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黃金周進入假期尾聲,好戲壓軸而來。10月7日,由廣東省演出有限公司、廣東省古箏學會主辦,華樂臻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的第四屆盛世華箏「向經典致敬」大型古箏音樂會,於廣州市中山紀念堂隆重舉行。本場音樂會被納入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的「十一黃金周,快樂到廣州」的活動中,為廣大市民和遊客獻上一場盛世華箏饕餮盛宴。
中國傳統音樂理論家、中國音樂史學家黃翔鵬先生曾言:「傳統是一條河流」,這條綿延不絕的河流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奔湧了數千年,音樂藝術便跟隨著在這條傳統的大江大河中不斷衍變。或許有些音聲轉瞬即逝,但那些經受歲月侵蝕而沉澱至今的樂音,必是傳統文化最為精華之提煉,在歷代箏人的演繹躍然指尖,奉為經典。尤其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箏樂在政府扶植下不斷發展壯大,在普及教育上,成為群眾最為喜聞樂見的民樂形式之一;在專業教育上,箏樂更是推陳出新,去蕪存菁,大步前進,一躍成為民樂屆的翹楚。此次音樂會將箏樂歷史沿革劃分為傳統篇章、近現代篇章以及現代篇章3個發展階段進行視聽具象呈現,邀請了61位箏樂專業演奏家和流派傳承人齊聚一堂,共同致敬箏樂之經典,重現傳統之精粹。
在傳統篇章中,風格雋永、高亢健朗的河南箏派,鏗鏘有力、華麗明快的山東箏派、兼靈活輕快及典雅古樸而有之的客家箏派,輕柔細膩、古雅蘊藉的潮州箏派,風格細膩、委婉悲怨、慷慨急楚、激悅抒情的陝西箏派,典雅文靜、厚重古樸、奔放華麗、氣勢磅礴的浙江箏派等代表性傳承人輪番獻藝,21首傳統經典箏曲展示了中華大地各具地域色彩的箏樂流派,《蘇武思鄉》《柳青娘》《出水蓮》等傳統曲目猶如涓涓之細流,不斷匯入到傳統音樂的浩大江河中,滋養著傳統之魂脈。這些是箏樂在漫長歲月中經久不衰,歷久彌新的根基所在。
在近現代篇章中,17首近現代箏曲展示了新中國成立至21世紀前,箏樂進入蓬勃發展階段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箏樂在這一階段逐步走向系統化、規範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孕育了新中國第一代箏樂演奏家,培養了一批專業音樂人才,創作了許多廣為流傳的佳作,如《戰颱風》《山丹丹花開紅豔豔》《臨安遺恨》等。
21世紀以來所湧現出的箏樂佳作層出不窮,在現代篇章中,10首現代箏曲展示了中國古箏人的現代思考。這一時期,他們開始試圖讓現代箏樂與世界音樂接軌,通過作曲家對古箏的傳統定弦的改變、借鑑西方樂器的演奏手法等,兼容並蓄,以追求音樂語彙和技法上的突破。如《林泉》《如是》《楓橋夜泊》《溟山》等,不斷探索和挑戰中西結合更為複雜和豐富的可能性。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之根,而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兩者深度融合即可迸發著中華民族文化無窮盡的生命力。據統計,本場音樂會共吸引來自世界各地2300多名觀眾來到現場觀看演出,100000人次通過線上同步觀看了本場演出,也印證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
奏響「盛世華箏」之音,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不止於一場音樂會。據悉,由廣東省演出有限公司運營管理的廣東藝術劇院舞臺藝術孵化基地,近日與樂界國際藝術中心達成戰略合作,共建一站式民樂培訓服務平臺,做到教學、創作、演出三位一體,舉辦各類民樂培訓課程及活動,覆蓋普及教育和專業教育,培育民樂人才,為傳統音樂的發展長河注入新時代的活力。
民樂教育平臺的建立,不僅為觀眾們提供進一步了解和學習民樂的機會,亦是講好中國音樂故事、展現中國文化自信的舞臺。繼承傳統,國樂先行。絲竹管弦餘音不絕,國潮正復興。
【來源: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