原料基本沒有區別,都是乾果堅果白蘭地這些,但是相比較聖誕蛋糕或者十二夜蛋糕,聖誕布丁有強烈的宗教含義。一般原材料有13種,象徵著耶穌基督和十二使徒。幾百年來一直都很流行,有一個很流行但是沒有歷史記載的軼事是,1714年英王喬治一世下令聖誕節必須要吃聖誕布丁。他也因此有了一個「pudding king」的綽號。
如今的英國皇室仍然很愛聖誕布丁
聖誕布丁比聖誕蛋糕更流行的原因很簡單。因為蛋糕是要進烤箱的,可以想像對幾百年前的英國老百姓來說,烤箱絕對是個奢侈品。而布丁一般是蒸或者煮的,底層老百姓也可以操作。在英國聖誕布丁有時也被稱呼為「梅子布丁」(plum pudding)或者「無花果布丁」(figgy pudding),其實這裡面並沒有梅子,「plum/figgy」只是葡萄乾,蔓越莓幹這些乾果的統稱。
這種原材料是蛋糕,但是蒸煮出來的東西可以想像肯定不會有多好吃。好在英國人民發動集體的智慧,想出了挽救的辦法。一直到今天的英國,人們都延續了這種食用方法:先用一個大鐵勺加幾勺子酒精再加熱,一般是白蘭地威士忌這類的烈酒,趁著溫熱的時候趕緊用火點燃再倒進一坨黑乎乎的聖誕布丁,這是奇妙的一幕發生了,聖誕布丁會緩緩地燃燒一陣子直到熄滅,此時再食用,會發現口感溫潤,還真有那麼點好吃。
這樣點燃布丁的方式一開始也是出於宗教意義,象徵著耶穌基督的捨身。後來人們發現燒一陣子以後味道還真不錯,這種方式便保留了下來。來了英國以後的好多年以來我都覺得這聖誕布丁實在難吃到沒天理,直到有一年,隊友的弟弟帶回來一個英國老牌高端甜品店Fortnum and Mason的聖誕布丁,點燃以後的口感真的是驚豔到了我,從此以後到了聖誕節我甚至對這黑乎乎的一坨還有了那麼點期待。
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有時候中西文化裡在重要的節日裡都會有那麼點小默契。記得我小時候過年一定要吃餃子,包餃子的長輩們會在餡兒裡放上一枚硬幣,能吃到硬幣的就說明一年都666。而英國人也一樣,做聖誕布丁時會在裡面放上一枚硬幣或者銀戒指,誰吃到了就說明一年都好運連連。
除了聖誕蛋糕和聖誕布丁,聖誕節期間的甜點還有百果餡餅(mince pie)和樹根蛋糕(yule log)。
「mince」在英語裡的意思是絞肉。所以可以想像,一開始的mince pie裡是有碎肉的。但是漸漸的這些碎肉也被乾果取代,中文的譯名也就變成了「百果餡餅」。它的一個傳統是從聖誕節起每天吃一個到了第12天的主顯節,就會一年都有好運氣。
和聖誕布丁一樣,mince pie最初也是有強烈的宗教含義的。它一般是橢圓形,象徵耶穌誕生的馬槽,頂層象徵著裹著耶穌寶寶的布,一些手巧的糕點師甚至會做一個耶穌寶寶的形象放在餡餅的上方。到了斯圖亞特王朝,有錢人家新意迭出,把橢圓形做成了各種各樣的形狀,圓形,心型,星星形狀等等。漸漸的到如今,百果餡餅都是統一的圓形了。另一個傳統是聖誕老人最愛吃mince pie,所以英國的小朋友都會在平安夜這天給送禮物的聖誕老人(爸爸媽媽)留一個百果餡餅。
很多人關心的是,這個玩意味道好吃嗎?Crystal個人覺得,剛出鍋的熱乎乎的百果餡餅真的還蠻好吃的,雖然也是有點齁甜,但是配上濃濃的肉豆蔻香味,實在是忍不住想咬一口。冷了以後味道就差了些。今年我搬家後運氣不錯,新鄰居Shona是個烘焙好手,她前幾天送過來了熱乎乎的五個百果餡餅,河流小姐和草原小姐都不愛那個味,於是Crystal一個人幹掉了仨。
真的很好吃,所以也沒來得及拍照
樹根蛋糕則是來自北歐的傳統,也和聖誕的十二夜有關。英國人是每天吃一個百果餡餅,再在第十二天要吃十二夜蛋糕,而到了德國及北歐,這個傳統則變成了每天要燒一根木頭到1月6號的主顯節,於是最後樹根蛋糕由此而生。樹根是我覺得咱中國人接受最高的聖誕甜點了。因為這個蛋糕是我們習慣的蓬鬆的海綿蛋糕體,配上巧克力奶油,小孩子沒有不愛吃的。
CC姐妹在這裡祝大家都有一個美好的平安夜和聖誕節哦,今晚大家都吃啥呢?
文化歷史| 你所不知道的聖誕節
文化歷史| 比黑暗料理更奇葩的那些東西
歷史| 詩人拜倫和他從未愛過的女人們
985本科英語專業出身,曼徹斯特大學文藝批評及翻譯理論研究背景,於2000年獲得西洋棋棋協大師稱號。現居英國,家有三個混血公主河流草原和蝴蝶,對育兒頗有心得的同時,專攻英語語言文化學習和西洋棋教育。已出版《孩子愛學敢說的30個主題英語啟蒙》一書。
曾經的江蘇某地高考文科狀元,Top10語言類專業本科,500強國企近十年項目管理經驗。現居國內,全職養育小男生卡斯一枚,擅長買買買和育兒理論聯繫實際,時常(趁娃睡了)分享書籍影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